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记者》2013,(6):79-79
美联社目前重新修订了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守则,严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未经证实的传闻。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发,即使其他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2.
近日,美联社的一名摄影记者在报道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随后,美联社员工在这条消息尚未正式签发前,通过Twitter进行发布。美联社因此对这些员工进行批评。此举也引发新闻界的争论。美联社的《社交媒体手册》中对于员工  相似文献   

3.
2013年5月,美联社重新修订了记者使用社交媒体的规定。美联社指出,使用守则的修订是以《美联社新闻价值及原则》为基础,旨在把那些长期以来经过实践检验的新闻理念应用到社交媒体领域,目的是提升美联社及其每位员工在社交网络空间的品牌。美联社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社交网络,但必须恪守美联社的基本准则,即不能在社交网络上就争议性话题表达个人观点。美联社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2013年5月7日,美联社公布了其新修订的员工使用社交媒体的指南,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是提醒员工不要转推微博上的谣言.在社交化媒体十分流行的今天,传统媒体如何规范地使用社交媒体,如何正确地辨别社交媒体中产生的虚假信息,如何不信谣、不传谣,成为传统媒体确保其公信力的重要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建 《中国记者》2012,(1):24-25
日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以管理温和著称的美联社也下"重手"规范员工使用推特,反映了社会化媒体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规范使用社会化媒体不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另一方面,舆论对美联社在这一事件中的理解和支持态度也表明,以自律规范的方式治理社会化媒体,正在成为社会共识.这同2009年CNN因微博政治言论不当开除一名高级编辑所引发的广泛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在开放的社会化媒体上承担社会责任,成为公众对新闻机构的心理期待.  相似文献   

6.
翟慎良 《传媒观察》2014,(10):43-44
正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7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进一步提升,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3.4%。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传统PC网民规模。而在去年,美联社重新修订《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指南》引发关注。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  相似文献   

7.
文建 《中国记者》2013,(6):19-20
从2009年开始,美联社就根据社交媒体实践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每年更新员工规范。迄今为止,《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使用守则》(简称《守则》)已经历三次重要更新,才形成当前这个较为成熟的版本。回顾《守则》的"成长史",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石岩 《青年记者》2012,(22):64-65
2011年,美联社两名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该社员工首先通过Twitter把此消息发布,而不是将新闻交付美联社.美联社高层极为恼火并做出明文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Twitter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  相似文献   

9.
文章聚焦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遵循扎根理论研究范式,深度访谈22名研究对象,提炼出转发动机、转发对象、转发内容、转发形式、转发渠道、转发障碍、转发行为生命周期7个主范畴及核心范畴,进而揭示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在利益相关、情感交流等动机的驱动下,将筛选后的涉疫信息以特定的形式,通过特定社交媒体平台转发给选定对象,在此过程中存在信息与平台两个层面的障碍。研究发现:随着疫情的发展,社交媒体用户的涉疫信息转发行为呈现出生命周期性特征。研究危机传播情境下社交媒体用户涉疫信息转发行为的形成机理,有助于深度了解与预测用户行为,可以为政府相关信息发布与舆论引导、社交媒体精准信息推送等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智能终端的普及降低了传播的门槛,更多的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设置议题引发公众的关注和讨论。"转发抽奖"是社交媒体中传播主体经常采用的方式,传播者将议题和奖品绑定,要求受众转发信息即达成中奖条件从而加强和扩大传播效果。本文就社交媒体中"转发抽奖"所产生的议程设置效果进行探究,并进一步论述社交平台环境中议程设置的新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建 《中国广播》2012,(5):80-80
目前,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Twitter)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推特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被新闻工作者广泛使用,但在社交媒体上往往鱼龙混杂,虚假新闻不时出现。一些国际一流的新闻机构发布了社交媒体指南,帮助员工认识社交媒体的特性,远离网上的陷阱。本文分析了美联社等七家国际一流新闻机构的社交媒体指南,发现这些机构的社交媒体指南的目的是维护新闻机构的公信力,重申它们的新闻价值观,维护其组织的利益。这有利于读者认识国际一流新闻机构社交媒体特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2013年5月美联社修订了新的《美联社工作人员社交媒体使用守则》,这一举措引起了国内外传媒人士的密切关注,作为传统媒体的风向标,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传统媒体的神经,研究美联社工作人员社交媒体使用规范对我国传统媒体使用社交媒体以及实现数字化转型有着积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青年记者》2012,(6):30
最近,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通过社交网站推特先发布到网上。美联社高层在内部邮件中严厉指责这种行为是"胳膊肘往外拐",并重申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  相似文献   

15.
全球视野     
《视听界》2012,(1):10-11
美联社:大新闻不许先发Twitter美联社一名摄影记者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被捕,有员工将此消息发布在微博网站Twitter上。美联社高层对此进行了指责,并作出严格规定:一切有新闻价值的消息、图片或视频都要首先提交给美联社,而不能自行在Twitter之类的社交媒体上发布。微博在全球范围内给各大新闻机构增添了压力,包括美联社这样的新闻机构,已开始实施强硬的措施以应对这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6.
常力轩  梁笑然  张天 《今传媒》2020,28(1):76-79
本文通过FCI指数和LIWC文本分析,来对比中美两国代表性主流媒体在Fcaebook平台上关于中美贸易争端报道各自所产生的影响力,进而探索主流媒体针对新媒体社交平台受众的影响力提升途径。研究发现,新华社相关报道在影响力传播广度上较美联社具有不显著优势;在影响力传播深度方面,新华社和美联社各具优势,美联社较新华社受众情绪引导效果显著,新华社较美联社更能吸引意见领袖关注。研究建议,中美主流媒体在社交平台的国际争端报道中要秉持大众传播的基本原理,用心做好新闻,改革报道语态,真正融入社交媒体的交流语境。  相似文献   

17.
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促使组织和企业调整其营销政策,积极利用社交媒体开展品牌营销活动。同时社交媒体给人们创造了意见表达的机会,个人在传播中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这种媒介赋权使得组织在信息传播中逐渐失去控制权,非常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宣传的困扰并危及品牌形象。本文从消费者、员工和组织自身三个方面来分析社交媒体对品牌形象的威胁。研究发现不同的来源,产生威胁的方式也不同,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组织要重视与消费者的沟通,保持与消费者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深入研究不同社交平台特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社交媒体战略布局;要重视对员工的训练,制定合理的社交媒体政策;要加强社交媒体团队建设,及时发现网络上发表消极意见的消费者,与之建立联系进行沟通;要勇于承担责任并采取挽救措施,通过适当的引导消除威胁隐患。  相似文献   

18.
朱琳 《东南传播》2021,(2):149-152
数字技术的发展赋予了受众更大的话语权,而传播主体的泛化,在使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自由"言说、评论、转发的同时,也容易滋生虚假新闻。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的虚假新闻为例,认为社交媒体中的虚假新闻表现出传播数量多、速度快、内容广、影响大等巴赫金式的狂欢表征。虚假新闻的滋生主要受媒体工作者素养缺失、受众认知心理影响、社交媒体监管缺失、虚假新闻迷惑性、社交媒体开放性、政府信息管控不严等原因。为此,需要借鉴福柯的规训理论并从层级监视、规范化裁决、检查三个方面加以细化或延伸,以推动社交媒体信息的健康传播。  相似文献   

19.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不断地主动发布自己的信息,时常会带来隐私问题上的困扰。过去对隐私的概念界定受到冲击。本文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分析我国微博上的两个隐私困境的案例,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隐私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由于用户发布的信息冲破了原有的信息情境脉络,从而破坏了"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意义] 识别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以期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的测度提供一定理论支撑,也为用户和社交媒体平台判别虚假健康信息提供有益参考。[方法/过程] 采集1 004条社交媒体健康数据,利用程序化编码抽取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关键特征,运用卡方检验和方差分析揭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并构建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清单。[结果/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社交媒体虚假健康信息特征具有表面特征、语义特征和来源特征3个维度、11个主要特征以及29个子特征。其中,社交媒体上食品安全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在"术语包装"特征上表现得更为显著;"夸大事实"为社交媒体上常见疾病主题虚假健康信息的显著特征;社交媒体上养生保健主题的虚假健康信息具有"元数据缺失"和"假借权威"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