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人们对花样迭出的"贺岁片"电影、"新春音乐会"已不再陌生,细心的人会发现,2001年春节文化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玩意儿--贺岁书.其中较有影响的,像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在家贺岁>,中国轻工业出版社的<年夜饭>,中国邮电出版社和童趣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新世纪儿童大礼包>等,分别是针对不同层次读者的贺岁书.看来,图书出版也开始搭乘贺岁便车,盯上了节假日市场.那么,"贺岁书"现象的出现,对出版界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各家出版社在发行图书时,与新华书店或图书经销商之间一般都采用先发书后付款的交易方式.为了真实地反映出版社图书整体销售情况,出版社对于上述的销售业务作会计账务处理时要先记入"应收账款"账户,待书款到位后再予以冲销,转入"银行存款"账户.但是,随着我国图书市场竞争方式的多样化和图书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出版社的图书发货后,书款往往不能及时收回,造成出版社的资金难以到位,有时甚至要影响出版社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运转.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已经引起各家出版社极大关注.本文对此略谈几点意见,与出版界同仁商榷.  相似文献   

3.
商业社会的飞速发展,造就了一个和企业关系密切的人群,他们有个共同的商业名称——代言人。如今,出版界也开始邀请演艺界及社会知名人士为出版社、为图书担任形象大使,以这种独特的形式向社会展示出版社的形象,推介自己的图书,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反响。到底形象代言人介入出版界,能带来什么?出版界以什么样的眼光看待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出版经济》2005,(1):28
20年来,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几十个寻梦人谱写出了梦的辉煌.他们靠的是什么?除了大家都享有的好的政策外,关键是一帮高素质的人才.没有这一批从社长到编辑到发行的精诚团结、心系出版、努力拼搏的人才,没有吃苦在前、身先士卒的领导班子的以身作则,其他客观条件再好,也难做大做强.  相似文献   

5.
在改革大潮的推涌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出版社,正经历着一场由事业到企业、从计划向市场的形态蜕变,社与社、人与人、书与书的竞争,或者说是角逐和碰撞,正在日趋激烈.靠什么参与竞争?靠什么争取主动?靠什么占领市场?靠产品,靠品牌,这已成为出版界的共识.事实上,出版社的竞争正越来越集中地体现为品牌之争:品牌图书,正在成为极受出版社追捧甚至你争我抢的新宠;打造品牌,正在变成所有出版人不谋而合、心心想念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改进和扩大出版社自办发行的几点思路宋文艳80年代初出版社开始自办图书发行,给我国出版界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它强化了出版社的经营意识,促进了图书市场的竞争和繁荣,满足了读者的多层次需要。同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它给出版界带来的种种冲击和摩擦。首先,它造成...  相似文献   

7.
随着校对软件"黑马"网络版的普及,目前,更多的出版社给编辑配备了"黑马"软件,针对作者带盘的非图文稿件,有些人会问:还要做校对工作吗?我们的回答:校对工作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自办发行意识的深入人心,发行部在出版社的重要位置已毋庸置疑.这在不少出版社对发行部人力、物力的巨大投资上可见一斑."发行"有其这样的字面意义:"发"即发书;"行"即行不行,即发了书后行不行.具体而言,行不行的考察依据有两点:一是退货行不行;二是回款行不行.如果两者都行,发行部应该不会存在大问题了.针对这样的发行理念,出版社在发行方式上有过不少尝试,而现在最普遍的发行方式正是我要提到的"业务员负责制".  相似文献   

9.
编辑是什么     
桐冰 《出版经济》2005,(9):30-31
在图书行业中,很多书业人士都认为,做编辑是业内最苦最累的差事之一.越来越多的编辑开始抱怨出版社给了他们太多的工作、太大的压力,平日里与总编难以沟通,美编设计不尊重图书内容,发行人员不配合新书推广事宜,凡此等等.  相似文献   

10.
"宴"者,<夜宴>也.冯小刚第一次执导大片,不少人以先睹为快,据说票房已经过亿;意想不到的是,根据电影出版的同名图书,却遭遇到了滑铁卢.上海书城工作人员透露,此书上架一个月来,只卖出了可怜的四本.出版社仰天长叹:"连发行费用都收不回来."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社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法国8家大型连环画出版社最近成立了一个名为"连环画数字化"公司的数字化发行平台。这是出版界的一件大事。多年来,法国一般文学出版社一直想成立一个共同的数字化图书发行平台,但至今仍未实现,而在竞争非常激烈的连环画出版界却捷足先登。  相似文献   

12.
什么叫卖书号?就是有些出版社,利用国家授予的出书权,非法将书号和社号出卖给私人或其他非出版者,并收取一定的金额,至于买书号的人出什么内容的书,悉听尊便,一概不管。一个时期以来,这种卖书号之风又一次冲击出版界。之所以说  相似文献   

13.
评选第二届全国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的鼓点,震动着中青年编辑们的心灵。荣誉的集聚,全部照射在出版界的平头百姓身上,怎么不使人格外兴奋呢?受奖者是些什么人?有何等业绩?我思之再三,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他们:他们是今天出版界的精灵。出版界有一支出色的编辑队伍,他们中有许多非凡的人物,这次从各地上报的139人中评选出的73人,只是这支队伍的代表。当然,他们的业绩也不同凡响。  相似文献   

14.
对不少媒体来说,知名媒介调查机构可谓"熟悉的陌生人".一方面,这些调查机构是媒体日常的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少有媒体人真正了解这些身边人.那么,这些媒介调查机构是如何运作的?运作模式和特点可给媒体哪些启发、借鉴?本刊记者先后走访了慧聪邓白氏、央视市场研究(CTR)和新生代市场研究公司,看看他们在开展调查咨询业务中有什么好经验、好做法--慧聪:立足行业、注重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小定 《今传媒》2007,(10):40-41
一 不久前,参加了一个"朋友"的聚会.一大桌子人,其中有公务员、有在企业当员工的,还有一位记者.刚入座不久,一个在政府里做事的小头目就冲那位做记者的朋友说道:"你们记者现在自以为很牛?可你知道我们在下面说你们什么吗?说出来你可不要生气哦!我们说记者是苍蝇,碰到了也不能往死里打,一旦打死,就会招来一群.因此,我们现在对付记者,都是给塞点甜头,然后哄他赶紧走."  相似文献   

16.
“树立精品意识,实施精品战略”,这个口号在出版界已深入人心。每个出版社都在热烈地谈论精品计划,不少出版社在报刊上大力宣传自己出了多少精品。这都说明了出版工作形势很好,“实施精品战略”已经为出版界广泛接受。 但是,什么叫“精品”,我们心目中的图书“精品”是否就是精品?我感到,在今天,在我们出版界大力实施精品战略的时候,有必要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精品图书的最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17.
市场与政策共同催生联合体 发行体制改革是联合体诞生的直接动因. 1982年以前,各出版社将所出版的书籍统一交由新华书店总店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总发行,而不能委托第三方或自办发行.1982年实行"一主三多一少",允许民营资本进入图书发行行业(但仅限于零售业),出版社也从此取得了自办发行权和本版书的总发行权.1988年"三放一联",即放开渠道、放开购销形式、放开折扣,联合经营,极大地活跃了图书发行市场.  相似文献   

18.
阅读习惯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颠覆的。当前,在各个大网站推出微博业务的时候,很多人,包括出版界的一些前卫人士都在争相"围脖",甚至大有以没有"围脖"为耻之势。风靡一时的网络阅读已经给传统纸质阅读带来了挑战,纸质阅读是按照逻辑推演的顺序完整地阅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而网络阅读最大的特点是文本的超链接,超链接的浏览是没有逻辑推演顺序的,是满足好奇思想的散点式阅读。网络阅读培养出  相似文献   

19.
自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由于工作和进修的关系,本人与日本出版界同行有较多的接触,对日本的出版现状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里谈几点粗浅的看法。一、日本出版社及发行现状日本现有出版社4391家(据日本出版界2001年统计),其中10人以下的有2235家,占出版社总数的51%;11~50人的有1040家;50人以上的有1116家。也就是说,除去10人以下小规模的出版社,日本的出版社仍等于我国出版社(566家)的几倍。从他们每年出书情况来看,特别是这两年出的新品种(约7万种)几乎与我们相同,按人口比例来讲…  相似文献   

20.
"新""精"并举,打造品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新闻出版体制改革大潮的风起云涌,各出版社纷纷有所动静,各出奇招,出版集团化、发行公司化等频频出现在报端.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并建立独特的品牌优势?我社作为国家级的教育专业出版社,一个深刻的感受就是要坚持"精"与"新"齐头并进,在力求"理念创新"的同时"打造精品".在这过程中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