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明长城的区段划分,“九边”说长期影响甚大。实际上,明长城曾先后被划分为13个区段。各区段长城都有具体的起始点与终止点,作为其空间位置的标志。相邻两镇长城的结合部也是明确的,只是由于岁月的推移而被淡忘了。全面考明十三镇长城的起止点和结合部,确立完整的长城区划观念,可以打破“九边”旧说的桎梏,消除对长城起迄地点的误解。  相似文献   

2.
孟姜女哭长城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民间传说,以其为体裁及题材的作品很多。学人多从孟姜女故事源流、发展、定型的角度考证研究,缺少具体文本分析。本文拟从人物塑造,情节建构、创作方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清光绪《长城宝卷》刊本,以期抛砖引玉,引起学人重视孟姜女哭长城故事的文本分析,同时关注俗文学中宝卷类作品。  相似文献   

3.
战国时期,燕国在其南部疆域沿南易水修筑了一道长城,史称“燕南长城”,也称“易水长城”。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调查发现,燕南长城从西至东贯穿今保定市的易县、徐水区,雄安新区的容城县、安新县、雄县和廊坊市的文安县、大城县。燕南长城从初设、修筑到扩建,其军事防御功能与燕下都的确立有着重要关系,也与其南部的中山国、赵国和东南部的齐国密不可分。燕南长城遗存墙体、沿线城址以及遗物特征与风格,反映出战国时期燕国社会经济状况、生产力水平和文化风貌。燕南长城已经成为燕文化的特定符号和遗产,也是历史上“燕南赵北”文化交融地带的文化象征。在当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4.
袁怡 《职大学报》2011,(3):69-71
秦始皇所筑长城,内蒙段当在五原之北,是新旧长城相结合的产物,它以战国秦、赵、燕三国的旧城为基础.在对旧城修葺的同时筑新域连缀其中;在草地用土筑,在山岭用石垒。汉武帝时期在秦的基础上,再建长城、亭障、要塞,形成了更为有效、纵深式的军防体系,为汉武帝最终驱逐匈奴立下了不朽功勋。  相似文献   

5.
陕鄂边界古长城的建筑时代、历史背景与地理分布长期不明.通过分析各种历史文献记载,结合实地调查资料,对这道古长城的走向、形制和建筑方法作了探讨,断定其营造年代是清朝嘉庆五年(公元1800年),同时阐明长城线上诸关隘的具体位置.上述问题的澄清对于研究长城史学和陕西历史军事地理均具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燕南赵北地处由于太行山东麓诸水东注冀中凹陷形成的一系列淀泊洼地,它是以白洋淀-文安洼为核心的自然地理分界,进而对战国时期诸侯国势力范围的划分产生了深刻影响,燕南长城及此后长城堤的修筑印证这一事实;随着白洋淀区域气候等自然环境的变迁,战国时期燕南赵北划分的地理意义渐趋式微,燕南赵北间人为的在政权疆域上的划分失去意义,燕南长城实现了由堤防-长城-堤防的功能转化;燕赵文化的融合和逐渐成熟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希腊化文明的形成、影响与古代诸文明的交叉渗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古代诸文明的孤立、封闭、阻隔只是暂时的、相对的,相互的碰撞、交叉、渗透则是必然的。同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军事征服或商业冒险常常会加快这一进程。而且在这一进程中,新文明的悄然兴起与前文明的黯然隐退同样不可避免。然而,旧文明不会死去,它的血流仍在新文明中涌动。“希腊化”文明的形成与影响提供了这样的启示与范例  相似文献   

8.
比较中西方文明进程,中国古代德性文明与生态文明有天然的相通性,西方古代理性文明易于通往资本文明.未来文明发展应该是一条中西文明间互相取长补短的新的文明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的产生给人际交往带来了便捷,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作为一种新兴媒介,互联网在和谐社会构建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各种不文明现象充斥着网络,一些负面的甚至是消极影响的内容干扰着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如果不加以重视,必然会对社会的发展产生阻碍。文章通过对网络文明的剖析,从网络媒体文明、网民文明、网络法律法规三个方面着手,探索新时期网络文明的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10.
消费是实现人类社会生产的重要环节,但不同社会制度或文明形态下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差别。工业文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生成物,其倡导的消费观是一种异化的消费;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高级形态,其消费观念更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人类的自身利益。文章通过揭示消费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积极作用,剖析不同文明形态的本质规定及其消费观的异同,指证生态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从而坚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决心和信心,实现增强“三个自信”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战国秦长城是中国古代修筑最早的长城之一,反映了秦国军事家深谋远虑的军事思想,折射出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区别和联系,对民族融合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战国秦长城也是一条自然地理环境分界线,农业和牧业在这一地带交错发展,互相促进,对北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唐末文人吴融塞北游历之事作出考述,认为他在唐僖宗广明元年(880)以后曾有去河东节度使郑从谠的幕府谋职、不久还乡的的经历。  相似文献   

13.
建造于隆庆至万历年间的涞源县明长城对于保卫明代北直隶、拱卫都城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涞源县明长城的作用首先凸显在其军事功能上。明长城军事防御体系包含防御结构与空间布局、侦察预警、军事管理体制、兵役制度、后勤保障与武器装备供应以及增援策应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明长城整体军事防御体系的空间建置和时间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代的政治经济及民族关系调整。  相似文献   

14.
确认铜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确认苗疆,就是确认十三布政,就是确认蚩尤文化,就是确认南长城。通过确认可以得到铜仁的历史直通史前史,直通华夏民族炎、黄、蚩尤三大始祖,直通华夏的母文化,直通人类的文化基因库,这就还原了铜仁历史的本来面目,复兴铜仁的史前价值和史前地位,这对铜仁在当代的崛起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卢见曾被谴戍台与吴敬梓《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乾隆五年夏五月,两淮盐运使卢见曾负谤获谴戍守军台。时友人高凤翰特绘赠《雅雨山人出塞图》,并有相送者题诗20余首。本文深入探析吴敬梓所题诗《奉题雅雨大公祖出塞图》的结构、内容、思想和艺术特色,且针对学术界关于其诗写作时间的不同意见进行考辨,对题诗后事作了必要交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6.
保定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涞源县的飞狐古道和蒲阴陉自古更是重要的军事战略要道.涞源县地区的军事防御是在明朝北部边疆防线不断南移、内缩的整体形势下,随着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前后不同的发展特点——由嘉靖年间的"守在关隘与堡城"到隆庆、万历年间的"守在边墙与互市".涞源县明长城在明代后期发挥着防卫京师的重要作用,并历经嘉隆万三朝经营,逐步形成一整套完整、系统的军事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生活的进步状态,它与法治一脉相承、融为一体。政治文明的进步过程,就是法治的发展历程,而法治的不断跃进正是政治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法治可以克服人性的弱点,抑制权力之恶性,弘扬其善性,确立实现和保障人权的具体有效的程序和方法,所以说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的理性呼唤。在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政治主体的资格和地位需要法律确认;政治关系的协调也需要法律规范;法律可以也应当为政治行为提供基本的行为范式;政治制度是以法律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秩序;法治意识是政治文明的观念保障,因此笔者认为,法治是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18.
雅鲁藏布大拐弯大峡谷地区由于特殊气候和地理位置形成的神奇自然景观和独特的工布文化为西藏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特殊气候对雅鲁藏布大拐弯大峡谷地区的旅游影响,提出一些旅游深度开发建议,以期促使雅鲁藏布大峡谷拐弯处的旅游开发,成为西藏淡季旅游的突破点,推进西藏旅游向深度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