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韩非是先秦著名的法家代表,对忠的议论颇具特色,他对忠的论述是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相一致的。韩非所谓的忠主要是一种君臣关系,是大臣对君主的忠心,是一种忠君的思想,较少涉及到个人之间的忠。  相似文献   

2.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3.
韩非子二题     
韩非的死因是韩非研究中的一个悬案,但却没引起关注。韩非《说难》应该是其身受图固之后的心迹记录。因此,韩非的死固,乃其语言触犯了秦王或秦王身边的宠臣。这是其性格悲剧的结果。就思想发展的必然性来说,韩非既然喜刑名法术之学,既然是法家理论系统的集大成者,道自然是韩非思想的逻辑起点和必然归宿,因此作《解老》、《喻老》当然就是一种归宿的必然。  相似文献   

4.
鲁迅曾明言中过韩非思想的毒,但韩非思想的具体观点并未对鲁迅发生任何影响。韩非对鲁迅的影响发生在两个层面,一是思维方式,二是文章风格。韩非思想的一个重大特点是善于洞察人心的深层动机,其文章的风格特点是雄辩犀利,这两个方面对鲁迅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考辨中国本土文化“学术源流”的过程中,康有为对先秦诸子倍加关注,韩非也在其中。就关注程度和整体评价而言,他对韩非可谓是论述最少,评价最低。康有为认为,韩非将老学之不仁发挥到了极致,以刑名法术桎梏百姓。基于这种分析,康有为将韩非归为“刻薄一派”,对韩非的抨击不遗余力。与此同时,他又对《韩非子》一书流露出好感,一再援引书中的记载为自己的观点做辩护。  相似文献   

6.
“忠”的原初含义,乃是发自内心、尽心。本义上的忠并不针对任何具体的人,它只对己心负责,是一种抽象的道德原则,必须在同其它社会成员的交往中得到落实和验证。古代知识分子实际上是以“事君”、“事主”的职业的,忠君实际上就是古代知识分子的职业道德。忠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象化。随着封建等级制度的退出历史舞台,狭义的忠便失去了对象。广义的忠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原则,通过各种各样的职业活动表现出来。具体来说,它在忠诚、忠信、忠敬、忠恕、忠直中得到展开。  相似文献   

7.
王芸 《文教资料》2013,(31):43-45
韩非对《老子》的解读不仅在《老子》诠释史上,而且在整个中国诠释史上都称得上是一个经典范例。韩非以“解”、“喻”两种诠释方法对《老子》进行现实性、形象性转化,将《老子》的“微妙之言”诠释得生动具体,言之有物。本文借鉴现代诠释学理论,以期深化对这一范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志》篇中的一段文字。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公元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曾和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卿。韩非曾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著书十余万言。文章传到秦国,秦王政(始皇)叹赏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出使秦国,未受重用,被谗害下狱,服毒而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摈弃儒家德化、礼教那一套而以刑法治国,这对封建集权统治是有利的,但对广大人民是严酷的。  相似文献   

9.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和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在韩非的学说中,高扬新兴地主阶级的功利主义是其政治哲学及伦理学说的一大特色. 韩非的功利主义思想内容极为丰富,它是我国地主阶级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功利主义形态.这一功利主义思想曾经对我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过一定影响.因此,对之  相似文献   

10.
西周和春秋时期,社会救济无论是以国家为主进行的国施,还是以家族长为主进行的家施,都是受到当时人们的肯定和颂扬的。但进入战国时期,救济制度却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韩非对救济制度的批评最为激进。通过读《韩非子》一书,可以理解韩非的态度,为了实现自己的治国主张,韩非必须要向传统的救济制度开刀。  相似文献   

11.
同是因为进谏被贬,同是希望离开贬谪之地,王阳明《龙场生问答》与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有着很多的不同。一是想离开的原因不同,韩愈是因为贬谪之地条件艰苦,王阳明是因为自己不能尽职;二是想离开的方法不同,韩愈是向皇帝陈情,王阳明是考问自己的内心;三是对忠的认识不同,王阳明认为对待皇帝应该以道相从,韩愈则不问是非。这三个不同背后有着一个根本的不同,即处困的态度不同,王阳明坚持以礼义忠信为处困之道,韩愈则不能做到这一点。  相似文献   

12.
在日本中央集权的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幕藩制度下封建武士的等级性、多元性的忠诚,逐渐集中指向以天皇为统一象征的近代国家。吉田松阴正是这一转变过程早期的代表人物。一方面,吉田松阴"天下意识"和"藩意识"的相互强化和共同发展,使他在外来危机的刺激下,形成了提倡效忠于天皇的"国体论",并提出了将军职分论,从而完成了倒幕思想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松阴依然保持着以藩主为核心的忠诚模式,并视之为效忠于天皇的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始终未能否定藩主辅佐幕府的忠诚义务。虽然松阴最终未能突破幕藩体制而形成"一君万民"式的近代性忠诚,但其忠诚意识已经不同于典型的封建武士,预示着近代日本忠诚观念最终定型时的两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拟话本小说的忠君悲剧只出现在陆人龙笔下,明末礼崩乐坏,陆人龙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为“忠君”树型,他在真实叙述一个个忠君悲剧的同时,客观上却解构了“忠君”。我们看到了陆人龙对忠君的血腥与困顿的正视,看到了他理想中对慈悲的坚执,更看到了他对事实上的疏离与脱离的揭示与无奈。于是,我们在一群英雄豪迈决绝的身后,看到了他们的日暮途穷。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三纲五常”伦理意识的不断加强,汉代士大夫的忠君意识也有一个逐步加强的过程。本文从汉代士大夫忠君观的体现中,挖掘其深层的原因,从多种角度认识汉代士大夫的忠君理念。  相似文献   

15.
秦良玉是明朝末年石砫地区的一名女性土司,其一生可以用“忠贞保国”四个字概括。“忠贞”表现为忠于明朝、忠于国家;“保国”主要体现在平定土司叛乱、与后金辽东大战以及与张献忠为首的农民军的对抗。秦良玉虽为良将但未遇明主,虽不曾担任三军主帅却立下赫赫战功。她忠于明朝,矢志不渝,后世史官因此为其立传并使其流芳千古。  相似文献   

16.
秦汉编户民直隶国家,其土地、官爵、财产均来自皇权,这是他们皇权崇拜的基础。皇帝、朝廷、官府,具有超阶级性,其对贵族、官僚、豪强的抑制、打击是为了维持小农经济。编户民对皇权的崇拜和依附,与统治者一统化思想控制有关。统治者神化皇权,搞天人感应,是由于民间本身就有神鬼观念和深厚的敬天祀鬼传统,这是统治者天命、符瑞、谶纬、五德转换、皇权神授等等宣传有效的基础。皇权既神授又可及,这与家国同构、君父相连、忠孝一体的文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17.
汉桓帝、灵帝时期,清流名士是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世说新语》作为志人小说,记载了这些清流名士中的代表性人物的故事.历来多有人论及此事,但未从《世说新语》的角度聚焦于汉末清流名士.文章首先辨析《世说新语》中的“汉末清流名士”,然后对这些人物及其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士人新风尚变化的原因,其写作的目的是通过对《世说新语》与“汉末清流名士”关系的考论,展示刘义庆眼中的理想士人人格.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司马迁与班固两位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出身与遭际及各自史学才能之不同,因而《史记》和《汉书》中的相同的类传虽记述时代、内容基本相同,但评价却大为不同。表现在对西汉王朝的看法上,《史》多讥剌之辞而《汉》则代之以雍容圆滑的记述。在道德评判上,《史》往往冲破伦理道德的束缚,而根据人物的具体情况定其优劣;《汉》则自觉地以统治者的代言人自居,处处以统治者的正统思想来绳墨历史。在义利观上,《史》重利但不排斥义;《汉》则重义而轻利。《史》、《汉》类传之异鲜明地体现了两位史家的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韩非子,战国末年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为实现治国理想,他公然向儒家传统展开挑战,以说服当权者以仁爱治国之路根本是空谈。他消解了儒家所谓的孝道理论,以时代为借鉴,重新审视以往的孝道观念,从而对比宣扬了法家一派的现实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快曲》是蒲松龄十五种俚曲之一种,它通过颠覆性的结局迎合了下层民众的阅读期待,是对长期以来“尊刘抑曹”正统观念的进一步加强,宣扬了鲜明的“忠君”思想,反映了蒲松龄典型的儒家的历史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