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云南的书院概况书院是旧时会集士子讲学的地方,它始于唐代,而盛行于宋朝。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曾将集贤殿修书所改为集贤殿书院,虽有书院之名,但仅只掌握经籍之刊辑,并非讲学授业的地方。书院起到讲学教育作用,看来要到宋代,袁枚的《随园随笔》记载:“书院之名,起于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宋朝时,有一富人名叫曹诚,损资建书院,此事传到京城,诏赐名应天书院,  相似文献   

2.
一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它从中古延续至近代,存在了千年之久。书院在办学形式、教学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徐州古代书院也是如此,它在徐州教育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对徐州古代教育和学术发展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书院一名始于唐代。袁子才在《随园随笔》中云:“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身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  相似文献   

3.
“书院”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是年唐玄宗置丽正书院,十二年改名集贤殿书院等。这都是皇室编、校、典藏图书的地方。清袁枚说:“书院之名起唐元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①。这种书院与后世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皇家书院出现的同时,或稍后,也出现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古代书院史研究日益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发表了不少文章,而且还多次地举行了有关书院的学术讨论会。本文仅就探讨中遇到的几所书院的若干历史问题谈谈我个人的看法。一、关于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的问题关于唐开元间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特别是她们与唐末聚徒讲学书院的关系问题。前次我曾引用清袁枚在《随园随笔》中的一段话说过一些意见。袁枚说:“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于肆业之所也。”这里的意思是很  相似文献   

5.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原意为藏书而兼校书之所。清袁枚曰:“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随园随笔》卷14)稽之史籍,斯说诚然。《新唐书·百官志》云:“开元五年,乾元殿写四部书。置乾元殿使,有刊正官四人,以一人判事;押院中使一人,掌出入宣奏,领中官,监守院门;知书官八人,分掌四库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书院的教育职能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论者颇多;但书院的图书馆职能及其在图书馆史上的地位,却鲜有评说.书院的图书馆职能,大体上可归纳为三条: 一、图书馆的基础条件是要有藏书并重视藏书;而历代书院皆有藏书,皆重藏书.书院之名,原指藏书之所.袁子才《随园随笔》云:“书院之名起唐玄宗时,丽正书院、集贤书院皆建于朝省,为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也.”最早的官方书院,实则是国家藏书、校书的地方.古代书院中,多建有藏书之楼阁,藏有千卷万卷书的不在少数.如学海堂书院建文澜阁作为藏书之所,南菁书院共六进,五进  相似文献   

7.
<正> 一、古辰州书院似非始于明代,当始建于宋代。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文化组织。其名始于唐代,开元六年设丽正书院,十三年改名集贤殿书院,置学士,掌校刊经籍,征集遗书,辨明典章,以备顾问、应对。到宋代才逐渐发展为士子肄业之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旧方志中,宋代沅州的黔阳县有宝山书院,靖州有侍郎书院、鹤山书院和作新书院,辰州府属的泸溪县有东洲书院,而  相似文献   

8.
书院的名称始见于唐代,唐玄宗开元年间,在京都创建“郦正殿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因为设置较早,影响较大,所以后来的不少学认为这是中国书院的开始。但是,此时的书院,还只是官府的修书之所和皇帝欢宴贤才、酬唱歌赋之处,尚不具备教育组织形式和教学机构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主持人语     
书院之名起于唐,一是官方修书的机构,二是私人讲学的场所,三是虽有“书院”之名,但对其内容与性质尚无法判断之书院。吴洪成、刘园园两位先生的《唐代河北书院考论》认为张说书院、西豁书院、棠荫书院是唐代书院,为我国的书院研究增添了色彩,值得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一、宋元时代的书院 “书院”这一名称起源于唐代。开元初年(713年)唐玄宗置丽正殿书院,十三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但这时的书院只是官方用来藏书和校书的地方,而不是读书和讲学的场所。直到唐末、五代时,书院才作为正式的教育机构出现在中国的教育史上。  相似文献   

11.
书院原指中国古代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书院之名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六年(718年),由官方设立的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年)改为集贤殿书院,主要任务是校刊,收藏“古今之经籍”,帮助皇帝了解经典史籍,并兼向皇帝举贤才和提某些建议。  相似文献   

12.
书院制度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是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物,从宋初到清末,历时近千年,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一、书院的起源 书院最早源于私人讲学,后经官方提倡、赞助逐步形成为书院制度。据考证,“书院”这一名称可追溯到唐代,当时只是官方藏书、校书或私人读书治学之所,据《唐六典》载:“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改集贤殿修书所为集贤殿书院。有学士、直学士、侍讲学士、修撰官、校理官、知书官等。集贤院学士,掌刊辑古今之经籍,以辨明邦国之大典,而备顾问以对,凡天下图书之遗逸,贤才之隐滞,则承旨而征求焉。其有筹策之可施于时,著述之可行于代者,较其才艺,考其学术而申表之。凡承旨撰集文章、校理经籍,月终则进课于内,岁终则考最(考察其功债)于外”。可见官方的书院除刊辑经籍之外,还负责荐举贤才和提出某些建议,供皇帝选用和参考,由此便聚集了一批熟悉经史掌故的学者 文士,而成为一时的学术中心。而私人创建的书院有时间可考的应首推建于贞观九年(公元635年)的张九宗书院,在当时许多书院中具备讲学、授徒活动的书院,据志书记载仅有四所。即:“在吉水县,唐通判刘庆霖建以讲学”的皇寮书院,“在漳州府,唐陈与士民讲学处”的松州书院,“在德安县,唐义门陈衮  相似文献   

13.
1、书院的产生。从字义看,书院即是藏书的建筑场所。《玉海》中有“院者,取名于周垣也”。院同殿、观、阁、馆等一样,是指建筑物而言的。最初怕书籍散失而收藏一处。汉代时已经有东观、石空、兰台、仁寿阁等。隋代也有嘉则殿、观文殿。在这些机构里,不仅收藏书籍,也修补脱落的纸钞、布帛,添补竹简,修订文字错误。这称为校书。唐代玄宗开元五年,于乾元殿东廊下撰四部全书补充内库,第二年改为乾文殿,成为丽正修书院。七年于丽正殿置修书使。开元十三年因集仙殿改称集贤殿,逐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殿书院。这样,“书院”一名在唐开元年问就出现了。可以说,这是“书院”名称产生之始。这种书院在管理上隶属于中书省。其中附属人员有学士(五品  相似文献   

14.
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始于唐。书院不是国家规定的一种教育制度,而是民间人士自发创造的学校教育模式,书院的名称也因此极不固定,"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存在着互用、通用的情况。徐梓先生在《元代书院研究》中认为唐代的东佳书堂已有书院之实,但尚无书院之名,从而否定了作为教学机构的书院起源于唐代的观点。从"书院"和"书堂"("书舍"、"书斋"等)名称的互用、通用来看,这一说法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具有学校功能的书院,有"聚书"、"聚徒讲学"和"习礼"这三个"要件".乃古代"留意斯文之地方贤士大夫"所为的一种学校模式.其产生的年代曾长期有争议.建于唐代的具有教学功能的书院于二十多年前,在江西已发现有确实的证据.东佳书院(东佳书堂、义门书院)史料的发现,已使书院起始于唐代成为中外教育史学界的共识,而后又发现了多处,如桂岩书院、景星书院、施肩吾书院(石室书堂)、都官书堂等等.近年有人又提到了丰城的罗山书院、进贤的栖贤书院亦建于唐代,然而这两所书院当时(唐代)是否已具有学校性质尚待证实.  相似文献   

16.
唐代书院的创建与功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具有学校性质的书院亦始于唐代。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为具有学校性质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其它如私家讲学的传统、佛道聚徒讲学的经验、天下大乱士病所无于学,故家避于山林,僻壤读书讲学,亦是书院产生的诸多因素。书院是中国学校发展第二阶段--读书学校阶段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形式。  相似文献   

17.
古代甘肃书院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甘肃书院考漆子扬书院是我国封建时代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其名称始于唐玄宗时建于都城长安的丽正书院和集贤书院,亦如清代学者袁枚《随园随笔》所言,唐朝的书院只是“修书之地,非士子肄业之所”。作为一种教育制度,书院真正形成于宗代初年,且多设在环境幽雅...  相似文献   

18.
苏轼两次路经雷州,又寓居儋州三年有余,直接引发了雷州文明书院和儋州载酒堂的兴建。二者皆因苏轼而兴,因苏轼而名,亦皆被世人习称为东坡书院。随着东坡书院的诞生与发展,雷州、儋州两地文教渐开,原先被视为畏途的"蛮夷之地",终有"海滨邹鲁"之称。  相似文献   

19.
书院是中国自北宋到清代一种重要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办学方式灵活,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集贤殿书院的前身丽正书院虽然被认为是中国最早使用“书院”一名的机构,但它并不是后来意义上的那种以聚徒讲学为主的场所,而是由中央政府直接办理的、用于藏书和修书并具有举荐人才功能的机构,因此在中国书院史上独具特色。  相似文献   

20.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书院的出现使中国古代教育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之后,自唐末、五代至清末,随着朝代的兴衰更替,书院在中国大地上绵延了千年之久,成为中国文化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现在看来,书院制度不仅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也不乏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