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为通讯员,我是一名新兵。一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共撰写稿件100多篇,其中有86篇被省市九家新闻单位采用。回想自己走过的路,成功的秘诀主要是一个“勤”字。一、勤学。工作之余我抽出时间认真阅读报纸、杂志,从中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研究各个时期的新闻导向。《新闻爱好者》是一本提高通讯员业务水平的专业性刊物,每期收到  相似文献   

2.
在调进《新生报》编辑部工作之前,我在农场担任过26年新闻干事,深知当一名基层通讯员的甘苦。一篇稿件,从采访、写出初稿、送审、修改到复写、寄发,要花去很多心血和时间。通讯员把稿件寄出后,希望报纸、杂志、电台采用,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报刊、电台能否多采用一些通讯员的稿件呢?回答是肯定的。调进《新生报》3年来,我作了如下尝试。一、多编短稿。一般来说,编辑编长稿较省事。我自己也喜欢写通讯、特写,动辄二三千字。这对一张8开小报来说,要占一块较大版面,势必挤掉好几篇短稿。因此,我在编稿时尽量抑长扬短,稿件可以编短的尽量编短,把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掉,力求在一个版里多发几条。这样做,删  相似文献   

3.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4.
我是从1986年开始学写新闻的。这些年来,采写的新闻稿件被采用率一年比一年高,1992年有110多篇被地区级以上的新闻单位刊用。一个基层通讯员。为什么有这多么的稿件能被采用呢?这除了同志们的帮助、自己的努力之外,我认为主要是抓住了“新”字,围绕“新”字作文章的结果。抓住“新生”“新生”,是指第一次出现的事物。能抓住这一点,及时报道出去,采及率就高。  相似文献   

5.
有的放矢     
我是一名业余通讯员,生活在基层,近几年给各级报刊电台投稿800余篇,可采用的不多。后来我改变了投稿方法,将稿件按内容分类,直接投寄给相应的栏目,结果很快尝到了甜头。1989年,我给湖北日报“读者来信”专栏投稿4篇,被采用8篇;给该报的“开放之夏”投稿5篇,全部被采用,给湖北人民广播电台“听众信箱”投稿35篇、采用27篇;给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青春年华”节目投稿3篇,采用2篇;给《新闻出版报》的“通讯员剪影”投稿4篇,采用3篇。  相似文献   

6.
我从事业余写稿十多个春秋,在十多家新闻单位用稿一千多篇,这些稿子大部分是“火柴盒”和“豆腐块”。也正是这些小文章使我从一位农民通讯员转为一名国家干部。在此,我要说:“‘豆腐块’也能坐正席”。 新闻的特点是真、短、快、活、强,其中“短”尤为重  相似文献   

7.
有些通讯员常常叹息没东西可写,我想就此谈谈个人的体会。我是一名农民通讯员,1990年有100多篇新闻稿件被《农民日报》、《致富报》、《菏泽市报》和山东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觉得,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心,就会从各种场合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去年4月的一天,我在乡邮电所与人闲谈,听说我们乡王道沟行政村有位农民,从科研单位引进技术培育苹果盆景的消息。我觉得这件事很有新闻价值,便骑上自行车赶了十里多路采访了这位农民。此稿很快被《经济新闻报》采用。  相似文献   

8.
我是北京市崇文区粮食局的一名兼职通讯干事,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基础上,从一九八一年开始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写稿,三年来,我写的稿件被《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人日报》、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一百三十多篇.去年,我被崇文区评为“优秀通讯员”. 我在写稿中的体会是,做为通讯员只有加强理论和政策的学习,不断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  相似文献   

9.
有一些新闻同行和基层通讯员向我追问上稿率高的“秘诀”,我能回答的仅仅‘勤”字!在我近10年的写常 个 一 是稿生涯中,至今已被各种报纸、杂志刊用稿件上千余篇,但没人知道,我所投出的稿件数t起码是见报稿的五倍以上。因此说,我谈不上“命中率高”。但俗话说得好:“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勤奋是成功的阶梯。”因为我热爱新闻事业,因此我勤奋创作,我的见报稿数量多,离不开一个“勤”字。 勤读。新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既要注重平时的理论学习,又应多向有经验的同志请教,日积月累,才会在学习上有所收获。另一方面,还要多注意收集资…  相似文献   

10.
在北京市新闻学会和市记协联合举办的1984年好新闻作品评选中,有一篇只有五百多字的短新闻《专业户刘碧莲、王刚夫妻双双入党》,被评为全市好新闻获一等奖.这篇短消息是北京市通县的两名通讯员采写的,值得称道和表彰. 报纸发表这条短新闻之后,引起了广大读者的重视,社会效果较好。关于专业户入党,尤其是专业  相似文献   

11.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2.
翻开某省委机关报,读“本报讯”后面那一长串署名,心里很不舒服。一篇百字简讯,也是两三个署名,甚至4个或5个的也有。如2004年9月30日该报A1版《我省第四届花博会开幕》,一篇200字的新闻,就有4个署名;9月3日A1版一篇消息有两个记者,3个通讯员,共有5个作者,600字的新闻,作者署名加上身份就占了18个字,通讯员姓名是删姓取名。最近,我对该报10月19日C1版上发表的11篇“本报讯”的署名作了统计分析,署名1人的3条,占27.3%;署名2人的3条,占27.3%;署名3人以上的5条,占45.4%。一幅新闻照片署名3人,由1名记者和2名通讯员“抬着摄影”的?上述分析,可…  相似文献   

13.
我说的“快——慢——快”三个字,既不是物理运动,又不是化学变化,而是通讯员提高写稿质量经过的三个阶段。“快是糠头慢是米”下面是两个通讯员的对话: 甲:“为了抢时间,我两个月写了二十篇稿子,有时候,前一篇正在途中走,后一篇又投邮筒中,结果电台播一篇,报纸登一篇,一共用了两篇。”乙:“我两个月写了五篇,被采用四篇。”  相似文献   

14.
我从1974年开始写稿,十几年来,采写的1200多篇稿件先后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人口报》、《北京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采用,其中类似“豆腐干”的短新闻占80%以上。近年来,我在国家及省市级新闻单位获奖的20多件新闻作品中,除有一篇通讯和一篇人物专访外。其余的获奖作品都是三四百字的短新闻。采写短新闻,并非一开始就心甘情愿,写稿时,总想抻长拉大,认为稿子篇幅长,才提气,有份量,到头来,却落了个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结  相似文献   

15.
读者之声     
湖北黄石市大冶有色冶炼厂宣传部彭建华:我原是一名普通工人,多年来酷爱《新闻与写作》,对我有帮助。尤其是“新闻来稿评析”、“新闻写作方法谈”、“当好通讯员浅谈”等栏目,诲人至深,百读不厌。通过学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数十家新闻媒介用稿1000多篇,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标兵通讯员,并被聘为黄石市中心报道组成员。  相似文献   

16.
我长期在林区工作,是个写稿已40年的老通讯员。近几年来,在我们通讯员中给报纸、刊物、电台写稿的人越来越少了。最近我对本地和外地的一些通讯员做了调查,发现不少人很苦恼。苦恼什么呢? 比较普遍的是感到写的稿子常常不被新闻单位重视。满腔热情地写了一篇又一篇稿子,寄出去大多石沉大海,很少有回音。有位通讯员一连给一家报纸写了10多篇稿子,每次都附上一封信,请编辑老师在百忙中给予指导。稿子一篇未发,“老师”也一字不回。后来他想出个办法,投稿时除再三恳求编辑指导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青年农工,自己承包二十多亩土地。从前年4月开始,我利用工余时间给报纸、电台写稿,年底被评为兵团优秀通讯员。去年虽然承包任务加重了,我仍没有停下手中笔,写稿一百多篇,大部分被自治区和地区级报刊电台采用,又一次达到了兵团优秀通讯员的标准。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是种地的,就应好好种地,获得一个好收成就行了。可我偏偏认为既要种好地,又不能放弃自己的爱好,我把通讯报道看做是我的第二职业。我种地,一天忙到晚,时间不够用。有时地里活紧了,时间就更紧。怎样捕捉新闻信息,写出有分量的稿件呢?我想  相似文献   

18.
身在基层也不能“飘”。这是我当通讯员以来的一条体会。开始,我总认为自己是一名连队报道员,不存在什么深入不深入的问题。因此,采访像蜻蜒点水,飘来飘去,结果生动的事迹采访不到,半年多写稿70余篇,仅被采用4篇。后来我认真分析了这段时间的采写工作,认识到了稿件没有被采用的原  相似文献   

19.
郧西县委宣传部新闻科长李启东自2000年起,连续3年被评为湖北日报“十佳通讯员”,年年有佳作获湖北日报通讯员好新闻一等奖。2003年,他仅在湖北日报就见报70多篇,其中各版头条10多篇。 1996年,李启东由一名中学教师变成了县委宣传部的专职新闻干部。“没有汗流成河,哪有作品飘香”。他深知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通讯员所要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艰辛。他刻苦钻研新闻理论知识,虚心向“老新闻”请教,坚持“沉下去”,一篇篇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稿件,频频亮相于各级新闻媒体,在当地名声鹊起。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名老通讯员,自退休后下基层少,写的稿件赶不上形势往往碰壁,所以就不再给报刊投稿,更不敢寄给北京的大报。但有两篇稿件与《中华新闻信息报》接触,深为编辑们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好作风所折服,久久不能忘怀。 那是1995年开春,我看到中华新闻信息报上登了一条消息,报道湖北省委书记贾志杰提倡写短稿,要记者编辑把反映自己政务活动的稿件压缩再压缩,由3000多字压到800字见报。我很受教育,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