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盛开 《今传媒》2013,(4):93-95
央视《新闻联播》是全国乃至全球收视人群最多的新闻类节目,它的一举一动都具有“风向标”意义.自从2012年下半年以来,央视《新闻联播》在逐步改版,尤其是2013年之后,改版力度更大,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联播》更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更“接地气”、更有亲和力和活力,一改过去较为严肃、拘谨、呆板的形象,被称之为《新闻联播》的“变脸”.目前,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改进工作作风,而央视《新闻联播》的成功改版为地方台《新闻联播》的改版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
调查研究     
《视听界》2011,(6):7-7
《新闻联播》主播面相遵循“三庭五眼”《新闻联播》主播人选不断在变,但脸型都遵循“三庭五眼”的比例。按照脸型和年代,“国脸们”可以划分为三代:第一代脸型偏圆,以赵忠祥、李娟为代表;第二代国宇脸,以张宏民、邢质斌为代表:第三代尖下巴.以郎永淳、欧阳夏丹为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认为,“只有新闻联播改变主持人.不会出现主持人改变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3.
在4月21日晚上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对某地强行拆除擅自大量占用耕地建私房的一组镜头。当大家看到推土机、挖掘机推倒一堵堵墙时,都禁不住拍起手来:“拆得好,拆得好!”“对这些明知故犯、以身试法的人就应该这样!”我深信全国为珍贵的耕地面积正在日益减少而担忧的广大干部群众,都会从这一报道中得到某种慰藉。欧阳修尝云:“赏不足劝善,刑不足禁非,而政不成。”这是很有道理的。这些年,我国的法制建设很有成绩,制订了一系列的法律,现在的关键就是要贯彻执行。记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4.
一、电视新闻“三段论”。关于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报道风格,在网上有人做了精彩的总结:前十分钟,各级领导都很忙;中间十分钟,全国人民都很幸福;后十分钟,世界各地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有人戏言,如果列举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变化最小的事物,那么,《新闻联播》一定位居前列。几十年不变,本应领风气之先的媒体如此僵化保守,如何让受众转变观念?  相似文献   

5.
当前电视节目大量存在着形式上的互相抄袭和雷同。中央台有一个“新闻联播”,每个省就有一个“XX新闻联播”;中央台推出“焦点访谈”,引发了一批省市电视台的焦点访谈类节目,连主持人都是水均益的味儿;中央台的新闻搞直播,全国有多少电视台也搞新闻直播!难怪早两年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中国的电视似乎只有CCTV在搞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央电视台自从增加了《晚间新闻》节目以后,我这个本来就离不开电视新闻节目的人,如获至宝,心想这下可以看到在《新闻联播》中所看不到的最新的新闻了。所以,只要客观条件允许,我几乎天天都看。可是,我这个满怀希望而看的人,往往失望而止。原因很简单,就是这个栏目办得名不副实:很少有当天晚间发生的新闻,播出的新闻大体有以下四类:一、重复《新闻联播》中的非重要新闻;二、晨报报摘;三、没有什么新闻价值、没能上《新闻联播》的一般领导人当天的迎来送往活动;四、用“最近”、“前不久”作为打马虎  相似文献   

7.
电视新闻与报纸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有声有色”,因此,电视新闻工作者在“如何利用优势、发挥优势”方面做了不少积极的探索。其中收效最好的,是为新闻配乐。 中央电视台对于“片头音乐”十分重视,许多“片头音乐”都很成功。比如大家熟悉的“新闻联播”开始曲,不仅旋律优美,而且内涵丰富,只有16秒钟的时间,就描绘了一幅美好壮丽的图景。  相似文献   

8.
报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收看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节目包括“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两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这两个概念是“新闻联播”的种概念。“新闻联播”这一概念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属概念。可是,笔者发现,当播音员介绍完《新闻联播》节目的  相似文献   

9.
自从2011年8月,中央五部门提出在全国新闻行业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丈风”的活动以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变化为地方台时政新闻指明了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广电新闻     
广电总局网站2月3日刊发消息称,今年是“新闻联播”开播30周年,中央电视台日前决定成立新闻联播编辑部。并召开新闻联播编辑部成立大会。部署改进提高“新闻联播”工作。  相似文献   

11.
乍见王东方,可用“亭亭玉立”来形容,修长的身材,加上军人的素养,给人的印象是很女性的一个人。可熟悉情况的朋友介绍,王东方却拥有“假小子”的美称。因为她搞电视新闻,很有股“拼命三郎”的劲头。镜头一:这天上午,蓬莱长岛,王东方肩扛摄像机满怀激情地拍完当地群众依依惜别退伍老兵的新闻,马上坐船驶出海岛,驱车返济南,一路劳顿,晚上11点半到家,第二天上午整理索材,编片子,下午送审,晚上“山东新闻联播”采用后,当晚她就乘298次列车晋北京。次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就播出了“山东长岛县人民群众欢送子弟兵”的感人场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细心的观众可以察觉到《新闻联播》处于不断变化当中,进行了一些“微整形”。从片头片尾曲到整体视觉效果、主持人阵容等方面的改变,让观众对一向“端庄得体”的《新闻联播》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不过,也有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一系列的外部“易容术”只是换汤不换药,这种“旧貌换新颜”对于《新闻联播》内容理念的发展可谓不痛不痒。形式服务于内容,内容决定形式,一档节目的长远发展关键还是在于节目内容和风格思路的改变。如果《新闻联播》仍旧在内容上保持旧有的结构,节目团队仍旧保持旧有的创作思路,那么,所谓的“改版”也必将是治标不治本的应急之方,无法取得预期效果。①而就在今年,《新闻联播》中一系列的“变脸”小动作,却打破了这种质疑声,也让我们对未来的电视新闻多了些许期盼。  相似文献   

13.
周云龙 《视听界》2013,(1):14-14
《新闻联播》到底是中国传媒风向标,哪怕是微小的不同以往,都会成为新闻。秋冬时节,前有“你幸福吗”调查、“寻人启事”产生轰动,后有《新闻联播》导播出错、主播口误、官方微博致歉引发关注,连片尾播音员聊的内容,也是观众热议的话题。其实,《新闻联播》12月15日当天的头条是胡锦涛主席的慰问电,紧接着才是有关枪击案的报道。  相似文献   

14.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多样化,而微博、微信等的诞生,又引领人们进入自媒体时代.电视作为第一媒体的地位日渐式微,以中央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电视新闻栏目都在悄悄“变脸”——编排上寻求创新突破:内容上体现“微视角”;表达上更贴近、更关注民生;新闻报道故事性更强,更注重观点立场的表达;包装手段更靓丽多姿,节目更好看.本文以《福建新闻联播》改版为例,探讨新语境下的地方新闻联播走向.  相似文献   

15.
报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收看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节目包括“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两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这两个概念是“新闻联播”的种概念。“新闻联播”这一概念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属概念。可是,笔者发现,当播音员介绍完《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内容后,播放“国内新闻”时,电视屏幕上有时  相似文献   

16.
牛国锋 《今传媒》2006,(2):46-47
我们每天都在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经常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不少人也经常翻阅我国各地出版的众多经济类报纸、杂志。但是,有几个出现频率极高的词,像“宏观调控”,像“消费指数”等,又有多少人能准确说出它的含义呢?如果经济类节目和经济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周刊》2006,(21):10-10
出现在中央电视台6月5日的《新闻联播》节目里的主播不再是罗京、邢质斌等老搭档,而是两张“新”面孔——康辉和李梓萌。康辉和李梓萌都是央视新闻频道其他栏目的主持人,但从未主持过《新闻联播》。  相似文献   

18.
当前的新闻播讲方式主要是“播报式”和“说话式”。“播报”是传统的播音主持方式,讲究字正腔圆、准确流畅。现在“播报式”的播音方式主要是一些“新闻联播”类的栏目在采用。中央、省、市、县台的《新闻联播》一般都以时政新闻为主,内容往往严肃、庄重,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政策性。这样的新闻栏目不允许播音员有太多的个人发挥。而专题类新闻栏目因为分工明确,如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娱乐新闻就分别以报道和反映经济生活、体坛赛事、娱动态为主旨,  相似文献   

19.
时统宇 《视听界》2013,(3):122-122
不惑集POINT 这样的样态,在中国电视新闻节目中,在假日报道、主题报道中,都是开创性的。在中央电视台报送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会上,评委们一致同意将《新闻联播》作为优秀栏目送评,将《你幸福吗?》作为系列报道送评。按照游戏规则,每个奖项央视只有一个名额,不过我估计,在这两个奖项的争夺中,《新闻联播》和《你幸福吗?》有很强的竞争力。因为,“看《新闻联播》居然看哭了”,来自观众的这一反映,也一定会获得评委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20.
这个题目,在我脑子里琢磨了很久。平时与一些通讯员交流读报体会、写作经验时,总发现些许不足,在基层通讯员中,不少人读报听新闻联播或看电视,对新闻很投入,从头条到本埠要闻、重要通讯听得、看得很认真。然而,对报刊言论却不太留意。诚然“,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作为一个通讯员,这种读报学习中的“偏食”现象,会导致知识贫乏和眼光近视,等于少了一只发现新闻的“第三只眼”。时评、杂文、杂谈之类,也是新闻体裁的一种表现形式,严格地说,它们都是新闻家族中的一员。比如《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今日谈”、“漫话”、“时代热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