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金融供需总量不平衡、供需结构不匹配是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最突出的难题,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实践能够有效化解农村金融供需难题。应加强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借助数字技术创新农村普惠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适合乡村振兴发展的数字普惠金融供给机制;并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产业链深度融合,提升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教育水平。通过完善供需机制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现实和困境,并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普惠金融支持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情况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普惠金融与福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共同富裕理念对普惠金融支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价值具有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3.
普惠金融理念注重弱势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正在被社会各界所接受。本文从普惠金融视角出发,分析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征,面临的困境与前景等问题,并进一步剖析了当前新型农村金融定位、发展现状与前景、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提出了"加大对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补贴"、"发挥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建立激励约束机制"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近年来,数字普惠金融在邯郸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为加快乡村全面振兴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以邯郸农村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和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对策建议,为实现邯郸农村数字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人力资本的协调发展有助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基于2011—2020年面板数据,研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并检验农村人力资本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和门槛效应。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有推动作用,且分维度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的贡献度较大;农村人力资本的调节作用是非线性且存在异质性,中、高级农村人力资本抑制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而初级农村人力资本则没有起到调节作用;基于农村人力资本的双重门槛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在降低。因此,应加强农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和农村教育投入,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中国农村发展的需求,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农村普惠金融尤为重要。结合国家2016年出台的普惠金融政策,文章详细的给出了中国农村推行普惠金融的几点建议。期望解决中国农村金融机构"难贷款"、农村经济主体"贷款难"、金融抑制等现象,为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持续推进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为农村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并助力乡村振兴的发展。据此,采用2011—2020年省市面板数据,构建“三高、三态、三风、两治、三维度”的乡村振兴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固定效应模型,并引入城镇化发展水平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上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数字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均具有助力乡村振兴的效应,但是效应大小存在显著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经济发展水平高,其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该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效应以及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调节效应都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7,(3):47-50
县域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所有人群享受金融服务,社会普惠属性居于其中心地位。协调县域农村普惠金融的社会普惠属性与金融机构运营的效益中心导向性,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研发现,农村普惠金融推进实践中金融机构在基础建设等诸多方面都以其效益为中心,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县域农村普惠金融效力,导致县域农村金融服务在实践中未能满足农民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离不开数字普惠金融的支持,相比于传统金融,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让金融服务渗透进农村地区。利用大数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突破农户没有固定收入、缺乏抵押品等不利因素,让其也享受到金融资源。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数字基础设施不足、农村居民金融知识薄弱、农村征信系统不完善、金融监管滞后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沿着加大农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培训农村居民的金融知识、优化数字金融生态环境、完善农村金融征信系统、健全农村普惠金融监管等路径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19,(1):98-101
国务院出台《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指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为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邮储银行自成立以来,始终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坚持服务"三农"、服务中小企业、服务社区的大型零售商业银行战略定位,积极运用新兴技术,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邮储银行特色的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介绍邮储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分析"互联网+"下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与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借鉴国内外金融机构普惠金融发展经验,提出了"互联网+"下促进邮储银行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防范农村金融风险、完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体系,是提高农村金融服务可得性的关键,也是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必要条件。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为控制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使用中国982家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2014—2016年的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的差异性影响,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不断加深,农村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先上升后下降,且这一结果在使用工具变量缓解内生性问题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资产规模的农村金融机构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响应也不同,具体表现在:小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提高;大中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随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程度提高而降低,并且数字普惠金融更有利于大型金融机构风险承担水平的降低。因此,农村金融机构在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时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数字化程度,监管部门也应当针对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发...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乡金融发展呈现出典型的二元结构特征,表现在城乡金融发展水平不协调,基础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实体性金融资源配置不合理等方面,其根源在于政府主导的制度变迁与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当前要强化政府城乡金融统筹职能,构建包容性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并建立有效的城乡金融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2005年,联合国在国际小额信贷年中提出了"普惠金融"的理念,即要使所有的穷人和富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金融服务。然而,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距离普惠金融还有很大差距,具体表现在农村金融机构的覆盖面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较弱以及减少农村贫困的效果有限等方面。基于此,创新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路径十分必要,如正规涉农金融机构应建立高覆盖率的农村金融互联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应积极拓展资金来源和减少信贷成本,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农业保险应努力建立减少农村贫困的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此外,还应进一步加强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为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利用省域面板数据并结合中介效应模型,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城镇化对农村居民收入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直接效应,城镇化水平在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收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收入产生结构差异性和地区异质性。据此提出要深入农村数字金融业务,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制定区域协调战略和完善风险监管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普惠金融愈加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普惠金融的实施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其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是可以看见的.但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完美的,普惠金融的发展尚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要想实现全方位的普惠金融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本文以普惠金融的含义及其成长历程为出发点,探讨何为真正意义上的普惠金融,同时剖析发展中主要出现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善现状的相应策略,以使其更好更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了普惠金融这一概念,其是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其重点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内蒙古自治区部分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依然比较薄弱,金融服务的发展尚不完善,普惠金融宣传力度不高,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内蒙古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从而找到影响发展的因素,并且通过借鉴国外成功的案例,对内蒙古农村地区的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金融体制改革战略下,民间金融的开放发展与中央的文件精神保持了高度统一性,民间金融成为当前普惠金融中最受关注的金融形态。目前陕西省发展民间金融存在法制体系不健全;民间金融机构规模偏小,吸收民间资金能力不强;互联网金融政策支持不给力,监管不到位的问题,本文对陕西省民间金融现阶段的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理论机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TVP-SV-VAR模型从农村金融环境、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农村人民生活质量三个层面实证研究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根据所得结果,数字普惠金融不仅可以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村人民生活富裕,还可以间接创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新型农村体系。从实证结果来看,无论是时点差异还是期限差异,三个层面所合成指数在样本期内具有显著正向响应,其中对农村金融环境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农村经济以及农民生活则以短期效应为主。故数字普惠金融不仅需要短期内普及农村,更需要以长期性的金融战略以及基础性制度建设服务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留守儿童问题是当前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显得日益重要。在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关爱服务体系构建中,关爱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农村社区工作、农民工家庭生活的改善都离不开强大的财政支持和金融支持,普惠金融可以凭借其对弱势群体、贫困群体的金融支持优势,帮助农村留守义务教育学生留住"爸爸妈妈"、"有一所像家的学校"、"有一群好亲戚"甚至"陪爸爸妈妈进城安家"。  相似文献   

20.
数字普惠金融有别于传统金融,其普惠性能有效防止贫富差距的扩大,进而赋能促进城乡共同富裕.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周边地区存在负向的空间传导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共同富裕具有单门限特征,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越好,越有利于城乡共同富裕.应该不断加快金融数字化建设,利用“大数据”实施“差异化”金融服务,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缩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有效手段,发挥金融普惠优势推进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