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建新 《现代教学》2005,(10):23-23
质疑是通过提出问题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手段,质疑同样也是一种能力。教师需要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和引导学生质疑。打铁要看准火候,教学要抓住契机。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生的“愤”“悱”之际,我觉得正是引导学生质疑的最佳时机。以下是我对质疑时机把握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2.
争论的故事     
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争论的故事》,故事讲的是兄弟俩看见一只大雁飞来,想把它射下来,但是,一个说要煮着吃,另一个说要烤着吃。哥俩为了大雁的吃法而争论不休,结果大雁飞走了。故事揭示的道理是做事要注意抓住时机,不要进行无谓的争论,否则就会错失时机。在教学中,当学生通过朗读、讨论、辩论等,教师让学生说一说“听了这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后,学生的回答有好多种,其中有以下几种比较典型的回答:学生1:“我觉得他们不能去射大雁,要保护动物。”学生2:“我觉得他们哥俩没有必要为了一只大雁争论不休,这样会伤了和气。”学生3:“我…  相似文献   

3.
王子环 《班主任》2013,(12):19-21
为了扭转班级存在的个别学生贪玩、不遵守纪律、集体观念淡漠等问题,建设优秀班集体,引领学生健康快乐成长,自2010年起,我在班级开展“大雁中队”建设实践和探索,培养学生团结、守纪、奉献、进取的大雁精神,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学生真的可以跟我们争辩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上课,一位学生因为不同意我的解读,跟我争论起来。起初,我还能够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允许学生质疑,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以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我拿出真诚欢迎学生质疑提问,真诚赞赏学生思维火花的架式。但是,当学生在我的“允许”和“暗示”下,真的开始与我辩论起来时,我那教师的权威却不知不觉得冒了出来,我以不耽误上课时间为由,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无疑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质疑”是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舵手”。那么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质疑呢?我认为关键是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万霞 《宁夏教育》2010,(11):55-55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质疑,让学生形成敢问、善问、有创见性问的好习惯,敢于向课本质疑。下面是学生向课本质疑的三个案例。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贵有疑。”“疑”之所以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疑”就是问题,“疑”是点燃学生思维探索的火种。使学生由学“记”向学“问”转化,最根本的是教学观念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但实际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思想的支配下,学生的学习都是事先由教者拟定和计划好的,上课时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问题走,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这种教学的特殊性使得学生不会主动质疑。改革教学方法,要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做起。 一、创设情境,激发质疑动机。爱因斯坦曾经说  相似文献   

8.
徐俊 《教育文汇》2013,(13):47-47
一天,我在执教《鸟语》时,要求学生对“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这段话进行续写。学生眉头紧锁,沉默不语。我不知如何是好,便喊了一个平时爱发言的学生站起来。他如挤牙膏般的只说了一句什么,就没下文了。  相似文献   

9.
学习是从“质疑”开始的,没有自己的疑问,就永远没有创造。在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质疑,变教师的“问”为学生的“问”。古语有云:“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在语篇教学中有必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然而,质疑的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下而我将多年小学语篇教学心得结合《牛津小学英语》6B《Unit7 Aletter to a penfriend》一课,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0.
陈老师执教的关于“感动”的习作课,老师们之所以普遍质疑,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离学生生活太远,会让学生无从下笔:二是提供这些人物,相比之下会让学生感觉到身边似乎没有值得感动的人。我以为,陈老师的话题选择并没有什么问题,而老师们的质疑则让人多少有些费解。  相似文献   

11.
学贵有疑,而曾经风廉一时的质疑教学在当前各级各类的语文公开教学中体现得渐渐少了。笔者觉得,这主要是因为教师怕打乱自己的教学思路。在我所见到的有限质疑教学中,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学生不敢质疑;二是学生为质疑而质疑;三是学生质疑与教师的教学分离,教师仍旧按既定思路教学,撇开学生的疑问不管;四是学生质疑,教师跟着学生的问题跑,质疑成了“记者招待会”。  相似文献   

12.
一、鼓励学生做勤于动脑、敢于质疑的“小问号”“小问号”意味着自己提出问题。在传统观念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许多教师都把让学生“带着问号来,带着句号走”作为自己的天职。其实,现代教育更需要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问题而不是为学生解答问题。歌德说:“要想得到聪明的回答,就要提出聪明的问题”。因此,在质疑时教师要切入知识的关键处,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质疑于思维的兴奋点,他们的思维才能迸发出耀眼的火花,从而提出“聪明的问题”,再通过自行解疑,得出“聪明的回答”。如在教《金色的鱼钩》时我是…  相似文献   

13.
大雁和狐狸的故事[案例]大雁和狐狸同时落入猎人设下的铁笼子里。狐狸对大雁说:“我有一千种方法逃脱。”大雁说:“我只有一种方法可以重获自由。”正说着,猎人来了,大雁便装死。猎人以为大雁被狐狸咬死了,便从笼中把大雁取出扔在地上,大雁突然展开双翅,飞走了。但是,狐狸尚未决定使用哪一种办法逃命,却被猎人放入了一只口袋里,无法脱身。  相似文献   

14.
创设质疑情境,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例如,在学习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时,  相似文献   

15.
古语有云:“学贵有疑,探疑则能获益。”语文的本质是通过涵咏文字,提升人文素养,提高语言敏感度的基础学科。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质疑,从质疑中读书,从质疑中领悟文本,才能内化于心,丰富自己的语文积累。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并在学生的质疑问难处点拨迷津,展开探究,这能使课堂教学风生水起,柳暗花明。一、在题眼处质疑,激发阅读兴趣 题眼是文章的根本所在,也是探寻文本主旨的关键点,在语文阅读课堂中,从题眼人手引导学生质疑,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我在上课之初便让学生针对题眼质疑。师:大家一起读题“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注意,哪个字眼的语气要重?生:必须。是命令的口气,不容商量,必须无条件服从。师: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质疑:这是谁对谁说的话?(爸爸对儿子)为什么必须要放掉?钓上来的鱼为何不能带走?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根据自己的质疑,仔细寻找文本的脉络,梳理线索:抓住“必须”两个字,首先要读出“我”钓到鱼儿的兴奋、快乐,然后要读出爸爸态度的坚决、不容商量。这样一来,钓到鱼儿的快乐与必须“放掉这条鱼”的命令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爸爸的不容置疑和“我”的心理矛盾,构成了文本的精彩看点,借此,学生也深入体会到了文本的意蕴。那么对“我”来说,到底放还是不放呢?这是学生急于知道的问题,也是他们乐于继续读下去的动力所在,这种希望尽快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的阅读欲望激励着学生深入课文之中。  相似文献   

16.
杨天文 《考试周刊》2009,(45):53-53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是一切创造活动的起点。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的课堂教学,其最终的目的不也是为了“授人以渔”吗?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善于质疑问难的能力,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与途径之一。那么,在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质疑呢?如何提高学生质疑的能力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7.
一、对“科学自主教学”概念的界定 科学自主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使学生有能力以开放的、多元的、主动的思维去搜集信息并有权利为科学探索“丰富多彩的答案”,学生有为捍卫真理的“质疑权利”和“争议自由”。一句话,科学自主就是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相似文献   

18.
《惊弓之鸟》(五年制第五册31课、六年制第五册27课)是一篇成语故事,它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思想。教学中,可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分析,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比较课文。课文最后一段,是讲更赢不用箭,只要拉一下弓,就能把那只大雁射下来的原因。教学这段,可启发学生联系第一册课文《大雁》,回忆大雁合群飞行的特点: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同本文的“它离开同伴,孤单失群”进行比较。然后再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从而使学生明白更赢的本事不是只能拉一下弓把大雁射下来,而是经过细心观察,从大雁合群飞行的常规和“孤单失群”的异象分析中,找出使这只大雁自己掉下来的办法,进而理解本文的主旨。 (二)比较顺序。课文先写更赢把大雁射下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一、质疑激思。适时点拨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质疑析疑,并以此作为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学生为“疑”所“激”,兴趣盎然时,教师应适当点拨,点在疑难处,点在精要处,点燃学生的智慧火花,拨动学生思想的心弦。例如《雷雨》中周萍打鲁大海后,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到周萍面前)你是……凭——凭什么打我儿子?  相似文献   

20.
好不容易     
李湘 《广东教育》2005,(5):59-59
学习《信箱》一课,我和学生们遇到了一个有趣的语言现象一一区别“好容易”与“好不容易”的异同。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地自学质疑,合作释疑。质疑环节中,有个学生提出课文中有一处错误——“好容易”应该改成“好不容易”。我快速细读了课文中的那一段.马上肯定了这个孩子的细心和钻研精神,并顺便补充讲了否定词“不”的现象,即“不”在一定的语境中有加强肯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