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翻译美学中,对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有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2.
张军历 《海外英语》2011,(9):262-264
文学翻译作为艺术化的翻译,要求译者不仅要艺术化地再现原作,还要再现原作的美感要素。审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经验中,原文中的美只有被翻译审美主体审美地把握,才能激起审美感受,进入审美再现过程。译文能否取得与原文对应的审美效果只是一种理想,即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对等,这取决于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和原文可译性限度。该文以翻译美学为视角,通过分析翻译审美主体与翻译审美客体的基本属性探讨译者主体性与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关系和审美再现的等值阈,以期进一步理解审美再现的本质。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翻译美学是一种将翻译视为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共同参与的一项自觉地的审美活动。翻译审美的客体即翻译原文。而翻译的审美主体即译者,一方面受制于审美客体的直观可译性,同时又要具备"情"、"知"、"才"、"志"等主观能动性,主客观的高度融合才能创作出与原文美学效果相近的译本。在众多翻译文本中,诗歌是典型的代表。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隐喻不仅具有语言的审美特质,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审美内涵。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翻译应遵循的原则和相应的翻译方法。隐喻翻译方法主要是:模仿、重建、删略。应遵循的原则是:避免引起文化审美的碰撞,侧重译语读者的审美接受,注重美的感觉和联想。总之,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要注意从美学角度来进行斟酌与把握。  相似文献   

7.
审美距离包括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间的空间距离,视觉距离和审美主体的心理距离.在文学翻译过程中,译者与原作之间是审美关系,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直接关系着能否准确传达原作的艺术美.在分析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的基础上,运用审美学的方法对文学翻译中如何把握翻译距离,建构审美空间作了深入探讨,揭示了译者审美心理的再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转换和内容传递上,还应将原文中所包含的审美价值也传递出来,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近似相同的审美感受。本文拟分析翻译与美学的关系,探讨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对文学翻译中审美与创造美过程的影响,以期从翻译美学的角度研究翻译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8,(47):214-215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分析了翻译这个特殊的审美过程,发现影响原文审美价值在译文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三个:译者、翻译规范和读者。文章又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详细分析了每个因素对读者审美活动的具体影响,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接受美学视角下的翻译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心理活动,审美再现是翻译的灵魂。本研究以温总理近几年来的记者发布会英译稿为个案,以接受美学为理论指导,作者从译者主体性发挥,把握审美距离,合理模糊具体概念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古语英译时达到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代表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水平。中国的翻译工作者们要正视汉诗英译的初衷及目的,应尊重西方读者的审美观念,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和美妙。  相似文献   

12.
二战以来,美国对中国古典诗词的译介逐渐体现出生态译诗的翻译诗学特征。欣顿作为其中重要的代表性翻译家,对山水诗的生态译诗表现出鲜明的翻译陌生化性。其翻译运用了形式模拟译诗体与文化厚译,实现了翻译充分性,再现了山水诗的独特诗歌形式,阐发了道禅哲学意境下的荒野宇宙观,体现了他对山水文化精神本真性的追求。我们认为,欣顿译诗独树一帜,产生了翻译审美的新奇性,揭示了山水诗的当代世界文学性与生态诗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诗不可译”是很多中国古典文学爱好者所坚持的观点。从翻译实践出发,坚信中诗英译是中国古诗在外语世界乃至整个世界文学中继续存活的方法。中诗英译无论是由外国译者还是中国译者来进行,都有各自的长处和无可避免的天然弱点,而在世界文学语境下,“合作翻译”是中诗英译的捷径。  相似文献   

14.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方式,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5.
章盈  张汨 《宜宾学院学报》2012,12(1):103-105,109
杜甫《登高》英译本通过适当的用词、长短音的运用和句式的排列尽量贴近原诗悲壮的意境,通过头韵尾韵的运用和句子长短的控制,以aabbccdd贯穿整诗,在形式和语篇幅度等方面都顺应了原文的简洁而不失韵味,顺应了目的语读者的读诗环境以及社会、生理和心理上的特征,达到了成功进行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从意象图式理论看中国古典诗词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意象图式的角度来探讨中国诗词中象征手法的翻译策略,指出中国诗词中象征修辞的翻译实质上就是图式的翻译,即将源语中的各种图式再现于目的语之中。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各种翻译策略来构建新的图式、填充或修正已存在的相关意象图式。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英译古诗时需要翻译主体的审美介入。作为意义的诠释者,翻译主体主要通过有介介入、显性介入和自然介入三种途径,对中国古诗进行再现和创造,将中国古诗中的意象译成英文的同时又保持其独特的韵味。  相似文献   

18.
精心构筑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意象的模糊性造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朦胧、含蓄的美感,为读者创造了广阔的审美空间。诗歌翻译贵在保持原作的神韵和风姿,以使译作拥有与原作同等的艺术效果与关感。以《锦瑟》英译为例,参照阐释学翻译观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造成译作审美空间消减这一观点,提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应采用意象对等的翻译方法,以求最好的保持原作的艺术效果与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9.
古典汉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文学形式。把中国古代的优秀诗歌翻译成英语,输出到西方国家,有利于增进这些国家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本文作者从译诗之难入手,分析了诗歌翻译家不可缺少诗人气质,然后又从理解和表达两个方面讨论了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中、西译者各自的优势和不足。最后,作者得出结论:中西合作译汉诗,可以取长补短,更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的古代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20.
诗歌的翻译归根结底是审美的翻译。诗歌翻译必须达到满足读者期待心理,适时创新形式,选材以情动人,文字晓畅易懂等审美要求。译者应以诗歌翻译审关要求指导诗歌翻译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