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敦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当然,能用80%的精力写教案的老师最起码是认真负责的,照抄、照搬教案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同时,科技进步带来信息的高效利用,“网络教案”随之应运而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我对本校的几十位任课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而且90%的教师对现有备课评价方式深恶痛绝,但又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3.
老师要想把课上好,第一步就是要吃透教材。有人对345位教师的备课情况作了一次全面调查,调查结果是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带有普遍性的精力划分需要我们认真地加以反思。  相似文献   

4.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然而当前教师备课的现状又是如何呢?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 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 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带有普遍性的本末倒置的精力划分现象,可以看出教师备课是低效的。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5.
新课标下的备课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正面临着深刻的变革。而“备课”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思现行的教师备课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存在的弊端,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量”为本,形式主义泛滥。教学管理对教师的备课检查,过分强调“量”化考核,检查方法只是停留在“数教案”这一机械模式,忽视备课的内质,致使许多教师出现了应付检查式的备课、抄教案,甚至是补教案。这种无效劳动,浪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以“本”为本,权力至上。以“教学大纲”为纲,以“课本、教参”为本的传统教学观念严重禁锢…  相似文献   

6.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在实际工作中,多数教师往往将80%的精力放在编写(通常是抄袭)教案上,而将20%的精力放在教学和其他过程上。这种做法大大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不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那么如何进行切实有效的备课呢?教师应将20%的精力放在教案的编写上,而将80%  相似文献   

7.
徐周明 《成才之路》2013,(28):76-76
备课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备课大致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传统的备课模式——手写教案 传统的教案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再熟悉不过的,其格式大致包括:课题、课型、教学要求、重点、难点、过程。在传统的备课模式下,教师将课本、教案集、练习册进行加工整理,形成“三位一体”的教案,完成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准备工作,备课的完成以写好教案为标志。教师备详案的话,得花数小时。备课成了教师最辛苦、最重要的工作,牵制了教师大量的精力。传统的教案是延续了几十年的教育产物。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下,它承载着教育的希望,  相似文献   

8.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百花齐放”型各自备课、“能者多劳”型组长备课或“步调一致”型集体备课三种传统模式。各自备课的备课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业务水平、责任心、信息处理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这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科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来替代备课,变成一种投机取巧、玩忽职守的备课行为。组长备课是“一脑替代众智”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采用“百花齐放”型各自备课、“能者多劳”型组长备课或“步调一致”型集体备课三种传统模式。各自备课的备课质量取决于教师个人业务水平、责任心、信息处理能力和教材驾驭能力等综合因素。这也可能导致部分学科教师从网上下载教案来替代备课,变成一种投机取巧、玩忽职守的备课行为。组长备课是“一脑替代众智”的备课方式,  相似文献   

10.
话说教案     
教案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施教方案。一节课讲授什么内容,重难点如何确定,教学环节怎样安排等,课前都得有所准备,否则就会重复、盲目、低效。“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其道理。“备课”实际就是“预”,就是准备课。将备课的过程、思路等写出来,即是教案。可以说,教案是备课的一种外化,一种表现形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视角下的备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有关调查,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  相似文献   

12.
教案是教师精心备课下的产物,是教师上课的大纲和蓝本.备课、写教案是教学五个环节中的重要一环,往往也是教师们花费时间最多、投入精力最大、重视程度最高的一环.写一个好的教案是上一堂好课的前提,这无疑已经成为每一位教师的共识.一堂课,能够按照教案预先精心编写的程序,不出差错,不出意外,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标,是教师最为感到满足的事情,也是当前评价一节课成败好与坏的基本条件.然而,教案有时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优秀教案可以有助于教师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毅 《科学教育》2009,(3):43-44
1 教案前的准备 常言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备好课,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所谓教案前,也就是教师备课前的准备工作。备课不等于写教案,而写教案则是备课的集中体现。人们常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工作也是这样,不备课就等于打无准备之仗。所以教案前的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在新教材实施中,语文教师应怎样备课已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探讨的“焦点”。因为传统的备课方式已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更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此,笔者认为:新课程下语文教师的备课应该和新教材所体现的格调一致,体现创新、增效、实用、减负的要求,以达到“用教材教”的目的。一、改变观念求实用目前的评价机制普遍认为:教师写了教案就备了课,未写教案就没有备课;通过校园网选用网上教案是“偷懒”;同级同科目的集体互动而写成的教案为“雷同”或“抄教案”。这样检查评价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已明显地滞后了,至于…  相似文献   

15.
一、备课≠备教案什么是备课 ,顾名思义 ,备课就是为上课做准备。而在教学实践中 ,备课往往被曲解成了备教案。在很多学校的教育管理中 ,管理者往往把教师的备课紧盯在写教案上。谁的教案写得详细 ,项目填得齐全 ,那谁的备课就是充分、认真的 ;如果谁没有写教案 ,那一旦发现 ,就会被戴上“没有备课”的大帽子 ,不仅要受批评 ,甚至有年度考核不合格面临解聘的危险。于是乎 ,写教案成了备课的全部。这实在是一种认识上的偏差 ,观念上的误区!本文不打算探讨教师年年重复写教案这种行为的实效性如何 ,单就对备课的理解而言 ,写教案决不就是备课…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老师以为备课就是写教案,把教案中有关的项目填写完了,备课也就结束了,这是十分狭隘的备课观。备课当然要写教案,教案是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应用于教学中的“备忘本”。教案使得教学有了依据,是实施教学的脚本,它能化无形为有形,化理论为实践,是教师心里备课的外化和具体化。  相似文献   

17.
张得强 《甘肃教育》2008,(19):16-16
一、传统备课制度的弊端 1.高耗低效。每个教师每学期都要备厚厚的几大本教案,但真正能够用于实际课堂教学的没有几篇。不少教师抱着完成任务、应付检查的心理备课,其中相当一部分教案没有体现教学法,大多是对教学内容的泛泛分析,致使很多教案耗时多,效率低,操作性不强。  相似文献   

18.
兰晶 《江苏教育》2023,(6):73-75
<正>备课与上课是一名教师教学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两件事。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已有六年,“备课”给我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不堪回首:照搬优质教案,走流程从2016年8月正式入职起,约有两年时间,我的备课方式基本是“二看二熟悉”:看课文,看教参;熟悉年级组其他教师分享的优质教案,熟悉和教案配套的课件。难道不会“二备”吗?会,比如改改教案中的错别字,增删内容使课件与教案无缝衔接。其实这是“伪二备”,因为我看每一篇优质教案都是极好的:教学思路清晰,环节设计流畅,学习活动有趣,评价语言丰富。  相似文献   

19.
每个教师对教材的知识侧重点不同,对教材挖掘的深浅不同,教师教学的风格也不同。为了发挥教师集体备课的优势,也为了减轻教师的备课工作量,从而有更多的精力用于教育教学管理,我们4所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组成了跨校教研组,决定采用集体备课。即各自备课作为一次备课,然后大家研讨形成较为成熟的教案,教师再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做适当的修改,形成个案,进行二次备课,最后运用于自己的教学中并进行反思。下面借此我来谈一谈信息技术跨校教研组集体备课的一点体会。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电子备课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备课过程,减轻英语教师备课负担的同时,在实现教案的共享、积累与交流方面也非常便利。在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的今天,电子备课对学校、对教师都是一种十分有利的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