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N是我市一位知名教师,多次在省市级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并执教各级公开课、示范课、研究课近百节。关于他的课,大家众口称赞。前段时间,他来到我校执教了一节示范课,我有机会得以学习,倍感荣幸。但  相似文献   

2.
公开课是教师进行教学艺术交流的有效方式,是打造听课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然而,今天的不少公开课已缺少了老一辈教育家们那种真实、朴实、扎实的课堂教学风格。那么什么样的公开课才是教师心目中共同期待的课呢?笔者有如下认识。一、少点课前铺垫,多些课堂真实首先让我们来看一节公开课上的片段:一位老师执教《莫高窟》一课,在讲解完第三自然段壁画上的飞天后:  相似文献   

3.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尽教育的根本,一个"真"字也应该是教师始终追寻的教育真谛。对一线教师而言,公开课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组内公开课、校级公开课、开放日示范课……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公开课,这几年我也参加了不少。面对这次省级教学大赛选拔赛,我们不敢掉以轻心,我和团队一遍又一遍地打磨教学设计,一次又一次地推演教学过程,模拟学生课堂活动和反应,精心设计各个环节,以期尽善尽美。按照要求,授课班级由临时抽签决定,学生也是根据比赛要求临时挑选。大赛前  相似文献   

4.
<正>公开课是每位教师的从教生涯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对青年教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有着刻骨铭心的阵痛,但换来的是突飞猛进的专业成长。可以说,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培训的有效途径。我将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为基础,从如何看待英语公开课、课前备课、课中实施、课后反思等四个方面,来跟大家探讨如何上好一堂英语公开课。一、调节情绪,理性看待公开课因为要把自己暴露在公众视线中,所以在面对公开课任  相似文献   

5.
现象(1):我有幸多次参加南宁市六县的高考备考视导会,听了不少优秀的复习课,但同时也发现这些公开课几乎存在着这样的通病——教师在授课时间内或多或少都没能完成课前的预设,课后不少授课教师以“师生互动中学生不是很配合”为由来解释这一现象。但是学生为什么不配合呢?是不愿意还是做不到?  相似文献   

6.
所谓公开课,是相对于教师日常上课而言的,是主讲教师以较严谨的教学结构、科学的教学方法、浓郁的课堂民主氛围为追求,努力体现其教学水平和风格的课堂教学,因此赢得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一、公开课让教师的课前准备更充分,学生课堂学习目标更明确。公开课一般要接受众多教师的积极评判,主讲教师为了上好一节公开课,会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预设好明确的课堂教学目的、严谨的课堂结构以及要使用的教学方法。由于教师的课前准备比较充分,课堂教学目的十分明确,学生在课堂学习过  相似文献   

7.
前几天,我和数学组的全体教师参加了新学期的第一节组内公开课,一年级数学课“左右乐园”。都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但在这节课上,我却看到了别样的风景,那就是老师在数学课上领着孩子们真的练起了体操。听后我觉得这堂课的学习目标应该是教师组织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左和右,并真切地感受生活中的左和右。  相似文献   

8.
时下的语文教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一种引人注目的现象:每逢大小研讨会,缺不了的是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与会教师最为关注、会后讨论最多的也是公开课。显然,“公开课”的传播效应和导向作用不容人们忽视,研究“公开课”现象及其背后的隐含意义自然也就尤为迫切和重要。   常见的公开课类型有“示范课”、“观摩课”、“研究课”、“实验课”等几种,“比赛课”算做一种特殊类型的“公开课”。举办公开课的初衷,无非是想通过提供某种课例,让听课教师或“观而摩之”,或“听而研之”,以达到切磋交流进而改进语文教学的目的。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9.
刘兰 《考试周刊》2014,(64):61-62
<正>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从教几年来,我发现正式上课前的几分钟十分重要,我有幸观摩了几次不同级别的数学公开课比赛,几位老师精彩的课前活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有很大的触动。下面我就如何充分利用课前几分钟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学生对所授知识的兴趣,谈谈看法。一、课前活动的必要性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在我校校级公开课比赛活动中进行的一节高中英语“主语从句”复习课做了几点思考,提出了令我受益匪浅的体会,希望能与广大一线教师分享。  相似文献   

11.
战利 《广东教育》2005,(2):56-56
不知从何时起,教师们在上公开课之前,增加了一个环节:课前谈话。这个小小的环节如春风化雨,沟通起师生间的情感,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课前谈话这短短的几分钟,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我以为良好而有效的课前谈话应该具有三个特点:一要巧,二要诚,三要尽可能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  相似文献   

12.
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前提,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比教给他们知识还重要。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并使其长时间保持稳定而积极的态度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一、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在亚洲足球十强赛期间,球迷队伍又扩大了,其原因之一是比赛过程中悬念的起伏不定,吸引不少观众把比赛看完。教育过程也是如此,教师要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在教学中设置悬念,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设置悬念可以在上课的开始,也可…  相似文献   

13.
涂红 《广东教育》2007,(1):46-47
广东沿海版音乐教材的东亚音乐单元里有《樱花》一课,该怎么上好这课,我和同行们曾经有过激烈的争执。以下是我们的音乐教师QQ群的一段聊天记录。A:请问大家《樱花》这课怎么上,我要参加比赛。B:常规法,介绍樱花、日本风俗,播放课件,教教日本舞蹈……我:如果参加比赛或者公开课  相似文献   

14.
一、公开课存在的偏差1.公开课成"表演课"。公开课并非"表演课"。然而,现实中的不少公开课却带有浓厚的表演色彩:课前,教师进行反复"试演""组编""加工"。如重新调整班级座位,暗示学生"会的举左手,不会的举右手"。课上,教师镇定自如、滔滔不绝,学生积极踊跃、师生对答如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课后,听课者好评如潮,顺带谈些不痛不痒的建议。然而,这样"完美"的一节课背后,隐  相似文献   

15.
正教师上课前,都要求写备课计划,上课时按计划进行教学.进行公开课教学评价时也将教学计划是否完成做为评价标准之一.但课堂教学计划一定要当堂完成吗?今天的一节复习课让我明白了课堂教学计划应该围绕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相应的调整,只要是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课堂,即使教学计划受到影响,同样也是一节成功的课.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听过不少观摩课、比赛课,但这些课中以阅读教学第二课时内容居多,鲜见第一课时。原因是许多教师认为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很难“出彩”,更难以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及水平,自然而然,第二课时就成了公开课、比赛课的首选。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第一课时是阅读教学必不可少的基础认知过程,没有打好基础,何谈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入探究?近年来,许多专家、名师对如何上好第一课时进行了一些探讨引领,在一些大赛活动上,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第一课时的“身影”。  相似文献   

17.
课前谈话是指教师上课前通过与学生随意的交谈、游戏、猜谜等活动,与学生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它被教师广泛地运用于异地公开课教学之中。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课前五分钟,第一时间里走近学生,为有效课堂教学拉开序幕呢?下面,让我们一同回顾并感悟几位特级教师精彩的课前谈话。【片断一】特级教师徐长青《三角形的分类》课前精彩对话师:昨天我们都见过面了,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生:(异口同声地)徐长青。  相似文献   

18.
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了,自己上过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其他教师上的公开课。一个突出的感受是,不少教师常常在课的最后说上这样的话:“这个问题我们下课以后再讨  相似文献   

19.
公开课是展示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水平的舞台,但由于部分教师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导致有些公开课存在"课前过多渗透""课上牵着学生鼻子走""课后一走了之"等"怪现象".因此,公开课上教师亟需进行角色的蜕变,教师应成为课前学情的"关注者"、教学思路的"调控者"、学生合作的"参与者"与课后学习的"促进者",真正将学生推到"台前",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公开课教学新样态.  相似文献   

20.
曾经听到有的老师说:“我不听公开课,那全是假的。”在报纸、杂志和网络上也不鲜见对公开课下这样的定义——公开课即表演课。什么原因呢?主要是教师在上公开课前都要进行充分和精心的准备,讲课的水平较高,甚至有作秀的嫌疑。剔除掉那些真正是作表演的公开课,对于其他公开课,笔者想问一句:“教师上课前作精心准备有什么不好,有什么不对?”事实上,我们在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一些事情:在较忙的情况下,有些教师首先削减的是备课时间,甚至少数教师只是在上课前看看原来的笔记或现成的教案,也就去上课了,试想一下:这种“靠天吃饭”式的教学,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