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个人有了想飞的梦想,哪怕他爬着,也没有不站起来的理由! 身处闹市高楼,出入员工对我点头“老总好”,很少有人知道我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山村,和那个我走出山村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社会,很多人并不贫困,却有着与贫困群体一样的感觉。这种感觉,我最早是从"蚁族"身上体会到的。2007年,我带领课题组走进唐家岭——那时的"大唐"仅是个位于北京城乡接合部的小村落。在那里,我遇到一个在证券公司工作的北大硕士生,他月薪两万五千元,每月省吃俭用仅花费一千元左右,丰裕的收入并没  相似文献   

3.
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不平凡的残疾军人,他四肢全无,负伤时还是文盲。可数年后,他的名字竟然和一部对万字的长篇小说《极限人生》神奇地连在了一起。朱彦夫少小参军,参加过淮海、渡江等上百次战斗,多次光荣负伤;在朝鲜战场上他又失去了左眼和四肢,成了超重残疾军人。但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刻苦锻炼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并担任了村支部书记,带领群众改变了一个贫困山村的落后面貌。又是什么让他鼓起写书勇气的呢?他说,战争年代,是战友把生让给了我,把死留给了自己,没有他们的先死就没有我的今天,有人把重残、特残称为“活着的烈士”…  相似文献   

4.
那一次采访,极其偶然.但在我的新闻生活中却颇为重要,它使我感受到职业责任、新闻敏感和记者的社会良知.去年冬天,在一次采访中无意听到李富保的名字.他是西平县航运公司的一名船员,1993年2月20日,在长江的安徽马鞍山江面,为抢救一个落水幼童不幸牺牲,留下一个贫困的家.他的遗孀赵素芳和3个孩子生活无着,陷入困境.听到这个情况,我的心隐隐作痛,随即放弃了原定的采访计划,来到李富保的遗孀赵素芳家.  相似文献   

5.
<正>一个报纸记者在极其忠实地报道他所听到的人民呼声时,根本就不必准备详尽无遗地叙述和论证有关这种呼声的一切细节、原因和根源。撇开时间的损失和进行这项工作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不说,一个报纸记者也只能把他自己视为一个复杂机体的一个小小的器官,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种职能。例如,一个人可以侧重于描写他从民众意见中获得的有关贫困状况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作为历史学家则可以谈论这种状况产生的历史,沉着冷静的人可以谈论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则可以谈论消除贫困的办法,而且这样一个问题还可以从各方面来解决: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地方范围,有时较多地着眼于同整个国家的关系等等。  相似文献   

6.
新闻记者论     
马克思: 一个新闻记者可以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复杂机体中的一小部分.他在这个机体里可以自由地为自己挑选一定的职能。譬如一个人多描写些他和人民来往时人民的贫困状况所给他的直接印象;另一个人,譬如历史学家就研究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感情丰富的人就描写贫困状况本身;经济学家就研究消灭贫困所必须采取的办法。 这样,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报纸就是这样通过分工──不是由某一个人做全部工作,而是由这个人数众多的团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担负一件不大的工作──一步一步地弄清全部事实的。 ──—摘自…  相似文献   

7.
别忘了谢谢     
一、一个山里孩子考上了大学却因家庭贫困上不起,这时,一位不相识的外地人给了他无私的援助。他想向他当面致谢,可一直没能实现。3年后,当他专程按照汇款人的地址找到恩人家时,万没想到他已  相似文献   

8.
刘畅 《新闻天地》2010,(9):66-67
我走过,我看见。贫困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是我从贫困母亲的眼睛里,看到的不仅仅有哀怨的眼泪,更有一种对苦难的坚忍和对幸福的执著。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感慨的故事。每一幅图片背后都有一份母亲的希望。——于全兴  相似文献   

9.
练就多看、深看、高看的眼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调查者受命去调查一个地区贫困的原因。临走前有人告诉他,那儿的人特别懒。这话给他留下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他来到该地后去田里暗访,看到一农民在割草。那人坐在深深的草丛里,割一会儿就喘一会儿气。调查者想,连割草都要坐着,真是懒得无可救药了。于是他生气地往回走。就在他转身的一瞬间,眼睛不经意地又瞥了那人一下,发现那农民原来就没有双腿!调查者惊出一身冷汗:幸亏看了第二眼,否则我就要冤枉了一个勤劳的残疾人啊!后来他能得到真实而准确的结论,主要归功于多看了一眼。这第二眼,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尤为重要。人民日…  相似文献   

10.
“洞天石扇,訇然中开”。我以李白这句诗送李锦参加大别山采访小分队登程。今年5月,新华社组织摄影采访小分队到比较贫困的大别山区采访,探索农村改革摄影报道的新路子。山东分社摄影记者李锦是这个小分队成员之一。我和李锦在山东分社共事多年,对他出征大别山我是很关心的,关心他的生活,更关心他的实践。李锦不负众望。他从大别山传真的第一组照片就不同凡响。6月14日,人民日报头版以“谁到外地卖蚕就罚款”为题,利用了这组照片。以后他陆续从大别山发出的照片,报纸采用也比较好。8月,人民日报采用了12张,其中有3个专栏;8月22日人民日报第三版还刊登了他和杜华举合写的《咱们是大别山农民剧团呀》通讯,并配上他拍的图片。编辑部还为这组图文并茂的报道写了《编余短评》。在这期间,全国许多报纸和刊物也竞相刊载李锦拍摄的照片。一个记者在一个地区拍摄的照片这样被大量采用,引起许多同行的注意。  相似文献   

11.
一个瘦弱的小女孩奄奄一息,瘫卧在地上,无力移动自己的身体.在她身后,一只秃鹫虎视眈眈、伺机扑上前来……这张图片经常像梦魇一样笼罩在我的心头.那就是南非摄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饥饿的苏丹》(见图2).照片说的是贫困如同秃鹫,在吞噬无助的弱者.每当"国际消除贫困日"来临之际,这幅图景愈是让我挥之不去.我本人出生在一个清贫之家,从小,贫困像影子一样追随着我.青少年时,家里买不起鞋,我长年赤脚,同学戏称我为"赤脚大仙".我不止一次梦到,有人施以善举,给我一双新鞋子穿,能让我体面地走进课堂.  相似文献   

12.
胡光墉,字雪岩,道光三年(1823年)出生于商人辈出的安徽省绩溪县,客籍浙江杭州.他从一个贫困的农家子弟成为近代中国的头号鸿商巨贾,创造了晚清徽商的又一个辉煌.他经商的经历具有传奇色彩,他凭借经商使自己从一个不名一文的钱庄伙计变成大富大贵的"红顶商人".  相似文献   

13.
刘宏 《新闻世界》2007,(4):33-33
昔日情人成了政敌委内瑞拉总统查韦斯的第一任妻子叫南希·科尔梅纳斯,与他是同乡,也来自一个贫困的家庭。1974年,查韦斯进入军校与科尔梅纳斯结婚,两人育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查韦斯与这位结发妻子之间没有太深的感情。1992年,查韦斯与同伴发动军事政变以后,为了不连累家人,他与科尔梅纳斯解除了婚约。  相似文献   

14.
新闻界新闻     
首届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贵州日报副总编辑刘庆鹰舍下他为之奋斗了20多年的新闻工作,主动要求到贵州省最穷的县之一——长顺县落户,担任该县的县委书记.麻山是贵州最贫困的地区.要求到其中的一个县去工作,是刘庆鹰思考了一年多的事.前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时,向贵州省委书记刘方仁提出自己的要求.去年2月25日,刘庆鹰向省委组织部写出书面报告.全国开展向孔繁森学习的活动后,他再次提出申请.刘庆鹰说:“麻山比省级机关、比贵州日报更需要干部.麻山的贫困使我坐不住.”去年9月1日,贵州省委组织部召开“学习孔繁森事迹,弘扬吃苦奉献精神”座谈会,欢送刘庆鹰到长顺任职.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寿亭在送行时号召省直机关更多的年轻干部向刘庆鹰学习.  相似文献   

15.
靳涛 《新闻知识》2002,(3):20-22
郭秀明的先进事迹在全国广为流传,他去世已经两年多了,但在我心灵的深处依然保留着他那块永葆青春的土壤。他的感人事迹每一个网结都编织着向贫困宣战的主题,他的崇高精神每一个亮点都闪动着,赢得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崇敬与怀念。 忘怀。 1999年4了解农村党建工作情况时第一次听到郭秀明这个名村去,郭秀明直言说他下来办急事,“报道行,可这段路还没整好。”他说的这段路指的就是村南通道志奇等都很清楚,镇有关领导得知后也要6月17日才前往西安省肿瘤医院。在住院短短的省内外已有10多万人到郭秀明的家乡参观学习。 在此期间,…  相似文献   

16.
作家与书     
爱书英国诗人济慈从小就成了孤儿,生活非常贫困。成年之后,他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全凭少量的稿酬维持生活,经常囊空如洗。但是,恶劣的生活条件丝毫没有改变他酷爱读书的志趣。有一次,济慈又浑身一文不名了。他的几个朋友见他又要挨饿,便凑了一个月的伙食费送给他。当天下午,这些朋友去看望济慈,敲了半天门,也不见有什么动靜。他们着急了,  相似文献   

17.
力以同志是我敬重的老领导、老同志。我敬重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我出版工作的引路人——在我工作和成长中,他给了我诸多的教诲、指点和帮助,使我较快熟悉出版工作;我敬重他,更是因为在我心中,力以同志是一个信仰坚定的人,是一个尊重科学、讲究工作方法的人,是一个工作勤奋、  相似文献   

18.
发生在复旦的博士投毒案,让我想起了方方的一篇小说. 小说的名字叫"涂自强的个人悲伤".读罢,某种莫名的悲伤让我几乎无法忍受. 富贵可以遗传,很多时候,贫困也是遗传的.涂自强家里太穷了,他生长的那个穷困山村,太穷了,作为村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孩子,他背负了很多期许,但要命的是,在"关系社会"中,他更一穷二白.总有一只无形的手,将他拦在成功的边缘,将他拽回祖祖辈辈相同的宿命.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村青年,孩儿时代就曾立志长大当一名“新闻记者”。可由于家里贫困如洗,父亲常年患病,我便忍疼割爱弃学,幼时的梦幻倾刻间变成泡影。回到家,我成了生产队的一名小社员。一次,无意中从收  相似文献   

20.
同道俞晓群     
在电话里,聆其声,听其调,你会觉得,此人不会是一个太热情的人。我说,我迟早要写一篇关于他的人物杂写,他照样是不冷不热。他赠送过他写的个人著作《数术探秘》,书却我不大懂。一次刘杲同志跟我说,俞也送了一本这样的书给他,他也说他看不懂,好像一本天书。刘杲同志,在出版界何许人也,能经他提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孬种。于是,这样一个远在数千里之外的人,长时间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和一团悬念,我有了进一步观察和探究的兴趣。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记得与他是什么时候相识的。相识何必论迟早,反正都在出版界内做事,都有志于出版事业,是彼此都知道各自的名姓的。只记得最初的印象,很深的有这样两件。他从关外出差到了北京。从我们共同的朋友处,他知道我也要从长江边去那个地方。当我到达北京车站时他将到了机场,两人要错肩而过。为了和一个不曾谋面的朋友见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