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牛鬼蛇神     
烸铂 《档案天地》2012,(5):11-13
"牛鬼蛇神"的古意本指一种虚幻荒诞的象征十年动乱时期,"牛鬼蛇神"是一个使用率特别高的词语,泛指各种各样妖魔鬼怪,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但溯其本源,它的原义并非如此。"牛鬼蛇神"这一俗语来源于佛教用语。"牛鬼"和"蛇神"分属不同的两种类别。顾名思义,"牛鬼"属于鬼的系统,"蛇神"属于神,  相似文献   

2.
李飞宏 《大观周刊》2012,(38):24-24
谈到李贺诗歌特点,人们经常会用“雄奇险怪”、“虚荒诞幻”、 想象大胆、构思奇特等词进行概括,从李贺现存诗歌来看,这确实是其主要特色。但并不能概括其全部诗歌的特点,在“雄奇险怪”之外,李贺的诗歌还有风骨遒劲、平淡自然等盛唐之音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由钱钟书先生题签,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刘衍同志的《李贺诗校笺证异》是一部颇值品味的专著。李贺是中唐一位很有特色的诗人。前人说李白是仙才,李贺是鬼才。神仙和鬼我们都没有见过,但古人书中所描绘的神仙,虽说也千姿百态,共同  相似文献   

4.
业余时间读文写字是不少人的爱好。我虽然不敢跻身文人行列,读文写字却也占去了一多半的业余时间。可笑的是,我虽然不敢自诩文人,却有一个文人的“毛病”:好咬文嚼字。 记得有一次,我去参观一处书法展览,其中一个书法作品是录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的隶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升处有人家。”对于其中的“升”字我觉得不对劲儿,后来去一家书摊儿翻阅了一本少儿读物,上面的这首诗里也是“升”字。我不罢休,反复索证,终于搞明白了,原来是“白云生处有人家”。  相似文献   

5.
我国古代诗歌辉煌灿烂,感人至深,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这种成就的取得,是与其艺术技巧密切不可分的,本文撮取其中三端加以说明,以见我国古代诗歌艺术技巧之一斑。 语自奇辟 唐代诗人杜牧有《扬州三首》,颇为人们击节称赏。黄叔灿在《唐诗笺注》中特别注意到此诗“极言扬州之淫侈,令人留恋,语自奇辟”的特色,所说颇具只眼。唐代的扬州是个幽美而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之称,故文家多有歌咏扬州之绮旎风光与繁华者。杜牧此诗既写扬州之豪华,如“金络擎雕去,鸾环拾翠来。蜀船红锦重,越囊水沈堆”、“纤腰间长袖,玉佩杂繁缨,柂轴诚为壮,豪华不可名”等句即以金玉珠宝、美女雄雕来描绘扬州城一派繁华豪奢景象,但又“极言扬州之淫侈”,所以于第一首中就有“炀帝雷塘土,迷藏有旧楼。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之句。《大业拾遗记》载:“帝色荒愈炽,乃建迷楼,  相似文献   

6.
范军 《出版科学》2001,(4):32-34
就一首诗、一篇章来说,标题是其旗帜或眼睛。它揭示主题,展示中心思想或内在意蕴。好的标题,能引导读抓住章主旨,产生阅读兴趣,进而一览全。中国古代学艺术家一向很重视诗标题。清代郑板桥曾说:“作诗非难,命题为难。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不可不慎也。”唐代名诗人贾岛作了更为直接,也更为生动形象的阐发:“题,诗家之主也;目,名目也。如人之眼目,眼目俱明,则全其人中之相,足可坐窥万象。”题目之于诗,犹如人的眼睛。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子”,通过题目这一诗的“眼睛”,读是可以洞悉“灵魂”、“坐窥万象”的。  相似文献   

7.
“她今年二十出头,正值豆蔻年华.”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笔者认为,不能用“豆蔻年华”来形容二十出头的女青年. 豆蔻是什么?豆蔻是一种植物的名称,亦称“白豆蔻”“圆豆蔻”;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形似芭蕉,叶片细长形;初夏开花,花淡黄色,穗状花序,种子暗棕色.在文学作品中用“豆蔻”来形容少女的纯洁天真和做梦的年龄,语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赠别》诗,诗曰:“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相似文献   

8.
《樊川集》版本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牧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文坛上卓然成家,人称“唐代诗坛的殿军”,但对其诗文的传世情况,历来不为人所详知,以致使人们发出了“其诗文除散见於各总集类集以外,绝少行本而文集尤罕”的慨叹。本文试图通过对传世杜牧诗文集版本行况的评述,为杜牧诗文的研究、校勘提供参考之资。  相似文献   

9.
唐代大诗人李贺在短暂一生的27个春秋中.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惊人成就是与他的辛勤“采访”分不开的。李贺有一个破旧的锦囊.每天骑驴外出“游记”时总要背着它.每遇所得抑或构思出绝妙的诗句,他便马上记录下来.纳入囊中。每天回来,诗稿装满锦囊。  相似文献   

10.
“不学博依,不能安诗”(见《礼记·学礼》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学习广博的比喻,就不能写好诗。当前,报章上的文字,大都运用比喻来描写物象,或表达感情,或说清事理。具体地说,或把物比喻为人,使物人格化;或把人比为物,使其某种特征突现;或把甲物比作为乙物,使其更形象;也有把道理比为物体的,使其具体,更易理解,增强说服力。但是,比喻是有条件的,两个相比的人或物,必须具有某种相同的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现试举几例为证: 如《诗经·郑风野有蔓草》中:“有美一人,婉如清扬”。这是以“清扬”(水汪汪)即汪汪的清水比灵动明丽的眼睛。如宋代秦观《千秋岁》中:“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相似文献   

11.
诗有“诗眼”,散文有“散文眼”,新闻也应有“新闻眼”。“新闻眼”是对新闻工作者新闻敏感性的一种形象比喻。有“新闻眼”的人,能敏锐发现、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最闪光之处,最吸引读者之处。同样是一座庐山,不同的游客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得出的结论往往返然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同样是一个新闻,不同的作者前去采写,写出的文章也往往千差万别。但不管有多少种写法,一条新闻总有~条最佳角度,这是作者的“新闻眼”所决定的。笔者在多年编辑工作实践中,深感找准“新闻…  相似文献   

12.
本书将立足点放在诗传上,而不仅仅是诗歌本身。读者可以读到用诗歌般语言呈现的诗人小传,小传的字里行间又解析了诗人在不同时段所创作的代表性诗歌,一方面使读者对诗歌的鉴赏有了一个更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通过诗人的所思所想展现了唐代的文化与历史发展。两册书共收录十篇诗人诗传,从盛唐的李白,安史之乱期间的杜甫、岑参、王维等,到中唐的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再至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勾勒出了一条唐代诗坛乃至大唐历史的发展主线。  相似文献   

13.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象“云破月来花弄影”、“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两句诗,作者用一个“弄”字和一个“闹”字,便把全诗都写活了,读来令人感同身受,兴味盎然,这叫做“诗眼”。唐人杜牧的《阿房宫赋》是一篇好文章,但它给人以深刻启示的只有这三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这三句话点明题旨,总领全篇,便是“文眼”。鲁迅谈他写小说塑造人物的经验,也说,最要紧的是“画眼睛”、描画人物,即使把这个人物的头发描画得根根逼真,也毫无意义,只有“画眼睛”才能画出人物的  相似文献   

14.
报告文学体现军事记者实力报告文学,是一种介于新闻与文学之间的文体。它既具有新闻的内容真实、主题鲜明、讲求时效的特点,又具有文学的形象描绘、构思巧妙、语言生动等特质,是新闻与文学的融合体,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每个朝代都有其代表性的文种,如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等。  相似文献   

15.
四十年前,当我初学写诗的时候,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一位编辑在给我的退稿信中写道:“一首诗首先要有一个完整新颖的构思,再有一两句警句,它就是一首好诗了。”她的话永远地记在了我的心里,成了我写诗所遵循的原则。 构思二字的起源已经无从查考了,但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写诗的人无不在构思二字上下功夫。一首诗的成败主要在于它的构思巧拙和选取角度所决定的,然后才是语言的新鲜和形象的选择等一系列工程。我自己也曾把诗的构思比喻为建筑师的建筑设计,一首诗和一座楼应该看成同是一项工程,一座楼首先要确定它是高层还是低层,是…  相似文献   

16.
比喻的故事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就是通常所说的打比方,也就是用某一种事物来比另一种事物。这样,可以使抽象生疏的事物变得具体形象,深奥难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比喻是被比的事物(本体)和拿来作比的事物(喻体)构成的。在本体和喻体之间有时会用上“象”、“好象”、“仿佛”“好比”等比喻词(明喻),或者用上“是”“成了”“变成”、“形成”等比喻词(暗  相似文献   

17.
历代诗家对“白俗”一词褒贬不一。本文试从白居易的思想方面分析与“白俗”之联系。白居易的思想集儒、道、释三家为一体 ,他又是一个以“中人”、世俗人自居的中唐士人的典型 ,其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题材丰富 ,擅长描绘人类普通的“七情六欲”。白居易的“俗”是与古代文人的“雅”相对应的接近普通人生活的“俗”。也正是“白俗”才使白居易的诗令人喜爱 ,流传甚广甚远  相似文献   

18.
“试帖”在唐代或指明经科考之法,或指进士诗赋试卷。宋代以后,特别是到清朝,通常把科举考试中进士所试律诗称作“试帖”、“试律”或“试帖诗”,而唐代的应试诗便相应被称为“唐人试帖”或“唐人试律”。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其应试律诗也被后世奉为试帖之典范,是故清初复议试诗以后,选编评点唐人试帖渐成风气。今就所见,对这些清人选评笺注唐人试帖刻本略作论说,以期引起世人的重视。 一、刊刻背景 现存清人选评唐试帖刻本可略分为四类:一类是康熙刻本。有毛奇龄《唐人试帖》(康熙四十年刻本)、陈汗《唐省试诗》(康…  相似文献   

19.
蒋逸征 《图书馆杂志》2004,23(2):75-78,44
在唐代的对外文化交流中,大量来华的胡僧是一道特别的风景,也给当时的小说创作提供了新素材。《太平广记》所收唐代小说中所表现的胡僧形象,其最基本最主要的特点是无不具备神奇的法力,同时又被很极端地划归为“超能”与“无能”两大类别。这与不同宗教信仰间的争斗有关,也与胡僧的“外国人”身份有关。唐代小说中的胡僧形象脱离了真实,带有道具的功用,从中可以看出唐代的宗教文化风土。  相似文献   

20.
《末路狂花》一直被视为经典女性主义电影,但文章通过“男性的凝视”、“被看的快感”、“变性和毁灭”三个方面的探讨,发现在这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女性意识一片模糊,她们依然处在男性的凝视之下无法逃离,甚至以这种“被凝视”为乐。而影片事实上也描绘了一个女性愚钝而弱小、男性丑陋而强大的荒诞世界,远不能被看作是一个描写女性觉醒和成长的范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