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广播电视的国际影响力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国家相比也无优势可言。接受美学强调受众在文化传播中的主观能动性和重要地位,为破解中国广播电视的语言译制障碍与国际传播困境提供了新的思路。在译制过程中密切关注受众的接受效果、适度超越受众的审美"期待视界"、精心设计文本的"意义空白",在国际传播过程中精准定位目标受众、构建与受众互动的优质平台、打造节目品牌、全面推进"本地化"、建立收听收看效果跟踪反馈机制,对加快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实现中国文化与海外受众话语体系的精准对接,促进新形势下中国广播电视的译制与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代烈 《记者摇篮》2012,(11):21-22
所谓"热点",应当是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而"热点"报道应当是最吸引受众,并产生"热效应"的新闻。可是在实际报道中,却常常出现观众对报道者的"热点"反应冷淡,产生"热点"不热的现象。其原因是:一、漠视受众,一头炕热",热点"不"热"作为大众传播的广播电视传播,已从过去的以传播  相似文献   

3.
在电视媒体告别短缺传播之后的今天,中国的传播业进入了"营销时代"。广播电视媒体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而受传者选择余地也自然愈来愈大,传播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众传播已经从"广播"转向"窄播",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以受众为中心。同时,广播电视受众也由群体化转向小众化,受众的收视需求越来越主动,并且分化得越来越清晰。收视"市场"于是就成为变革的最主要的动力,耶鲁大学传播学家卡尔.霍夫兰甚至认为":最可能改变一次传播效果的方法之一,是改变传播对象对传播者的印象。"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从"宣传本位"到"受众本位"的转变显示了其艺术传播地位的独立,也体现了中国广播电视艺术的本体的自觉;而"传-受"关系的确立则是基于传播文化的本性,并且构成了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过程的核心环节.进而,也正是基于"传-受"关系而建构起一个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它一方面能够促进并制约着传者与受众之间的交流反馈,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营造生动活泼的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审美场".  相似文献   

5.
广播、电视和听众、观众是广播电视传播过程中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正是这对矛盾运动推动着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信息传播环流中的半环。受众对广播电视的信息反馈,是对传播活动的最有效的支持。没有这种反馈,或者广播电台、电视台不能通过科学的方式获得这种反馈,其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广播电台、电视台不理睬受众的反馈,那么正常的传播活动就会终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受众是广播电视的服务对象,不断地满足变化着的受众需求,是广播电视的天职;满足受众需求的程度如何,是考察广播电…  相似文献   

6.
管鹂 《新闻爱好者》2012,(15):79-80
美国著名社会思想家阿尔文·托夫勒在20世纪70年代曾预言,传媒未来将面临分众化、小众化的趋势。现代传媒发展证明,传媒由大众传播向分众传播已成为必然,而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正是这一理论在广播电视传播领域的具体实践。作为广播电视媒体对其受众、内容、市场细分的产物,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对于优化广播电视频道结构,合理配置广播电视资源,塑造广播电视品牌,增强广播电视节目的贴近性,实现媒体传播价值最大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广播电视频道专业化的实践和现状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广播电视专业频道习惯被称作"主题频道",就其内涵而言,实际上是与我国专业频道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刘洋  王楠 《声屏世界》2017,(3):53-54
习总书记在文代会上的讲话精神给广播电视文艺创作带来全新的启示.广播电视文艺节目要成为"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就要承载民族文化与艺术追求,注重文化传播与受众培养,关注社会热点传播价值信息,把握编排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得广播电视媒体在发展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新的启示和方向。视频传播作为一种较为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的传播形式,在与"互联网+"进行融合的过程当中,呈现出了多种的优势性。本文就针对"互联网+"视频传播与广播电视融合的启示进行了简要的探讨分析,希望可以为促进广播电视媒体得更好、更优发展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际舆论战是遵循国际传播规律的新闻战、信息战、传媒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提供信息""用事实说话"具体落实为国际水准的媒体产品;议程设置的关键在于"以我为主",目的在于通过传媒手段"说服"受众接受我方的立场与观点;表达看法、强化言论、以攻为守,是舆论战中主观性最鲜明的方式方法。  相似文献   

10.
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传播的主要途径,是连接广播电台、电视台与广大用户的桥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建设发展的关键阶段,抓紧抓好这一阶段的网络建设发展是广播电视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本文根据我国广播电视"十二五"发展规划并结合重庆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建设现实基础和受众需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程敏 《声屏世界》2016,(12):60-61
从某种意义来说,广播电视传播是以服务受众需求为第一目的,受众甚至掌握着广播电视节目的生杀大权.研究受众心理过程与心理特征,分析受众在收听收视过程中有哪些思维定势效应,对于有的放矢进行广播电视品牌建设与节目研发,对于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具有直接的应用性和指导性.  相似文献   

12.
做好对农传播是广播电视的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务,也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增长点。搞好农村的受众调查是准确把脉对农传播的起点,更是做好广播电视对农传播的要点。对西部地区陕西西安郊县和东部地区浙江萧山的两篇农村受众调查文章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区新闻的出现,标志着新闻传播区域进一步细化,从国际、国内、本埠直接"挺进"到社会组织的"腹地",比近10年来沿用的"市井新闻"更加微观,也更为贴近传播主体和受众。打一个比方,社区新闻的传播就像一台"微创手术",通过社区这个"小切口",让受众探视到社会万象。  相似文献   

14.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有一定的专业性和门槛,往往是具有专业身份的传播者负责传播,受众只能被动地接受。进入自媒体时代,受众与传播者角色不再固定,受众也可以与传统意义上的记者一样,通过例如微博、微信等现代媒介发布信息而成为新闻传播者,传播者角色不再垄断,新闻媒体的传播地位受到挑战,媒体发展的重点由"我要传播什么"改变为"受众想要接受什么",新闻传播格局由"传者天下"进入"受者天下",受众成为新闻的起点与归宿,民生新闻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陆军 《视听纵横》2009,(5):63-64
随着传媒的迅速发展,以受众即时参与为形式的互动元素,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传媒硬件条件的成熟,逐步渗透到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来。这种加入了受众即时互动的新闻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广播电视新闻形式——互动式新闻。  相似文献   

16.
商光锋 《新闻窗》2009,(6):53-54
广播电视节目必须要有人听、有人看才会有价值,有了听众、观众,广告商才会把钱投给广播电视媒体,媒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在传播行为中,是接受的一方而不是传播的一方决定着节目的传播效果,也就是说,是受众决定着媒体的命脉。因此,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研究受众,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7.
电视新闻从最初的"以传者为本"发展到了现在的"以受众为本",受众的角色在媒体中逐渐走向中心,受众角色从原来一味的接受者转换成了电视新闻的参与者、改造者、解构者和重建者.电视新闻要做到"以人为本",抓住受众心理,就要充分保障受众的参与性.电视新闻受众的参与是指受众以各种形式参加了电视新闻传播的过程,并对新闻传播的完成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正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广播电视媒体很快就从新兴媒体跻身为"传统媒体"行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同样是传统媒体,广播电视和平面媒体一样,既有其"传统"的貌似过气的一面,但更多的其实还有其能成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传统优势"。首先我们应该看到,通过长达30年的培养,广大受众对于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渠道的依赖性仍然存在,这既是其便捷的传播方式形成了强大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办好对农节目是我国广播电视媒体的重要任务。自1996年以来,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原浙江省广电局)以"有形之手"推动对农传播的坚持和发展,通过政策引导、扶持和组织推动,做大了浙江省对农传播的规模,构建了省、市、县三级广播电视对农传播的立体格局,以对目标受众的全方位贴近,增进了对农传播的实际效果,为各地加强对农传播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20.
新闻受众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对象,服务对象。检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传播效益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衡量其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满足新闻受众的需要。李瑞环同志说:“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日益求新、求美、求知、求乐,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要求越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