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酒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标识.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酒被纳入礼的范畴制定形成酒礼.《三礼》中详细记载了周代的饮酒礼仪:《周礼》明职官,《仪礼》定礼节,《礼记》重人伦,这对了解周代乃至先秦的酒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素有“礼仪之邦”之美称,历来十分重视礼仪教育。“礼”不仅是各种礼节、仪式的规范,也是用来维护政治秩序和规范人际交往行为的准则。“仪”是指人的举止、仪表、待人接物的礼节、社交活动的仪式等。礼仪是由社会风俗习惯逐渐演化而成的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在制度,对中小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是班级制度文化建设的基点。  相似文献   

3.
“六礼”古今谈——客家婚俗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族(包括客家人)自古重视婚礼,特别是六礼之俗。六礼在我国婚俗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在传承过程中虽迭经嬗变,只是形式不同而已,重财物礼节一仍其旧,而存优汰劣的规律是肯定的,新的婚俗礼仪终将取而代之  相似文献   

4.
周代冠服制既是古代服饰制度的开始,也是古代服制的典型代表。与礼制密不可分的周代冠服制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礼仪特色。而这种礼仪特色则是效法“天地秩序”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论《周礼》对周代及周后世服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重礼仪是中化民族的优良传统,在中国古代的道德规范中,礼为“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礼是“四律”--礼、义、廉、耻之道。“周礼”作为一门哲学体系以至成为后儒经书,对周代及周代后世的服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鸿门宴》中有一处项羽设宴款待刘邦时的人物座次描写牵涉到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座次礼仪。中国历史悠久,5000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并且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和完整的礼仪规范。这些"礼"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思想。古人要求人们很早就要"懂礼、习礼、守礼、重礼",尊卑有序,长幼有别。场合不同,会面的对象不同,行的礼节,坐的座次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礼仪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是由一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礼节。“仪”是指人的容貌、举止。“礼仪”指的就是人类社会交往中应有的礼节仪式。历史上,中国曾被视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毫无疑问,在古代,中国是最讲究礼仪的国家,东亚诸国就曾深受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影响,朱熹的《朱子家礼》就催生了保留至今的韩国礼仪,而日本也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国唐代礼仪的痕迹。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从近代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忽视了良好礼仪的教育。但是,毕竟优雅得体的礼仪应该是一个享有高度文明的社会的重要标志,而有效的礼仪…  相似文献   

8.
嘉戎藏族是藏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各地区的礼仪文化基本相同,也有一些差异。藏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民风纯朴、礼让谦恭、尊老爱幼、诚信无欺是其自古传下来的纯良礼俗。礼仪在藏民族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在,其形式多种多样。本文把嘉戎藏放民间礼仪中的礼节文化描述出来,让更多的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嘉戎藏民族的礼仪文化。从而促进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建设,让伟大的祖国在和谐之中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古人云:"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中华的就餐礼仪多么神圣,多么庄严。从古代传到现在,人们却逐渐遗忘了它,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重振并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与礼仪。为了能让我们更进一步地学习就餐礼仪,学校组织了一次快乐的活动:首届校园美食节。  相似文献   

10.
礼节礼仪常识课是一门人文应用科学,具有普及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它以研究人的礼仪活动、礼仪规范、礼仪规律及人的交际能力为对象,帮助每一个希望在事业上成功的人走向成功之路。因此,必须在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礼节礼仪知识。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2008,(7)
有一种力量,能使你举止言行变得优雅得体,富有教养,这就是礼仪。礼仪是什么呢?简而言之,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礼仪包含了礼节、仪式。我们讲的"力量",具体是指礼仪的礼节方面。我们提倡讲礼节,并不是单  相似文献   

12.
礼仪是一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中发展和承袭下来的礼节文明规范,是一种文化形态的象征和体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由于中西文化传统的差异,中西谈吐礼仪表现出各自的独特性,从而形成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本文对比中西方谈吐礼仪的差异,并从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剖析中西谈吐礼仪差异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相关节俗文化熊飞日月崇拜是世界文化史上非常典型的社会文化现象,在中国,这种文化现象也比较突出。本文主要想就中国古代的月崇拜及与之相关的节俗文化作点考察,以就正于方家。(一)有位学者曾经指出,当人们追踪自然科学史、史学史、文学史、艺术...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婚礼服自周代礼仪出现之后,就作为中国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婚礼服的色彩从最初深色调玄黑色和纁黄色到浅色调青色、白色,直到定型为大红色系.服饰色彩的演变是历史发展的需要,是人们审美观念普遍提高和认知的过程.婚礼服色彩的变化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特征和社会规制的差异,通过对婚礼服色彩演变研究,我们不难从中发现人类文化精神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5.
两周时期是我国古代婚姻发展史上十分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奠定了我国古代婚姻的基本礼仪和习俗,并且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周代的婚姻礼仪,不仅是婚姻成立的必要程序和婚姻合法性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当时的婚姻形态和社会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面缚的礼仪的文献记载则始于先秦。其主要步骤是:先派人联络谈判,再由君主或主官行面缚之礼,其礼节的关键是要缚手,表示消除抵抗能力;并交出政权,与过去诀别。其伴生礼节也表示屈服投降之意。面缚礼仪至魏晋为鼎盛时期,经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过渡,至宋朝以后日渐从历史的舞台上谈出,对投降仪式多以其他名目称之。  相似文献   

17.
礼仪属于道德范畴,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古人讲“知书达礼”,其含义就是通过学习达到知礼节的最高境界。今天我们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广泛的礼仪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礼仪既是德育的主要内容,又是一种素质的外在表现。应当认识到,礼仪教育是学校德育和校风建设的关键。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明古国”之称。  相似文献   

18.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其本质是治人之道.在精神文明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交际艺术的礼仪日益受到重视,秘书处于枢纽地位,其礼仪修养应从自身的礼仪、与领导相处礼仪、接待礼仪和社交礼仪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封建贵族家庭的礼俗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黛玉进贾府的行为举止,展示了封建贵族小姐所履行的礼仪规范,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再现了“诗礼簪缨之族”的礼俗文化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语文》2007,(9):13-13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