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胡真同志的《我的出版观》自1995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后,1997年7月又出版了增补本,可见读者是很喜爱这本书的。我感谢胡真同志亲自签名赠送我一本学习。那时候《书屋》刚刚创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了宋木文、孙五川、鲁之洛、李频、傅岩山等同志对这本书的评介文章,我们刊登了宋木文同志为该书作的序文,充分地肯定了胡真不仅为湖南而且为全国出版事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缅怀乔木同志对出版工作的关怀和支持宋木文乔木同志去世已经三年多了。对这位我党杰出的政治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宜传思想战线卓越领导者,我一直十分崇敬。在原文化部出版局、国家出版局和新闻出版署的工作岗位上,我曾有幸聆听到他的教诲。他那渊博的学识、严谨的风...  相似文献   

3.
△根据中央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的有关部署精神,文化部成立了“文化部出版专业人员高级职务评审委员会”,由边春光同志任主任委员,王子野、宋木文、范敬宜任副主任委员、刘杲等九名同志为委员。国家出版局成立了“国家出版局职称改革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4.
李文杰 《出版广角》2015,(17):176-177
宋木文在南宁的那些没有想到
  宋木文同志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出任我国新闻行政管理机关的掌门人,是我们地方出版局的顶头上司,是全国出版局尊敬的领导。在阅读木文同志《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记事与思考》后,对木文同志在南宁的那些没有想到,笔者现场见证,追记如下细节。  相似文献   

5.
1986年2月21~22日,国家出版委员会在京召开会议,讨论当前出版工作中的问题。王子野、严文井、常紫钟、王仿子、王益、陈翰伯、朱语今、邵公文、徐光霄、李鸿范、潘奇、楼适夷等委员出席会议。国家出版局边春光、宋木文和中宣  相似文献   

6.
7月1日~5日文化部出版局、中宣部出版局在北京联合召开中国美术分类大全编辑出版工作座谈会。3日,邓力群同志到会发表了讲话。 7月2日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与民进中央共同在北京举办编辑业务知识讲座开学。 7月4日~8月3日以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宋木文为团长的中国出版代表团,赴比利时、西班牙访问。 7月5日文化部为向泰国驻华使馆赠送中国出版的泰国诗琳通公主的《淘气过人的盖珥》一书举行招待会。  相似文献   

7.
2007年6月1日,宋木文同志的新著<亲历出版30年--新时期出版纪事与思考>(商务印书馆出版)出版发行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出版界的领导、专家、学者数十人出席了会议,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发来书面贺信,与会者踊跃发言,都高度评价了这本书.宋木文同志是我国出版界老前辈,从20世纪70年代进入出版界,到90年代成为中国新闻出版行政管理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既是中国出版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也是许多重要政策的制定者、参与者或执行者,对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也表现出了巨大的改革勇气、智慧和责任.作为一个晚辈,我不敢全面评价这部著作,但是作为一个研究人员,看完这本书后很受感动、很受启发,很受鼓舞.我把读后的感受写出来,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8.
从实际出发切实做好出版理论研究工作———在第二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奖颁奖会上的讲话□宋木文首先,我表个态,完全赞同于友先同志的讲话。友先同志讲了加强出版理论研究的重要性,讲的很明确,我不必重复了。第二,讲了出版理论研究面临的各种迫切问题,给我们...  相似文献   

9.
1998年7月,我的一本文集《中国的出版改革》由日本桐原书店以日文出版。译者为日本知名资深教授竹内实先生。除作者自序和译者后记外,共收30篇文章。日文版文集从1996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宋木文出版文集》中选收了部分文稿,有些又作了删节,或者将几篇同类文稿缩为一篇,以减少文字;另又增加了中文版未收的部分新稿。  相似文献   

10.
2003年,我在<出版发行研究>第9期发表<出版社"企业属性"考>一文,考察了我国出版社企业与事业单位属性的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和出版总署将出版社定性为出版企业;1983年文化部出版局经批准将出版社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企业管理".我还根据查阅的历史档案在上文中讲了一个情况:1960年文化部党组对直属的人民出版社等七家出版社进行了整顿,并决定将这七家出版社由企业单位改为事业单位,以减轻对出版社的经济压力,确保正确的政治方向,但因财政部以不能企业事业单位两头沾为由坚决反对而未改成.  相似文献   

11.
胡真及《我的出版观》●宋木文胡真同志是我们党的一位老同志,人们常以“花甲之年”来赞誉年高者,而胡真同志入党就有一个“甲子”了。我尊重老同志,对胡真同志的尊敬还有更深层的缘由。我同他从相识到相知大约也有二十个年头了,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时期,胡真同志主持一...  相似文献   

12.
我做出版工作,始于1972年,是年四十三岁,已“人到中年”了;是做了十四年艺术教育工作之后(刨掉“文革”期间六年“无业”),“半路出家”搞出版。而这一做,就没有中断过,迄今三十余年了。这既是我人生中新的工作阶段的开始,又是工作岗位的最后一站。由此,我把自己定位为出版人。可以说是亲历出版三十年。对我国新闻和出版事业都有过重要贡献的我的老领导陈翰伯,生前谈选拔干部时曾说过,宋木文没搞过出版,但让他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为什么说让我这样的人管出版,对出版有好处呢?我理解,这是一种信任,更是一种期待。这种信任和期待应该是得之…  相似文献   

13.
常德市档案馆存放了一本1950年莫斯科国立政治书籍出版局刊印出版,我国外国文书籍出版局翻译印发的《前日本陆军军人因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审判材料》,该审判材料主要描述了1949年12月25日至30日,在前苏联伯力城举行的对日本陆军12名军人准备和使用细菌武器被控案的审判.  相似文献   

14.
11月1日文化部出版局副局长宋木文举行招待会,欢迎朝鲜印刷参观团。 11月1~10日上海书店举办建店三十周年图书展销会,有20个单位参加了展销。 11月2日国务委员方毅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联邦德国书商协会主席克里斯蒂扬森率领的联邦德国出版访华团。当晚,文化部副部长吕志先在人民大会堂设宴招待联邦  相似文献   

15.
王福时 《出版史料》2006,(4):108-111
今年是伟大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70周年和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加.斯诺诞辰101周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决定隆重出版《前西行漫记》(原名《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以下简称《印象记》),让广大读者有机会看到这本尘封68年客观真实记录那一段历史的图书,了却我多年的心愿,我和许多关心这本书的老朋友都非常高兴。一很多读者想必都知道胡愈之在1938年翻译出版斯诺的名著《红星照耀中国》(中文译成《西行漫记》),而鲜有人了解在这本书之前十个月还出版过一本有人称之为《西行漫记》雏形本的《印象记》,主要是因为当时这本书只印了5000册,…  相似文献   

16.
1980年底,国家出版局决定成立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分工由王益同志主管筹建工作,借调大百科出版社上海分社孙立功来京进行筹备,原计划调上海市出版局洪荣华担任经理,但久拖没有办成。王益同志知道我在国际书店和中图公司多年负责书刊进口工作,比较熟悉国外出版业情况,决定与中图公司领导商量,借调我到出版局,并征求我同意,  相似文献   

17.
赠书通信录     
我的出版文集作为《中国出版论丛》之一种于1996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1996年12月13日,《新闻出版报》在一版以“《宋木文出版文集》出版”为题作了报道:收入本文集的文稿,除了1973年一篇、1978年两篇外,时限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相似文献   

18.
宋木文作为中国出版管理体制变革的亲历者、领导者、推动者和执行者,对当代中国出版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发挥了重大影响和特殊作用.本文以宋木文生前主要著作中有关出版改革与出版管理的若干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为线索,旨在总结和分析宋木文对中国出版管理体制中党性原则和行为特征的深入思考,进而从中汲取对全面深化出版管理体制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爱泼斯坦今年九十岁,我九十五岁,而他却先我而去了,走得是那样平静和突然。2004年10月我从旧金山回北京定居,跟他通过几次电话,他还答应为将重新出版的斯诺和史沫特莱等人所写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写篇序言,这本书是1937年初由我主持翻译出版的。今年春天我看到中央有关部门为他庆祝九十大寿的消息,也在4月间到他的寓所致意和叙旧。那天,他兴致很好,紧紧握住我的手,我问他是否常到院外去走走,他说是的,后来我们还一起照了像,但从他家回来不过一个多月竟然传来噩耗,使我十分悲恸,想不到这张照片竟成了他与我们诀别的最珍贵纪念,留下不尽…  相似文献   

20.
1984年6月27日下午,文化部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地方出版工作会议,进入最后一个日程:由出版局副局长宋木文同志做总结发言。他以如下的期望结束了自己的讲话:“看到今日出版工作的大发展,大家常常提起长沙会议。过几年,出版改革的路子打开了,出版工作出现了新局面,到那时,如果大家也能想起哈尔滨会议,想起1984年的哈尔滨之夏,那我们这次会议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