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俺爹俺娘     
焦波 《出版经济》2005,(6):63-63
儿女,是爹娘心头掉下的一块肉。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人子女,也将为人父母。一生的沧桑与幸福,让我们永远不难舍弃,遗忘我们恩重如山的父母,和那浩瀚的亲情。我们前行的路上,永远有爹娘的足迹和殷切的目光。  相似文献   

2.
古往今来之爱侣,文字联姻、诗书言情者,知多少! 可知这一对?“战地青衫侣”,邓拓、丁一岚。翻开诗卷读读吧:一九四二年,《心盟》:“如此年时如此地,人间长此记深情。”(邓拓诗)一九七九年,《挽联》:“山海风波心盟永忆,万家恨雪云际长明。”(一岚词),数十年间,沧海横流,有多少悲壮情怀,绵绵情爱!当丁一岚对我轻吟那诗句,眼中流动的是何等感人肺腑的深情! 一九四一年冬,那一夜,晋察冀根据地,平山县。  相似文献   

3.
他曾下放在永州之野,我曾求学于潇水之滨。因为这缘故,我们第一次见面,话题中便有了一片共同的美丽山水。他说有一次登上阳明山脉,就发现了一个奇景:那是在一阵闷热之后,暴雨铺天盖地而来,之后便是一片彩虹,且那彩虹久久不散。当时,他被那美所征服,被那大自然的神秘所征服,只可惜没有将其拍摄下来,但那奇景却永远留在他的脑海之  相似文献   

4.
为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郑州大学旅游管理学院给学生布置寒假作业:回家给父母磕个头。(见1月23日《重庆晚报》)依我推测,该学院的大多数同学回家未必会给父母磕头,他们的父母大多也不会在意这事。毕竟,磕头跟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之间并无必然联系。不过,“亲情寒假、感恩父母”这一寒假作业的主题很好——今天,我们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炎黄子孙最大的骄傲,那就是“祖国——母亲”,什么是海外赤子最大的依恋,那就是“祖国——母亲”。伟大中华的民族之魂,像巨星永远在我们心头闪亮。在中央关于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的倡导下,我们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去年出版了一本高质量高品位的爱国主义教育读物,这就是《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相似文献   

6.
永远的油灯     
正不久前,一位近30年未曾见过面的儿时伙伴突然给我打来电话,说前两天在整理家庭档案时,无意中看到了我们初中毕业时我给他写的毕业留言:"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刻苦学习的情景,不要忘记煤油灯下我们共同度过的每个夜晚,愿我们的友谊如同这煤油灯光般永远明亮"。放下电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眼前出现了一盏忽明忽暗的小油灯,我的思绪慢慢回到了那令人魂牵梦萦的儿时往事中。  相似文献   

7.
未溃一堤、未毁一垸、未亡一人 早在1939年5月,陈毅在给20军的前身新四军三支队六团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们今生今世永远不要忘记你们是闽东的斗争农民";"我们要知道,人民是我们的父母,我们是人民的儿子,天下没有儿子不孝顺父母的道理啊."几十年来,部队按照陈老总的教导,拥政爱民的传统代代相传.1988年1月,20军与河南省政府在开封市召开了新时期军民关系研讨会,向广大官兵提出了"视人民如父母,像尊敬父母那样尊敬人民;把驻地当故乡,像热爱故乡那样热爱驻地",并在全部队范围内开展了"视人民如父母,把驻地当故乡"活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纪要>写入了这两句话.此后,这两句话在全国各地宣传开来.  相似文献   

8.
1929年4月,在父母结婚后的第六年,我出生了。三个月后,父亲离开了家乡,从此音信渺茫。母亲带着我,在家乡苦苦等待着他的归来。直到我上高中的那年,才从老师口中得知,我们母女俩日夜牵挂的亲人,早于18年前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相似文献   

9.
今年8月3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全文转载了经济日报发表的中国质量管理协会顾问沈鸿关于质量管理的一封信。沈鸿在信中说,“8月23日经济日报说:‘经过三天整顿,……一台台质量有提高的“雪花”冰箱,源源不断走下生产流水线。’作为新闻报道,是可以的。如果据此以为改进质量就那么容易,那么全世界和我们国家这许多从事质量管理控制的工作者都将无事可做,那就大错特错了。不在这方面下苦功夫,我们的质量永远也上不去,永远也不会有新产品,永远落在世界后面。而你们各位将会永远去做‘救火队’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将尽我最大努力,像当年攻克科研难关那样,顽强地与疾病斗争,为国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是王选院士在2000年患病后写下的,从中我们仍可强烈的体会到王选院士那坚强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现在,王选院士已经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持续创新,追求真理,坚韧不拔。  相似文献   

11.
“文革”开始后的几年,我们全家还生活在东北。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由于父亲的缘故,我家被抄了,母亲和我们兄弟三个被责令迁回山东农村老家。我不记得母亲当时挎的包袱里带了什么东西,但有一样东西却是使我永远不能忘怀的,那就是父亲为我  相似文献   

12.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20周年的日子。这日子永远、永远刻在了我的心间。  相似文献   

13.
今年是中华书局成立一百周年和伯鸿叔陆费逵逝世七十周年的纪念日。每当我回想起伯鸿叔的面容,他那充满睿智、亲切慈祥的面容,就会久久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一声声充满关爱的话语,好几次慈父般拍拍我的脑袋和小手,让我永远不能忘怀。这就是离我们而去已整整七十个年头的伯鸿叔。  相似文献   

14.
那短发,那天马行空般独来独往的气派,都在暗示我们:牺牲的就是那位喷赤河渡船上正在进入阿富汗的女记。这也许是一个永远也无法证明的感觉。我们撤出来了,她却在苍茫中正走入战争的阴霾。  相似文献   

15.
时间来到年末,又到了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时间总比感觉中过得快,就像歌词里写的那样——我们永远追不上时间那匹白马,因为,我们不是王子。不过让我略感安慰的是:不管是王子还是屌丝,大家都即将告别2014年,永不再见,除非你发现了虫洞。每一次告别都是死去一点点,虽然你看不见我流泪,但我的脸上已满是泪痕。我伤感的不是岁月流逝,而是每天都  相似文献   

16.
《记者摇篮》2008,(11):F0002
在筹备报庆的日子,我常在窗前,凝神看我们院里那颗大树,这颗有“阜新杨树王”美誉的大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我总感觉这是我们阜新日报的生命之树。我们报社何尝不是这样?一粒种子历经六十年的春秋,如今,她已是参天大树了!  相似文献   

17.
很多年前,第一次与巴里的《彼得·潘》相遇在南方那座绿意葱茏的校园。这个曾让无数人迷醉的故事,最初在我心里激起的却是一阵幽幽的凉意,心底的那声长叹如同那个夏日的蝉鸣般悠长:一旦长大,我们便永远失去了那条向童年折返的路。  相似文献   

18.
您的名字和生卒年月镌刻在黑色的大理石上,雾霭中,我们阴阳相望。夜深人静了,透过柔柔的静谧,我盯着这条武装带,细细听着它那感受了五十多年风雨的生命语言。记忆如涌动的潮汐,逐渐将苍凉的岁月浓缩———也许是晚说了一句话,晚做了一件事,给自己留下一个永远的伤口。那逝去了的爱与恨、幸福与痛苦、生离与死别……  相似文献   

19.
甘远志悲壮地离我们而去了。作为一个曾与他同生活、共战斗过的战友,我永远忘不了那朝夕相处的7年岁月,忘不了一道在基层采访的那些日日夜夜。  相似文献   

20.
那一个个曾经非常熟悉的人物形象,因久违而有些陌生了,却也正是这不经意的陌生,使我对他们又增加了几分亲切的感受。了解似乎更深了一层,把握也似乎更准确一些了——这就是我近几天翻阅《中外文学人物形象辞典》的第一个直感。这虽是一本带有鉴赏性的文学工具书,但却有着较强的可读性。阅读每一个辞条都能联想到相关的情节以及情节所包容的丰富的内涵,也促使你产生许多新的联想。那永远夹着公文包,奔波于各个会场之间的“华威先生”仅仅存在于抗战时期吗?那手执板斧先砍了杏黄旗又直斥宋江的李逵暗示给我们的仅仅是中国式的幽默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