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包罗万象的各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中,中华武术可谓独树一帜。吕墅小学在提出"武文化"课程构想后,整体构建"武文化"课程体系,以三大类课程统领,分年段设置内容。学校用心打造物型环境,铺设"五个一"平台,创生四种课型范式,优化多元评价方式,扎实推进"武文化"课程建设。从学生、家长、教师和学校层面的发展,全面彰显"武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古冀州武文化门派众多,斑斓纷呈,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回溯、挖掘、抢救和整理古冀州武文化遗产,以传统武文化门派为基调,以目前尚在冀州传承的三黄炮锤、八卦掌、形意拳等武术为实例,着力从科学角度探讨武文化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弘扬博大精深的武文化瑰宝,推动全民健身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扬弃中夯实武文化基础,催生中华传统文化大放光芒。  相似文献   

3.
海外孔子学院是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国际推广的重要平台,而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武术与古典舞在当今的海外孔子学院巡演中扮演了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文章从历史渊源和当今海外孔子学院巡演层面对武与舞的结合进行了描述,肯定了武与舞的结合对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的意义,并从英文翻译的角度对中国武术与古典舞的海外巡演工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代代武者的感悟与传承中与中华传统哲学、医学、文艺等学科彼此渗透、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集哲理性、科学性、健身性、审美性等特征为一体的独特技击智慧。历史证明,武由悟精进,悟由武生发,习“武”亦习“悟”,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南京市中华中学附属小学以"三化"措施探索出校园建设的新路径,一是传统文化的物化,二是传统文化的活化,三是传统文化的内化。将文化镶嵌在学校的一砖一瓦中,依主题设计成不同的连廊。同时,在课程中渗透文化因子,建设"武韵中华""墨香中华"等课程,并根据学生的成长发展需要,选取了适合他们身心发展的文化元素,将传统文化融入各种活动,更好地发挥了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对高中生而言,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除了学习它的语言知识外,更应该通过诵读品味去吸取其中的文化精髓,运用于阅读和写作,是为"读经典文言,促文章写作",这是学以致用,是提升个人语文素养、文化素养的重要方法。那么,怎样用经典文言去促进文章写作呢?一、积累素材,充实文章内容经典文言文,是中华数千年文化的一个载体。这种文化积淀得越多,写作运用时就越得心应手,文章的文化品位就越高。读《烛之武退秦师》,我们记住了烛之武  相似文献   

7.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崇文尚武”育人理念的引领下,以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挖掘课程内容,探索三大实施路径,促进学生品格的提升,实现以情润德、以行塑格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如何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有效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当下中小学办学实践中的重要关注点。重庆市南华中学秉持“以文化人,以武树人”的育人理念,依托全国首批“武术之乡”的区域优势,开发传统武术校本课程,打造重庆市高中体育课程创新基地,探索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程、进课堂的有效机制,开拓了一条“以武强校”的学校内涵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9.
《滨州学院学报》2011,27(5):157
9月5-6日,第二届海峡两岸(滨州)"武韵文化杯"大学生孙子兵法友谊辩论赛在我校举行。来自台湾政治大学、台湾元智大学、苏州科技学院和我校的大学生辩手就孙子兵学的思想展开了精彩辩论。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会长傅慰孤,山东孙子研究会执行会长赵承凤,台湾中华孙子兵法研究学会执行长江定慧,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景字,滨州市副市长万永格,滨州军分区副司令员戴惠球,院长纪洪波,副院长、学报主编邹丽娜出席辩论赛。  相似文献   

10.
“武”文化包含武术文化和武侠文化,是对二者的整合与超越。武当“武”文化是武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创新是推动武当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发展。系统梳理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当“武”文化影视剧取得的成果,不但可以总结创新经验,更能在此基础上发现武当“武”文化影视在创新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提出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武术有很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武术除形体和技法外,更注重习练者内心的修道,它包含了儒家、道家、佛家等中国古典哲学理念和文化观念,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武文化".而植根于独特中原文化的河南武术则是中华武术的一枝奇葩,淋漓尽致地呈现出了其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底蕴:刚柔相济,清介沉实;天地"太和",自强不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教师要抓住契机,利用已有资源,上好每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以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必须注意"五个度":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让学生汲取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做个有文化、有内涵的翩翩少年。  相似文献   

13.
少林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起源明清以来一个流行最广的说法是中国禅宗的始祖印度僧人菩提达摩或少林寺的创建者印度僧人跋陀.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达摩、跋陀只是佛学高僧,并非武术高手;而佛学大师、少林寺第二代掌门人、著名的武术高手稠禅法师才是少林寺最早出现的武僧和少林禅武合一第一人.稠禅在进入少林寺之前,一直生活在河南北部和河北中南部的寺院,在那里禅武双修,练就了一身功夫;主持少林寺后,他倡导禅武结合,从而对少林武术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少林武术的渊源与佛学是不同的,少林武术不是“舶来品”,而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总体氛围中孕育产生的,是中华武术在宗教界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新领域研究云南省社会发展区域差异及现代化进程潘玉君 武友德 ( 1 :2 )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流程的构成与实施原则饶 远 张云钢 ( 1 :5)对少数民族文化作哲学阐释的必要性杨志明 ( 1 :9)自由软件与心理咨询李极光 贾星客 ( 2 :1 )中华义理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定位陈 杰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石。新媒体时代,加强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尤为重要。对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等进行阐释,分析新媒体视域下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教育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提升高职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华"和"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以中华"和"文化的积极思想引导高校学生,使之健康、积极、向上成长,在当前形势下,具有十分特殊的意义,本文就此分别从中华"和"文化对大学生在学业、情感、信仰等诸多压力的影响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陈玉坤 《成才之路》2014,(22):2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如何在初中阶段结合数学学科教学对青少年进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育,是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的现实问题。在课堂教学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在教学内容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走上成才路。  相似文献   

18.
张林 《语文学习》2020,(4):34-37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积累文言阅读经验,培养民族审美趣味,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提升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的客观要求。强大的包容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它不仅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部诸思想体系之间的借鉴和吸收,也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转化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包容性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于形成多元共融的文化环境、营造和而不同的文化氛围、形塑海纳百川的实践气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华传统修身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为人修身的文化,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历史发展的道理。中华传统修身文化具有浓厚的哲学基础,修身文化源于哲学,同时,哲学的发展又对修身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