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老子》一书中曾提及四个与音乐相关的命题即"音声相和"、"五音令人耳聋"、"乐与饵,过客止"、"大音希声"。可见《老子》提倡一种纯粹的、适度的音乐观,他认为应该给音乐一种完全"真我"的发展空间,抛开儒家的礼乐思想,抛弃矫揉造作的人为之音,音乐应该是自然天成的声响,散发着田野泥土的气息,表达草根阶层心声的天籁之音。八音坐唱作为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布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声音的活化石。其音乐形式与内容与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愈发的体会到《老子》所提倡"纯"音乐的价值,开始返回音乐的源头找寻"原生态",找寻音乐的"真我"。  相似文献   

2.
老子提出的"大音希声"作为音乐美学的重要命题,历来众多学者对其意义阐释不一.笔者从"大音希声"的历史性渊源入手,考察其历史发展脉络,从春秋时老子寓道的比喻到战国庄子的天乐、天籁观的填充,再到汉刘安<淮南子>结合儒家"无声之乐"的阐释;进而魏晋--隋唐时期文人的实践到宋元明清时期在琴乐审美的影响,及至当代众多学者的种种阐释."大音希声"逐步发展、嬗变为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理想,成为一个美学范畴,并影响指导着中国重含蓄、崇淡和恬静、尚弦外之意艺术创作风格的形成.其实质是文化的交流融合,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发展、历史进程的推移经过.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每一次阐释无疑都是其意义的二度"远化".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音"与"乐"的两方面入手,针对中学音乐教育中的现状,着重探讨了中学音乐教育中的"音"与"乐"两方面的作用及相互的辩证关系,通过实地调查所取得的大量数据,着重分析研究了中学音乐教育中课堂教学中人们常忽视的非常关键性的总量.通过研究调查,分析其中促进教学进程、平衡发展的重要环节,进而总结出课堂教学的平衡规律.本文的论题,对于调动教师们加强和改革教学积极性有很大的帮助,对于克服学生厌学和倾斜的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亮 《文教资料》2014,(35):47-48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学说不断发展,成为与儒家相抗衡的一大思想流派。老子的著作《老子》否定音乐的作用,他认为音声有别,否定声之美,否定五音的教化功能,提倡符合"道"的音之美。  相似文献   

6.
"大音希声"的再诠释--兼说"空无"之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音希声”说,是用“希声”来赞颂“大音”,倡导有无相生,音声相和。它的美学潜义,一考用全身心去感受,去拥抱那整体的音乐形象,如痴如醉,忘我无他;二是兼指休止符的运用,可能达到无声似有声的妙境。这正是中国潜美学所追求的艺术极境和音乐欣赏里的颠峰状态。中外俗文学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胡绍玲 《文教资料》2008,(32):77-78
老子强调出世的"无为"思想,表面上看,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主张是相对立的,但我们不能从字面来理解老子关于"无为"的主张.简单地认为"无为"只不过是无所作为、无所事事的代名词,欲从根本上否定"无为而无不为",并将其诠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是彻底背离了老子"无为"思想的原始出发点而进行的狭隘理解,老子的"无为",其最终的落脚点恰恰是在"无所不为"上.  相似文献   

8.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9.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无为"的观念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体系中都有体现,但是二者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是出于"自然"的无为,一个是主张"德化"的无为。本文从天道、政治、人生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从两种思想各自的价值取向、人性认识、实现"无为"的过程等方面展现了老子与孔子"无为"思想的差异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