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吃"字被动句是近代汉语时期一种特殊被动句式,约晚唐五代萌芽,元明发展,在元代话本、明代"三言"、"二拍"、《水浒传》、《金瓶梅》等白话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清代逐渐消亡。本文从"吃"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和消亡三方面进行了详细考察,客观呈现"吃"字被动句的演变路径,为"遭受"类来源被标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线索。  相似文献   

2.
“吃”字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字句是一种以“吃”字来表被动义的被动句。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消亡于清代,是汉语史上特定阶段的特殊句式。考察其发展过程及语法化机制,对于汉语被动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4.
首先阐明"被"字的含义,介绍"被"字结构的历史沿革,并试图探索出"被"的词类归属;然后简要探讨"被"字句和被动句的内在关系,剖析"被"字句常见类型,并借用最简方案的理论知识,对三种常见"被"字句的生成作了简单推导。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语法的研究中,汉语句式的研究一直居多,如"把"字句、"被"字句、"是"字句等。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汉语句式的奥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目前对"对"字句和"连"字句还缺乏系统的论述,从"对"字句和"连"字句的界定、语法意义和歧义句考察三方面来研究这种特殊句式。  相似文献   

6.
近代汉语被动义“吃”字结构格式、意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被动义“吃”字结构是近代汉语中产生又最终消失的一个较有争议的语法现象,通过“吃”字的词汇手段与语法手段表被动两个角度考察各自的格式使用情况,可知二者的密切关联,并且被动关系词“吃”来源于其动词“遭受、挨”义。  相似文献   

7.
汉语中存在大量的无标记被动句,即"意念被动句"。对于留学生而言,何时才能使用"被"字,是他们学习被动句的一大难点。本文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将"被"字的隐现情况分为"被"字必须出现、"被"字不可出现和"被"字可有可无三种类型。本文从"被"字句与无标记被动句的语义、语法及语用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已出现“与”字句表被动的用例,的来源及发展。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未见“与”代。但由于资料所限,此期并不能清晰勾勒出“与”字句表被动字被动句的用例。“与”字被动句真正意义上的产生是在唐  相似文献   

10.
近代汉语被字句结构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结构形式方面探讨了近代汉语被字句的特点 ,一是句中动词双音化趋势显著 ;二是句子成分更加复杂化 ;三是两种新形式的出现 ;四是非被动的被字句产生。通过语言材料的分析和考察 ,了解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关系 ,加深对近代汉语被字句发展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郑宏 《现代语文》2010,(7):42-43
近代汉语“叫”字被动句长期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尤其在由使役句向被动句的演变机制上,多有学者讨论。本文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基础上,对近代汉语“叫”字被动句的来源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认为“叫”的使役动词义和“S+叫+N+VP”的句式结构在“叫”字被动句的来源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何鑫 《现代语文》2006,(9):127-128
零主语"被"字句简称"零被句",是近代汉语中一类较为特殊的句子.俞光中在《零主语被字句》(1989)一文中,将其定义为:"被"前没有被动受体,句子没有主语(不是省略)的两种被字句.这两种"被"字句分别是:R1(被一人抱住刘知远);R2(正在途中,被鲁智深要行便行,要歇便歇,那里敢扭他).俞氏还指出,R1"被"表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动句;R2"被"不表示动词被动,因此是被字句但不是被动句.换言之,"零被句"从语义角度可分为表被动关系的被动句和不表被动关系的"被"字句两种.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汉语动词被动化理论对“被”字句的生成进行新的探索,认为汉语的“被”字句不是通过移位生成,而是通过“纯粹合并”生成。汉语动词被动化的基本结构可以表述为“……被VP……”。长、短“被”字句具有不同的生成模式,短“被”字句是汉语“被”字句中的基本式,长式“被”字句中“被”字后面的名词是动词功能“再造”的结果,不能随意省略。汉语“被”字句中的其他典型结构可以解释为,以初级收敛为前提,由动词进行功能“再造”后而产生的VP重新参与被动化。  相似文献   

14.
被动句分为直接被动句与间接被动句。间接被动句专门用来表示"被害""不如意"等意义,是日语特有的语言现象。然而,笔者认为汉语中例如"被自杀""被就业"等近年来网络乃至报刊媒体中甚为流行的"新被字构式"可以与日语的这种所谓"受害被动"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日汉语的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有以下共同点:主语受到的影响并非直接的,且事件间有先行事件导致后发事件的因果关系;常用来表述对于位于句子主格的事物(通常为人)来说是被害或不悦的事态。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手法,通过对日语间接被动句与汉语"新被字构式"的行为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新被字构式"能够与日语间接被动句进行一定的对应。  相似文献   

15.
近代汉语"教"字被动句一直以来备受学者关注,尤其在其使役句向被动句的演变机制上,多有学者讨论。文章在前辈学者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对近代汉语"教"字被动句的产生、发展以及地域分布进行了考察,认为"教"字被动句于唐代萌芽,元明时期发展,且多见于北方方言基础的文献,清以后有衰败的趋势,这可能与"叫"字被动句的兴起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与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相比,沔阳话中以“等/紧”构成的被动句只有完全式被动句,以及含被动意义的“遭、挨、乞、逗”谓词,没有复合形式,其所带的宾语也各有限制。在句法功能上,“等/紧”字完全式被动句可做定语、主语和宾语,在语用上是地地道道的白话,普通话中较文一些的“被”字句不能译成沔阳话的“等/紧”字句。  相似文献   

17.
从藏缅语族语言反观汉语的被动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藏缅语与汉语的比较,反观汉语被动句的如下特点:汉语与亲属语言藏缅语在被动表述上没有共同来源;汉语被动表述有不同于其他语言的类型学特点;"被"字是构成汉语被动句的关键要素,也是汉语被动句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里的"为"字句应该分阶段来看,"为……所"结构产生之前的"为"字句,一般来说,还不是被动句,只有到战国末期"为……所"结构产生,才标志着"为"字被动句形成。  相似文献   

19.
汉语的"被XX"表达式一出现在网络上就迅速传播并被大量地创造性套用。之所以称其为"新型‘被’字句",是因为该表达式通过仿拟以前的"被"字句构式,使旧的结构具有了新的构建模型,即"被+N",其呈现的原型不同于传统的"被"字句,也有别与英语被动句式。本文通过认知语言学中的构式语法理论对该句式进行研究,从而揭示其产生的机理及与英语被动句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庐山远公话》中“蒙”字句、“被”字句都是典型的被动句,将二者从作用、用法等方面子以比较,找出共性和区别,进而给“蒙”字句正名,立为积极被动句,而将“被”字句称为消极被动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