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宝钗在她的<咏白海棠>诗中,以花拟人,实际上描绘了自己的形象.她自夸身心俱洁,是"淡极"而"花更艳",俨如道德的形象化身.但曹雪芹却委婉喻示宝钗其人"任是无情也动人".她工于心计,矫情做作,挟德与术收拢人心,不动声色地争夺那"无情"的"金玉良缘".宝钗其人虚伪得"动人",其诗亦虚伪得"动人".  相似文献   

2.
试解《红楼梦》中两个歧黄哑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香丸”与“海上仙方”乃是“艺术处方” ,“冷香丸” ,全面寄寓宝钗的身世、性格和命运。宝钗之“风情” ,来自天地四时之精华 ,一旦聚集 ,必杀灭之而纳于传统轨范 ,于是宝钗成为“冷”而“香”、“无情”却“动人”的艺术形象 ,虽然“动人”却不为世用 ,红颜空闺而已。“海上仙方”诸药实则为一女子形象 ,其方从开方子至炮制等一系列过程 ,暗寓“黛玉出嫁”之意 ,并暗寓薛蟠之垂涎黛玉。  相似文献   

3.
“冷香方”与“海上仙方”乃是“艺术处方”,“冷香丸~”,全面寄寓宝钗的身世,性格的命运,宝钗之“风情”来自天地四时之精华,一旦 聚集,必杀灭之而纳于传统轨范,于是宝钗成为“冷”而香,无情却动人的艺术形象,虽然动人却不为世用,红颜空闺而已,海上仙方诸药实则为一女子现象,其方从开方子至炮制等一系列过程,暗寓黛玉出嫁之意,并暗寓薛蟠之垂涎黛玉。  相似文献   

4.
薛宝钗作为一个受封建道德影响至深女性,她有着作为一个女人的动人之处,但在对待各类人的态度及其行为语言上却依旧是无情的,动人是外在的画皮,无情是其内在的本质,宝钗的悲剧是当时整个社会的悲剧,封建束缚是其无情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红学史上关于钗黛孰优孰劣的问题 ,历来存在着两种对立的基本观点。“扬黛抑钗”者认为宝钗是虚伪、奸猾、残忍的“女政客” ,是封建礼教的“卫道士” ;“取钗弃黛”论者则认为黛玉是个不通人情世故 ,自私又尖酸刻薄的艺术形象。而在作品实际中 ,从钗黛二人的外貌、为人处世、性格等方面看 ,宝钗身上的许多做人道德 ,使她成为美的形象 ;黛玉的叛逆性格和她所实践的爱情观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因此她们应该是并美的典型形象。  相似文献   

6.
《宝玉挨打》一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  相似文献   

7.
《宝玉挨打》一文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教参提供的“罪证”有二:一是宝钗托着药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二是“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笔者以为这两条均不能定宝钗的“罪”。首先,我认为宝钗的送药是真诚的关切。理由之一,作者从全知叙事的角度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这不是关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们再看…  相似文献   

8.
讲解《香菱学诗》,大家多会注意到香菱“苦志学诗”的苦学精神,如“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读起来。宝钗连催她数次睡觉,她也小睡”可表现出她专心刻苫;“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  相似文献   

9.
香菱学诗     
《红楼梦》中,当香菱第三首诗作被众人公认后,才成为大观园“海棠诗社”重要成员,其成就吟诗的整个过程大抵有五个环节:“求”、“教”、“学”、“习”、“得”。“求”香菱“苦吟诗”,先后曾向三人“求”。第一个是薛宝钗。当薛蟠出门做买卖走了之后,薛姨妈让香菱给宝钗作伴,才使她有机会住进大观园。香菱进园第一桩事就是央求宝钗:“好姑娘!趁着这个功夫,你教给我做诗罢!”可宝钗道:“我说你‘得陇望蜀’呢”———当头一盆冷水!后求史湘云教她“谈诗”,她俩虽“没昼没夜,高谈阔论起来”,但终遭宝钗嫌烦,以“不守本分”窝了回去。第三人…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一读再读,我最大的收获是读出了一位教育家———林黛玉。说黛玉是诗人,不会有人反对,因为有她的诗为证;说她是教育家,也不应该有异议,我们可从香菱学诗得到佐证。香菱得机会住进了大观园,便央黛玉教她作诗。黛玉满口答应,给香菱布置了作业,并说香菱“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更指出香菱努力的结果:“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黛玉一开始就道出了香菱的潜力,使香菱倍受鼓舞,没几日就■河北海兴中学张淑华读完了一百首王维的五言律诗。香菱第一首诗做出后,宝钗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做法。”黛玉看完…  相似文献   

11.
以花喻人是《红楼梦》塑造人物的一种艺术方法,清代《红楼梦》评点于此亦有关注,"牡丹"与"宝钗"就是其中之一。以"牡丹"喻指"宝钗",诸家评点一致认同,但于宝钗所掣牡丹签上的题字和诗句的阐释却持论不一。关于题字"艳冠群芳",或从才德,或从世人喜好,或从容貌、运气等角度进行分析;关于诗句"任是无情也动人",或揭宝钗老练处无情,或责宝钗于宝玉无情,或评美刺宝钗,或示宝钗被弃,不一而足。无论是基于褒钗还是抑钗,这些观点丰富了《红楼梦》中"牡丹"喻指"宝钗"的内涵,且深刻地体现了同处封建时代的评者关于礼教道德、处事修养、生存策略等的传统儒家立场。  相似文献   

12.
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性格特征:黛玉看似小心眼,不识大体,实则尊重自我,又尊重别人;宝钗貌似温柔,内实虚伪。黛王率真、纯真,心胸宽广,宝钗八面玲珑、损人利己。黛玉对感情专一、宽容,宝钗市侩、有“夫贵妇荣”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3.
人们读了《红楼梦》,有的喜欢黛玉的多愁善感,才华出众;有的喜欢袭人的温柔和顺,处事稳重;有的喜欢湘云的意气风发,争强好胜…… 我读《红楼梦》,则喜欢宝钗.我喜欢宝钗够聪明,懂得适者生存;我喜欢宝钗够成熟,懂得经世致用. 不喜欢宝钗的人,皆因她太聪明,一个人步步为营到扮演任何一个角色都能恰如其分,这使旁人觉得恐惧.特别是在电视剧宝玉大婚一集中,黛玉命在旦夕,可宝钗却面带笑容,那笑容中还隐藏着几分得意,可想而知宝钗是何等自私.因此,宝钗城府深、心机重、冷血无情的形象深深烙在人们心中.  相似文献   

14.
记得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描写的是牡丹个性鲜明,卓然独立,纵是不像玫瑰、桃李那样多情,也因其华美绝俗,艳冠群芳,而令人钦服。现实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女子,我们不但不会讨厌她,相反我们还会欣赏她,并且美其名日“冷美人”。然而,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语文教师不需要所谓的“冷艳”、“严肃”、“板起面孔”,它需要的是“热情”、“生动”、“春风化雨”。可以说是“若是无情不动人”。  相似文献   

15.
她,饱读诗书,严守礼仪,从不失大家风范。她,沉默。隐忍,安静,事事谨慎为之。她。文墨不输黛玉。相貌尤胜可卿,才能堪比凤姐,女红不下袭人。袭人曾说:“宝姑娘原配牡丹花。”是啊。牡丹乃群芳之首,宝钗实在是当之无愧。可在后世的“金陵十二钗录”中,世人将她归之其二。居黛玉之后。世人皆肯定了她的才貌。但却认为黛玉的性情更胜于她。这也许是因为她的“无情”——  相似文献   

16.
<正>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塑造了一个以“德”为性格核心的典型——薛宝钗。要完整、正确地理解、把握宝钗的性格及形象所蕴含的内在深意,就得牢牢地扣住这个“德”字。曹雪芹一开始就将这一点暗示于我们。他在宝钗的判词里写道:“可叹停机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世外仙姝寂寞林”与“山中高士晶莹雪”是美的双璧。如果说林黛玉是一种“理想美”,那么薛宝钗就是一种“现实美”的典型。长期以来,在《红楼梦》所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中,宝钗无疑是最难定性的一个,也是最具光彩的一个,她在人生道路上生机勃勃,灵活稔熟地把握着生活的技巧,立意塑造着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宝钗形象的塑造具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奥菲利娅     
奥菲利娅也许要算是莎士比亚女性形象中最引人同情的一个了。德国诗人海涅称她为“可怜的奥菲利娅”;英国批评家赫士列特把她叫作“五月的玫瑰”,“过早萎谢的鲜花”,说她是“几乎纤巧动人得不能加以讨论的人物”。(《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上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第217页)大约是因为过分沉浸于同情之心,历来论家谈到这一形象大多语焉不详,未作细致分析,生怕有损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整体印象。  相似文献   

19.
木兰其人历史上有无花木兰其人?南宋程大昌根据白居易“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曾作女郎来”和杜牧“弯弓征战作男女,梦里曾经与画眉”诗句,而肯定花木兰实有其人。有的经过考证,认为木兰姓魏,有的说姓宋,而多数人认为姓花。有的文章考证“木兰”是鲜卑族姓,因而断定木兰是鲜卑族人。也有人认为,以上这些说法只能说明后人喜爱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形象,因而将“木兰”写入诗里,但都不足以证明真有花木兰其人。有人认为,花木兰虽未必实有其人,但北人矫健尚武,骑马射箭成为风气,不仅男人如此,女人也一样。因此《,木兰诗》应是流传的一个相类似的事…  相似文献   

20.
<正>读中学时,语文课本上有一课是《红楼梦》的节选,叫《林黛玉进贾府》。我的语文老师不喜欢王熙凤,讲到她隆重出场:你看,王熙凤穿金戴银,打扮得珠光宝气,太俗!“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长得也怪!《红楼梦》里美人多矣。黛玉“姣花照水,弱柳扶风”,风流袅娜,像诗;宝钗“脸若银盘,眼如水杏”,鲜艳妩媚,像画。唯独凤姐,又是三角眼,又是吊梢眉,格外与众不同,有一股特别的生猛之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