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性恋现象是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汉英两种语言出现了许多对"同性恋"的称呼,从其中的一些词语中可以看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对同性恋现象的态度。从词义表现方面看,同性恋词语的称呼经历了从贬义、犯罪、医学科学用语到中性词义的变化。这些词语反映出不同时代人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认识,体现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及对同性恋现象认识程度。  相似文献   

2.
性取向是指人对他人在躯体和情感上的认识,分为异性恋,同性恋和双性恋。众所周知,异性恋是被大众所接受和认同的,双性恋者较为少见,而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结果中,对大学生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认同现状,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几所不同程度高校的人文、理工、医学类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在调查过程中,初步了解了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认同程度。结果表明:由于社会历史、地域文化、社会舆论、自身认知、教学引导等原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程度并不高,但是对同性恋的认同程度和其他社会群体相比较高。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因此我们需要对影响大学生性取向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以科学态度对待同性恋现象,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4.
选取若干男同性恋题材与包含男同性恋情节的华语电影,分析影片主创对同性恋的态度,表达倾向(个体或社会),以及对同性恋成因的看法.参考相关纪录片,扩展研究视野,丰富相关认知.截至目前,关于同性恋(包括男女同性恋、双性恋及其他性取向)成因问题包含三种观点,即先天说、后天说、性别与性取向不确定说,未形成定论与共识.人们对同性恋...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及态度,为高校开展大学生健康教育尤其是性健康教育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自编"大学生对同性恋认知与态度调查问卷"对普洱学院和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的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大学生对同性恋各项基本知识知晓率不足30%,51.7%的学生拒绝同性恋,5.5%的在校大学生有同性恋倾向。结论: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识尚不全面,对同性恋的态度显多元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美国著名黑人作家詹姆斯·鲍德温是最早公开创作同性恋文学的黑人作家之一,其同性恋观可以用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的死亡前五个悲伤进程理论来阐释。鲍德温以《向苍天呼吁》、《乔万尼的房间》和《另一个国家》为代表的文学作品揭示了其动态发展的同性恋观:从否认到发怒、讨价还价、沮丧再到接受并拥抱。鲍德温顶住种族歧视和同性恋困境的双重压力,用心书写同性恋的现实生活和内心世界,对展现一代同性恋变化发展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推进同性恋解放运动和同性恋文学的发展,带领同性恋者寻求身份认同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柳州师专学报》2017,(4):60-64
同性恋现象在中国自古而有。明清时期,受性别倒错的审美追求和时代异端的婚恋模式的影响,同性恋行为盛行,明清小说中对于同性恋现象的描写也颇丰。明清时期首次出现了关于同性恋的刑事立法条例;同性恋的法律条例萌芽于明朝,在清朝得到发展。中国对同性婚恋立法依然处于相对漠视的阶段,对明清时期同性恋法律条例的梳理将有助于推进我国现代同性恋立法。  相似文献   

9.
同性恋问题是一个关系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构建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十分必要。本文在对同性恋心理效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同性恋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构建同性恋群体社会干预体系的可行性建议,期望能够促进同性恋问题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0.
王一博 《林区教学》2015,(4):114-115
同性恋自古以来便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同性恋的认知与态度也在不断变化。同性恋群体的绝对数量是庞大的,在高校中也存在着数量不容忽视的同性恋大学生,而大学这一阶段正是年轻人探索自我、适应社会的一个过渡与关键期。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当代同性恋大学生的生存环境不良,他们备受压力、害怕暴露自己,存在着自我认同不良以及自我封闭甚至自杀倾向等不良心理状态。因此,高校对于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刻不容缓,应该加强科学客观的性知识宣传,为同性恋大学生提供专业有效的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包容、理性、科学的校园氛围,以期增强同性恋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1.
"性取向",又称"性偏好"或"性指向"或"性倾向",是用来描述一个人性渴望、幻想和感觉的对象,通常是另一个人。性取向的分类有:异性恋、同性恋、双性恋、无性恋。其中同性恋取向备受社会关注,由同性恋所衍生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问题日趋增多。本文将从国内以往不同社会群体同性恋取向调查研究中,对同性恋取向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同性恋的态度比较宽容、理解,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男作家对男性同性恋现象的书写。五四时期,女作家对女性同性恋的表现成为五四文学的一道特殊景观。作家多以对同性恋的描写作为批判社会的立足点,其中也包含了一种对自然人性的公开表达。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现象的表现带有女权主义意昧。男作家王小波的《似水柔情》则从社会学角度对中国同性恋作了理性探寻。20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同性恋小说大致经历了由古典的编织传奇故事的写法到描述伤心的精神流浪旅程再到"新感官"书写的三个阶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同性恋政治学经历了道德神学、医学规训和同性恋解放的过程,其中二元论是建构身份政治之基础.在同性恋理论的发展脉络中,酷儿理论对反思同性恋研究起到关键作用,但酷儿理论本身也充满张力."红色酷儿理论"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阶级分析方法和酷儿理论,是传统酷儿理论的补充和批判性重构.借助这一批判性视角可以重新审视同性恋身份政治、"橱柜"政治神学以及同性恋压迫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北京市大学生对同性恋的认知和态度进行了调查,发现大学生对同性恋虽有一定了解,但整体认知水平不高。大学生对待同性恋的一般性态度较宽容,但大多不能接受与同性恋者住同一宿舍或者进行长期的直接接触。性别、家庭条件、认知水平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我国高校应重视学生同性恋现象,加强性教育和思想教育,强化队伍建设,在学生教育管理中积极探索实施相关举措,维护包括同性恋者在内的所有同学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同性恋是人类的一种自然现象,系对与自己生理性别相同的同性(与自己性取向相同、与自己性取向不同)产生恋慕、爱情或性冲动、性行为的性取向或指向。有素质性同性恋、兼性同性恋、假性同性恋之分[1]。同性恋的成因迄今不明朗。本文对3例处于早期、模糊和不自觉的假性同性恋者采取联想放松、条件程序疗法等综合措施施行心理干预,跟踪随访一年,性取向意向矫治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关于同性恋成因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同性恋成因研究的回顾,为同性恋成因勾勒出一个大概的面貌。采用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同性恋成因的研究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与比较。对于同性恋的成因问题,我国古代主要存在“先天说”和“后天说”,后有人对其后天因素作了进一步研究;国外主要有“生理因素决定说”和“心理社会因素决定说”。由以上探讨,本文认为同性恋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白先勇认为同性恋是人性的一部分,他所写的是同性恋的人,而不是同性恋,他以人道主义的悲悯情怀看待同性恋,作品充满了生命的悲剧意识。通过对三对同性恋关系分析他们共同的特质:对生命有强烈的渴求与执着;爱情建立在怜悯的基础上;死亡情结。其次,根据《孽子》,从社会人生各方面渲染同性恋者的人生悲剧,写他们人性艰辛向善的斗争、人性的破坏与抚慰以及父子关系所代表的中国社会对待同性恋的态度。最后肯定白先勇探索同性恋题材的价值:深入人的精神与灵魂探索人的生存状态,反映出人类普遍被压制的情感。  相似文献   

18.
中国自清代以来一些涉及、描写同性恋的小说文本或直接或间接地揭示了同性恋的部分成因。陈森《品花宝鉴》在客观上揭示出童年接受的女性化教育和单性环境对男性同性恋者性取向形成的影响,并提出了同性(男性)之间产生性吸引的可能性;现代女性作家的小说文本显示出社会制度、文化环境是女性走向同性恋道路的主要原因;当代陈染、林白们对女性同性恋的描述带有女权主义意味,女性同性恋不仅是对男权社会的反抗,也是女性自我意识、同性恋意识觉醒的产物;白先勇与王小波的相关小说则揭示了家庭环境对儿童同性恋性取向形成的影响;铁凝的《玫瑰门》提及"特殊经历"这一同性恋成因。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大学生对同性恋成因的认识及态度,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3所高校的540名文、理、工科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能够从主观动机、负面经历和环境影响等7个方面对同性恋进行归因;大学生对同性恋的态度存在性别差异和学科差异,主要受情感和认知的影响,对同性恋的认识越全面,态度就越宽容,反之就越反感。  相似文献   

20.
各高校校园中都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敏感、自卑,害怕被嘲笑,只因他们有着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高校大学生的同性恋群体虽占总人数比例小但却应受到各大高校的重视。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伦理道德、法律等的外部压力,也面临着不能暴露真实性取向的内在心理压力。于是,各高校应重视对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本文从当代高校存在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状况、强化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其重要性及寻找有效途径以加强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等三个方面出发,浅谈高校大学生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