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商务印书馆创办的《东方杂志》是近现代期刊史上一份重要的大型综合性杂志,创刊于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3月11日,1948年12月终刊。它成长在一个特殊的时期,其丰富的内容被大家称为“近现代史的资料库”,但它对中国的文化和出版事业还有一个更大的贡献: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编辑和作者。在这片沃土上,先后有徐珂、孟森、陈仲逸、杜亚泉、钱智修、胡愈之、李圣五、郑允恭等任主编,而章锡琛、俞颂华、张明养、张梓生、吴景崧、冯宾符等也在此担任过一般编辑。如此庞大的有丰富经验且学识渊博的编辑群体,为新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文期刊发展较晚,在《东方杂志》创刊前没有太多的经  相似文献   

2.
为了“扩充航空宣传,阐发航空原理及增进人民航空知识”,①南京国民政府军政部航空署1929年3月创办了《航空杂志》,1944年出版完第13卷第10、11、12号合刊之后,杂志停刊。《航空杂志》因办刊时间较长,影响力较大,成为中国近代航空事业与航空科技发展的重要记录者。《航空杂志》的主编单位经历了四次变化。1929年第1卷创刊号由航空署编辑委员会发行,第3卷9期起由航空署情报科主编,第4卷5期起由航空委员会主编,第7卷7期由航空杂志社主编。  相似文献   

3.
章锡琛(1889—1969),字雪村,浙江绍兴人。1909年毕业于绍兴山会简易师范,后任小学教师和师范学校教师。1912年至1925年先后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编辑、《妇女杂志》主编、国文部编辑并编辑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现代妇女》和上海《民国日报》副刊《妇女周刊》。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5.
本刊讯今年第五期《外国文艺》杂志迎来了其创刊两百期。为了做好这期内容,杂志社编辑部集思广益,策划了各种活动——预热阶段,编辑部开展了“我与《外国文艺》的那些事儿”读者征文活动,微博、豆瓣同步跟进,并最终遴选出两篇读者来稿,刊于第200期;5月底,为庆贺两百期而举行的新老编辑座谈会上,历任主编、编辑们促膝长谈,  相似文献   

6.
1923年的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定了党的统一战线方针。同年7月1日,由瞿秋白主编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前锋》杂志于上海创刊,当时为转移敌人注意,假托广州平民书社编辑发行。此刊以党的统一战线方针为指导,以宣传国民运动为主要任务,与同时出版的中共理论刊物《新青年》一起成为党的宣传喉舌。由于当时的形势与条件,《前锋》杂志仅出了3期就停刊了。  相似文献   

7.
章锡琛(1889-1969)是著名的进步编辑出版家、开明书店创办人之一。1912年入商务印书馆编辑《东方杂志》的"中华大事纪"栏目,1921年接编商务的"八大杂志"之一《妇女杂志》,其间受国民党元老邵力子之邀,  相似文献   

8.
编辑概念必须同一──答张洪玲同志叶向荣长沙张洪玲同志《从〈著作权法〉谈编辑的两重含义》一文(见《编辑之友》1996年第4期)对我的《编辑概念诸说之辩证探析》(见编辑之友》1995年第5期,一文的基本论点、论据提出了否定意见。我见了感到非常高兴,因为《...  相似文献   

9.
报刊在中国近代之初,原本是不分家的。经过戊戌维新时期中国第一个报刊高潮,报刊逐步分离为报纸(或新闻纸)和期刊。期刊在人们的心目中,又是杂志的同义语。中国出现以杂志命名的刊物是1862年由英国传教士麦高恩在上海编辑出版的《中外杂志》,以后又有《东方杂志》(1904年创刊)。但中国当时的杂志比不上报纸成熟,尤其是理论研究更是落后一大截。随着辛亥革命的开展,和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中国的杂志编辑事业开始不断进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第二卷改为《新青年》)可以说是率先一枝独秀,步后尘者,《新潮》杂志是其中之一。新文化运动的迅速开展,迫切需要大量宣传新文化思想的杂志,但当时中国的杂志界受封建主义思想毒害过深,要适应蓬勃开展的新文化运动,迫切需  相似文献   

10.
《抗到底》杂志于1938年1月1日创刊于武汉,半月刊,由老向编辑、君文发行,从第十五期起开始在重庆出版发行,由何容编辑,老向发行,办至第二十六期停刊。《抗到底》杂志是一面高扬民族精神的旗帜,更是一部壮丽的民族史诗。  相似文献   

11.
张楠 《新闻爱好者》2012,(14):69-70
从1995年《读书》杂志更换主编开始,这份以思想和评论见长的杂志开始走向学术化,1979~1995年的16年,是《读书》杂志的光辉岁月。本文以《读书》杂志的创办人之一陈原先生和曾担任11年主编的沈昌文先生的编辑思想为主线,试探析此时期《读书》杂志的编辑思想,以期对当下杂志编辑的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时值2009年岁末,杭州市郊湘湖之畔。省高校图工委召开《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刊行100期座谈会,邀请了曾为《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的创刊、编辑、出版做过贡献的历任主编、副主编及编辑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3.
1.请您介绍一下《新闻爱好者》1986年创刊至今的发展历程。答:《新闻爱好者》杂志创刊于1986年1月。之前,即1985年就开始筹备了;李汉岑等同志具体操作了创刊工作。我虽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创刊随想”,但1985年底到编辑部工作时就只能编辑第四期的稿件了。到2005年底,正好是《新闻爱好者》创刊20周年。因此,我非常感谢龙源期刊网对我的采访;非常怀念草创时期的老同志、历任老主编,以及曾经在这里工作过的诸多同事。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新闻爱好者》连续十几年被评为河南省一级期刊,连续三届(每届四年)被评为全国新闻核心期刊,这是我们…  相似文献   

14.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一本"老"杂志,数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故事会》杂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清新明快的节奏,生动活泼的风格,赢得了海内外数千万读者的喜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据世界期刊联盟(FIPP)编辑的《世界期刊概况》统计,1997年,在全球发行量最大的前50名期刊排名中,《故事会》杂志名列第六。近几年来,《故事会》从编辑到经营,进行了一系列全方位的改革,打破了在300万册期发量上徘徊多年的局面,从而跃上400万册的新台阶。1998年,《故…  相似文献   

15.
《报刊之友》2010,(6):62-62
王维玲(1932年-),山东蓬莱人。1950年至1994年供职于中国青年出版社,历任编辑、主任、编委、副总编辑。1980年到1985年任《文学》杂志首任主编,1987年到1994年任《中华儿女》杂志首任主编,创办大型文学双月刊《小说》,编审。1987年被评为编审。1994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相似文献   

16.
《现代出版》2009,(3):79-79
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承办的双月刊《大学出版》杂志因工作调整,2009年第3期(含第3期)出刊后,杂志社将由北师大出版社移至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承办。杂志的一切相关工作将移至新的办公地点。《大学出版》杂志创刊于1994年,1999年杂志社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移至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相似文献   

17.
李琳 《编辑之友》1997,(5):58-61
1949年10月25日,《人民文学》创刊,茅盾出任主编,自此直至1953年6月,共主编《人民文学》44期。新中国成立初期,主编《人民文学》是茅盾众多重要社会工作中的一部分。《人民文学》是新中国第一本全国性大型文学期刊,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创立、发展建立了卓越功勋,考察其第一任主编的办刊编辑思想,有助于丰富对茅盾编辑思想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人民文学》在我国当代期刊史上及文学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对于找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守精神文明建设阵地,促进当代期刊业的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键在于把握原意──读《周敦颐评传》王兴国粱绍辉先生所著《周敦颐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出版),是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之一种,此书出版后,《中国社会科学》杂志载文誉为对周敦颐哲学思想“全新的总体评价”(见该刊1996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中从事职业编辑工作时间较短的,恐怕就是郭沫若同志。抗战后期,他在重庆主编的《中原》月刊是他从事文学活动以来所编的第一种刊物。他在该刊创刊号的《编者的话》中自己承认:“我自己并没有主编过任何杂志,往年创造社虽然也出过一些刊物,但多半是成仿吾或郁达夫主编,有时是我和他们合编,我自己来主编杂志,这回要算是第一次。”《中原》创刊于1943年6月,时在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之后,因此《中原》的命运可以预卜。它只出了6期,按月刊来说,到同年11月便可出齐,可是却拖到1945年10月才出了第6本,即2卷2期,共费去2年又4个月的时间。对此,郭沫若是颇为恼火的,他  相似文献   

20.
作为商务印书馆的十大杂志之一,《妇女杂志》从1915年1月创刊到1931年12月因日军炮火被迫停刊,历时17年,每月一期,共刊行17卷。《妇女杂志》在整个17年的办刊历程中,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分期:保守、激进、保守。而每一次变革都直接关乎主编的更迭。本文从媒介史的角度入手,研究这份民国时期发行量和影响力深远的妇女期刊,在五四时期的章锡琛主编下编辑思想之变革,分析其编辑思想、传播内容,透视这一时期章锡琛及其领导下的编辑人的文化选择和思想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