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及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需要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协同与全局性变革。高校可通过协同创新概念框架构建的需求分析,利用"2011计划"给高校带来的全新的机遇和模式,建立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创新概念框架,从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支持保障系统构建进行人才培养模式体系设计,通过"协同共赢、协同共建、协同重构、协同共享"达到明确培养目标定位、探索专业发展机制、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支持保障系统的预期。  相似文献   

2.
专业认证是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是高校加强专业建设的有力抓手.本文通过河南城建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的专业建设实践,提出了坚持学生中心、推进培养模式改革;突出成果导向、深化课程教学改革;聚焦持续改进、优化教学质量评价;聚力产教融合、强化校企协同育人等加强工科专业建设的有效举措,对推进工科"一流专业"建...  相似文献   

3.
以"协同育人"为校企合作的模式理念,通过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实践,进一步验证了养殖技术专业在校企合作模式中的进步与发展。学生对此项机制的实施都表示十分赞成和支持的态度,可以说是国家教育机制模式的新突破、新高度。本文针对"协同育人"理念的养殖技术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展开一系列的分析与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和对策,以供相关人士的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根据计算机和软件产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更好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本文探究"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文章以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校企合作项目为研究基础,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分析在协同创新引领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意义及内容,探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培养"重基础、重实践、突显领域特色"的协同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高职院校电子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专业创新教育不接地气和校企协同育人"一头热"问题,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资源全方位协同、育人全过程参与、服务多层次推进"紧密型行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建立"一主一辅一隐"的专业创新教育体系,协同加强科技服务,提升教师技术实力,取得了良好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大学生普通存在着实践动手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欠缺的现象。为有效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宁波工程学院交通专业紧紧围绕"科教融合"理念,通过"导师制""创新学分""小课""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等举措,实施"准研究生"式的本科生培养模式。通过对交通专业在校生和毕业生的调查问卷,运用数据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说明科教融合"准研究生"式的培养模式提升了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独立担负交通工程领域技术工作的能力是交通工程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和特色。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对交通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通过对现有培养模式实施的反思,从跳出学硕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模式,落实"双导师"制的作用,给予学生在校生和企业员工"双重身份"体验和鼓励学生走预分配之路等四个方面,改进和完善创新培养模式,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8.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工艺美术专业进行了"三维协同"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高职、中职、非遗传承基地(工艺美术相关行业企事业单位)三维协同,在招生模式、教学资源、学生培养方面实施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工艺美术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论述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建设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必要性,提出了生态性、以学生为中心、可持续发展以及创新性四项建设原则。智能交通专业群基本框架由交通核心专业、辅助专业以及支撑专业构成,并通过产教融合循环、科教融合以及教学内部循环三个生态子系统来保障其运行。并提出了智能交通专业群的建设路径,包括人才培养定位与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管理模式创新、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师资队伍以及学科专业一体化。最后,从组织领导、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提出了智能交通专业群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0.
快速发展的城市轨道交通增加了相关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为整合专业优势与特色资源,带动轨道交通相关专业发展,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建设交通分院立足城市轨道交通运输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与苏州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就城市轨道交通专业群"三四二八"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实践表明,创新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取得良好的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交通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研究,结合我系专业发展的优势和特点,以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步,提出了注重培养硬交通、兼顾软交通、以交通工程材料检测为特色的交通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交通工程专业特色培养方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2.
通过聚焦目前高职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三大突出问题:专业发展意识淡薄、相关专业知识不足、科研水平不高,构建了"双高计划"背景下满足高职学生职业发展需求的"自主-协同-服务-发展"的公共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模式,指明了公共英语教师由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师向ESP(Engli...  相似文献   

13.
专业实践教学协同是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要素,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协同,体现了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在课程方面.通过文献分析,并结合多年专业教学经验,对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进行了深入探究,在创建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中,构建了"234"实践教学协同创新模式,同时提出了实践教学协同创...  相似文献   

14.
《大连大学学报》2018,(2):136-140
以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的模式是一条特色鲜明、有无限可能的人才培养战略,本文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日语专业为例,从战略协同、知识协同、组织协同三个方面对产学研协同培养"外语+"人才进行了理论应用和实践探索。通过对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力求为"外语+"产学研合作提供决策参考和实施模型,从而推动地方产学研合作教育进入合作开发、共建实体阶段。  相似文献   

1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8):187-190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对实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协同创新模式为实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给实验教师创新性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师队伍是开展科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导下,不断探索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路径。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政策经历了一个"启动—徘徊—沉寂—重提—蹒跚—倒逼而催生复兴"的复杂演进过程。其中,职业教育协同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是,与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职业教育协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招生存在壁垒,三地职业教育投入差距悬殊,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不平衡,制约协同发展的关键政策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建议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建立以职业教育实验园区为载体的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承载区和以县域职教中心为主体的中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的多微承载区。京津冀职业教育"一集多微"协同发展模式;增加经费投入、明确投入职责和比例,实现京津冀职业教育投入均衡;明确区域产业功能定位,科学规划专业设置,建立京津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协同模式。  相似文献   

17.
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的主要类型有:合作就业模式、校企协同模式、引企入校模式及校企一体模式。这四种模式在合作维度、目标一致性、合作体制、运行机制及主要教学模式诸方面各有特性。本文以江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模式实践:校企协同模式实践,即订单培养驱动,校企协同育人;引企入校模式实践,即企业入驻校园,校企密切互动;校企一体模式实践,即专业企业一体,生产教学融合。  相似文献   

18.
赵鹏飞 《成才之路》2022,(10):55-57
在数字信息产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针对职业技能大赛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参与性构建适合专业特点、大赛导向的教学改革框架,高职院校应通过"岗课赛"融合,探索校企协同育人模式,让课程体系有利于每一名学生的发展.文章论述"岗课赛"融合引领下的高职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我国高职院校数字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基于工作而学习"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国际上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和主导模式。泰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施了"1+3+N"的试点合作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三段培养、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高,对其他院校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适应铁路行业的发展,高职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必须紧跟铁路行业的发展步伐,转变原有课程设置体系,建立"分向定岗、产学结合、真岗实练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五大岗位群岗位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铁道运输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课程设置是密切相关的,其课程设置直接影响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通过对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专业能力与课程单元对应关系,构建了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