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潮 《上海集邮》2003,(11):4-4
我国著名集邮家、邮学家,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名誉会士、学术委员会顾问、第一批国家级邮展评审员,中国邮票博物馆鉴定室鉴定专家,浙江省集邮协会顾问,原新光邮票研究会会员联谊会负责人居洽群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27日凌晨零时20分在杭州逝世,享年九十一岁。著名集邮家居洽群逝世  相似文献   

2.
居洽群(《上海集邮》3220页)、瞿百顺(《集邮》1997年第11期)等邮友对1至10号普9图美术邮资信封的版式作了深入的讨论,笔者通过对版式特征的综合  相似文献   

3.
忆烟霞过客     
李润 《集邮博览》2009,(7):52-52
转眼之间,烟霞过客已经离开我们6年了。烟霞过客即著名集邮家、曾任全国集邮联首批名誉会士和中国邮票鉴定专家的居洽群先生。居先生系早期新光邮票会会员及主要负责人之一,1912年生于江苏宝应, 1922年开始集邮,主集区票,有邮文  相似文献   

4.
集邮九问     
《集邮博览》2008,(10):37-37
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请看著名集邮家游乃器是如何回答这九个问题的。Q1您集邮的起因是什么?谁是您最钦佩的集邮家?在我13岁时,有一位同学叫于丰玉,他给我看过他收集的苏联邮票,当时就觉得邮票真好看,并羡慕不已。我父亲知道后,便给我买了一些亚丁邮票,看了这些邮票就想起阿拉丁和辛巴德航海者动人的故事,从此也就开始了我的集邮生涯。我非常钦佩钟笑炉、居洽群、范兰如,他们都是收集中国解放区邮票的集邮家。  相似文献   

5.
仇勇 《上海集邮》2002,(6):17-17
《上海集邮》2001年第7期36页刊登了居洽群、徐星瑛的《牡丹图广告邮资片的版式研究》(以下简称“《牡》”),按邮资图内“中国邮政”4字彼此间距离的相等或不等,将这种邮资片分为3种版型,笔发现尚有遗漏,现按《牡》顺序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阅《上海集邮》1998年第11期居洽群《普9图普通邮资信封研究》一文,受益匪浅。居老文中提到“7号至11号封的版式与6号封基本相同……未发现它们有明显的版式差异。”笔者查对自己的藏品,发现编号11-1965封中也有与居老文中所介绍的5号封相类似的差异。现将“11—1965”封的三种版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林衡夫先生发表在《上海集邮》2003年12期上一篇悼念居洽群先生的文章,提及浙江省邮协为完成居老的心愿,准备为居老出版一本“文选”,原先希望居老能亲眼看到这本文选出版。出版社原答应2003年5月见“小样”,可惜直到居老于2003年9月逝世,仍未亲眼见到“小样”,更不用说是“文选”的真正样书了,因此造成了居老终生的遗憾。林先生文内又指出:“此事曾出现在杨耀增先生身上,不料居老亦如此。”  相似文献   

8.
受家父的影响我12岁开始集邮,到2005年已集邮50年了,这一年我的集邮收获很大,在2006 年之初自己做个盘点。索赠言纪念自己集邮50年。 2004年底,我计划请集邮同好为自己集邮50年赠言,通过信件寄去普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郭润康1917年(丁巳 年闰二月二日)生于江苏丹阳,从药店学徒至贵阳中 医学院教研室主任(副教授),15岁开始集邮,25岁 开始邮学研究撰写邮文发表。集邮业绩,世人皆碑, 是我国邮坛为人师表的范例。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合 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贵州省集邮协会副 会长,国家级邮展评审员。 郭老回顾了70多年对集邮的感受,集邮对一个  相似文献   

10.
刘战 《集邮博览》2010,(9):66-67
作为一家少儿报纸的采编人员,笔者一直关注着少年儿童集邮队伍的动态信息,发现十几年来少年儿童已与集邮渐渐疏远,集邮队伍后继乏人的现象值得忧虑。"2008年20岁以下  相似文献   

11.
25年,四分之一世纪。《集邮博览》自1982年7月创刊,至今已历经25年的岁月沧桑。这25年,正是中国集邮活动开始大发展,经历大起伏的重要历史时期。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在一岁之末,我们对《集邮博览》问世以来出版发行的220余期进行一次大盘点,既是对她25年多彩历程的回眸,也是以《集邮博览》的视角对这一时期的中国集邮活动做一次必要的梳理。于是便有了本期的专题——"《集邮博览》25年"。  相似文献   

12.
怀念何大仁     
6月16日何大仁因病医治无效,于当日中午在厦门逝世,享年79岁。何大仁先生教育世家,他自幼集邮,至今66年。在学习与工作之余他致力于集邮活动和集邮教学,在苏联俄罗斯邮票研究和鱼类专题集邮等领域多有建树。尤其可贵的是,1986年厦门大学在中国高等学校首开集邮学公共选修课程,就是由何老倡议开办并亲自执教的。何老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基础集邮  相似文献   

13.
《集邮博览》2013,(10):4-6
李军 1940年出生,北京人,高级政工师。13岁开始集邮,主要以传统方式收集新中国邮票,1993年起倾心投入矿物宝石专题集邮。曾编组几部不同规模的邮集,参加各级别邮展,撰写了百余篇邮丈,刊载于集邮报刊。  相似文献   

14.
我们安庆市的11位老年集邮 者,年龄最大的77岁,最小的也有 66岁,我们在干部岗位退下来,仍 酷爱集邮,共同的爱好,使我们走到 一起来了。3年多来,我们坚持每个 星期四聚会开展集邮活动,从未间 断。有一次,一位意外被撞断腿的, 一能下地,拄着双拐也来了,集邮聚 会充实了退休后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们的聚会内容,从邮票、邮  相似文献   

15.
王泰来,笔名:王扬、晏平、泰军。1942年生于北京。曾任《集邮研究》、《集邮》杂志编辑。其业绩主要体现于收藏、集邮研究与组集参展三方面。王泰来10岁起集邮,现藏品多元且精,囊括了票、封、片、简、戳诸范畴;其邮识底蕴厚重,自1961年首发邮文起,现累  相似文献   

16.
从1982年第一次为学生举办邮票展览算起到今天已经过了30个年头。人从50岁迈进了80岁。30年从事过的集邮活动数以百计,件件可圈可点,件件令人难忘,今天写出来,和同行共享集邮带来的欢乐,相互切磋,相互交流。  相似文献   

17.
年近90高龄的郭润康先生是全国集邮联合会首批名誉会士,是当代著名的集邮家、邮学家。他于1917年出生于江苏省丹阳,从15岁起开始集邮,60多年来为我国集邮事业作出了卓著贡献,因而广大集邮界人士敬称他郭老。郭老早在青年时代就爱好对邮票的收藏和积极学习集邮知识。1942年8月他和邮友们一道成立了“金竹邮票会”,创办和出版了邮刊。随后他又加入“甲戌邮票会”。先后发表了各类集邮文章千余篇。为弘扬  相似文献   

18.
书刊介绍     
古栋 《上海集邮》2002,(9):42-42
《集邮六十年》是已故集邮家姜治方的自传体回忆录。姜老于1980年逝世,享年73岁。这部书稿从1979年起在《湘江文艺》和香港《文汇报·百花》周刊连载。因为姜老的集邮生活富有传奇色彩,他在一生中,走过的国家,遇到的名人,收集中国邮票的范围和珍贵,在老一辈集邮家中,都是很少有人可与之  相似文献   

19.
赵宁 《中国集邮》2000,(2):13-13
美国邮政的邮票部曾经赢利数十亿美元,而且不用作广告。轻轻松松就拥有了700万的集邮爱好者。60年代末期。是美国集邮的黄金时代。每四个小孩中就有一个是集邮的。浩浩荡荡的集邮大军为美国邮政带来了巨额的“新邮收入”——即集邮者只购买新邮,而不实寄,从而节省了邮政服务。但是美国的集邮大军后来却严重萎缩了。到了1993年,每75个小孩中才有一个集邮的。真正的“铁杆”邮迷只有25万,而且集邮爱好者的平均年龄为63岁,几乎纯粹是老年人的爱好了。  相似文献   

20.
缘何集邮     
王攀 《集邮博览》2009,(1):18-18
选择一位青年,选择一位有品级无段位,但想要有段位的集邮初学者,选择他每个月的集邮生活,选择他的集邮过程,选择他的集邮梦想……是机缘让我们选择了中国矿业大学的王攀同学。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以后,王攀还集邮吗?我们衷心希望他不仅还在集邮,而且还能因他的影响,带动更多的人来集邮。也许,他一个人的集邮史能记录我们事业的变迁。二十岁对于我们很多人已成为过去,但是,通过一个孩子的集邮历程,我们是否又找回了那难忘的青春岁月?邮友也好,邮长也好,请大家用宽厚的胸怀来包容一个后进的成长;请大家用广博的邮识来点拨一个青涩的梦想。希望广大读者能够关心这位"集邮宝贝",来信来稿,为他指点迷津。也希望王攀同学用他的美好未来还大家这一份真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