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卢艳彬 《武当》2013,(7):29-31
蹬、踢、摩、探、踩,是八卦掌拧旋走转中脚下的五种劲,是八卦掌功夫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五劲"作用下,走转中以空入定,以定生慧,以慧生意,以意带形,动中生静,静中养气,动中炼气,以气帅形,以神帅气,充分展示出八卦掌以阴阳为体,以刚柔为用之功。  相似文献   

2.
芦艳彬 《武当》2013,(5):26-29
中国武术几千年传承,拳种繁多,合而言之为万法归宗,分而言之为各有所长。八卦掌是集内外家之所长,又有别于各家的独特功夫。说它独特,主要在于它是在八卦图上变卦拧旋练功和变卦拧旋技击,特别是在先天八卦图上环而无端的拧旋走转,收于体内则为阴阳,发于四肢则为刚柔的高深功夫。拧旋走转是八卦掌神妙之功的必修课,不求劲而劲自生。又暗含防守与攻击之法,是八卦掌练功之大法,更是八卦掌神功之精髓。  相似文献   

3.
卢艳彬 《武当》2014,(3):24-26
“蹬劲”与“踩劲” 拙作《八卦掌脚下五劲》于2013年《武当》第七期和第八期连载发表后,陆续收到八卦掌同道的信息反馈。其信息反馈主要是对八卦掌脚下功夫的蹬、踢、摩、探、踩五劲的习练之法或掌握不足,或难以把握,或五劲作用不清等等,要求进一步提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郭振亚 《武当》2007,(6):27-28
八桩是刘派八卦掌之入门功法,主要培养人体外在的协调拧转之能,撑筋拔骨之功,内在的鼓荡圆滚之劲,周天横行之功。一、夹(夹马桩)  相似文献   

5.
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一样,皆属内家拳种。要求练者内外兼修,内练气血,外练筋骨皮形体。但形意拳同太极拳、八卦掌相比较,又突出刚力明劲,使初学者颇难掌握。 且此拳练时需刚柔相济,明劲浮而暗劲实。伤人于无形。因此,要求初练者须不疾不缓,不骄不躁,循序而渐进。遗憾的是,现代大多数练拳者只知练形,而不知练意,形似而神离,从而走上岐途、弯路。甚至刻意追求,最终会越拔越僵。以致全失内家拳之根本,而趋之于拳击、散打之风流矣。 大凡练内家拳者都认为:刚开始练时,应先练形而后生意,最后达到形神兼备、心神合一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拈花指,源于佛家“佛祖拈花.迦叶一笑”的典故.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拈花指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专练指头拈劲的一种功夫.功成之后,无论如何坚实之石,都能应指而碎.伤人于无形。  相似文献   

7.
杨天放 《武当》2013,(7):42-43
一、八卦掌技击分析(一)刚柔相济。八卦掌是刚柔相济的拳术。有歌诀曰:刚在先兮柔腰与手,我则吸腰步稳扬。用刚劲之先必须隐含柔劲,此谓"刚中寓柔";在用柔劲之前,必须以刚劲为后备,此谓"柔中寓刚"。攻与守都不能脱离这个原则。当对方用柔劲时,我则以刚劲对付;对方用刚劲时,我就用柔劲吸腰稳步而化之,进而击之。(二)整劲击人。八卦掌击人用的是整劲。这个整劲是从根节而出,根在脚,发于腿,主于腰,形于手  相似文献   

8.
卢艳彬 《精武》2006,(4):7-9
一个人不能练习推手,不能对搏和技击。但是,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却能一个人采用特殊运动形式,使自己始终处于实战对搏中。此功法是练八卦掌特有“活劲”的主要功法之一。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分定步与活步。此为定步推手对搏功法,是活步推手对搏功法的重要基础。定步非不动步,而是因势而动的幅度不大而已。练功要求:双掌始终粘在一起相互激烈搏击。防守和反击必须在身法、步法和精、气、神、意、劲的作用下进行。身如游龙,掌似闪电。动则虎啸龙吟,静则如山似岳。瞬间前步变后步,后步变前步。前手变后手, 后手变前手。行功中体会身体上下的矛盾劲、左右矛盾劲、前后矛盾劲。两掌劲力既对抗又含蓄。功法特点:体现了八卦掌走中打、打中走、走中防、防中打、打中变、变中化、化则变化莫测的技击特点。练功宗旨:水火相济,阴阳互易。练意练神练气不用力。行功中不可想象某式生某力,否则,就完全背离八卦掌秘传推手对搏功法的总体要求,要揣摩劲由法生,达到无形无象。练此功需劲力不断,意念不断,功防不断,动作不断。掌随身变,身随步翻,以气帅形。修习其他拳种之人学练此功也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卢艳彬 《武当》2022,(9):20-25
<正>八卦掌功夫素有身体八卦与四肢八卦之说。身体八卦属内,四肢八卦属外。内者先天,外者后天。按身体而言内有八卦,按四肢而言外有八卦。唯有参透先天、后天之内涵,方能走变卦,揽阴阳;夺造化,变刚柔;转乾坤,变拧旋;随气机,遍周身。以八卦之身习八卦之法,以八卦之数为八卦之身,以八卦之身练八卦之数,此为用后天有为之法练先天无为之功。  相似文献   

10.
杭东 《武当》2009,(12):6-7
武术来源于生活,并融合在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影视作品作为外来艺术形式,在中国也就是百余年历史。中国影视作品的发展史离不开中华武术的融入,武术的彰显和光大也得益于影视作品这一特定的艺术形式。可以说,中闰武术和中国影视作品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武当内功易筋经武当太乙门内功文化脉系溯源武当八卦太极枪之特点太极剑术功三乘(上)谁毁了我的太极拳(中)论"沾连随粘"与"松柔圆活"动而有韵静而有势--浅谈太极拳的走势与定式舍己从人是太极功夫的归究意拳摸劲训练形意五行拳绝学(歌诀)杨氏八卦掌练法与运用(二)张山与中国武术研究院合一通背拳家陈树祯先生印象  相似文献   

11.
孙燕玮  孙波 《健身科学》2012,(12):33-34
(接上期)混元内劲八卦掌下部,它以直趟单行为主要练法,共有五行,即龙形掌、云形掌、甩形掌、虎形掌、飞形掌。正所谓:学会龙虎甩云飞,身体鼓荡内劲随。五形暗合着五行生克理论,地有五行,金木水火土,人有内五行,心肝脾肺肾,外五行眼耳鼻舌口,内五行通外五行。金能生水、水能生木、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人的大拇指属火为心、食指属  相似文献   

12.
卢艳彬 《武当》2013,(10):31-32
(上接第5期)三、拧旋走转在运行中以阴阳为体,刚柔为用,是先后天八卦掌追求的目标。八卦掌拧旋走转的内功与道家内功为不二法门。道家“转天尊”之功,既练形又练体,既练外又练内。然八卦掌从高功夫着眼,从道家内功中加以提炼,集其精,求其速,取其与武术相匹配之功而练之。功久,可感悟到其奥妙所在,拧旋走转之功更具实效,练至极处,则身无虚肉,体轻神爽,此乃阴阳之功成就之。小腹乃下丹田之境界,丹田气足,小腹大而实。然下丹田者,乃人命之基,气之根,力之源,产丹之沃田。丹田之气充盈,必遍灌全身。练功中运化得当,必然炼得“真金”。可达至高境界。丹田之说,出自于道家。“丹”者,阴阳之合和,阴阳之精华,元气之结晶。从“丹”字结构来说,是日与月相叠,是阴阳重合之象;  相似文献   

13.
拈花指—少林七十二绝技之一。拈花指为软功外壮,属阴柔之劲,伤人于无形之中。此绝顶武功应用于乒乓球技术之中,更是刚柔并济,无坚不摧。  相似文献   

14.
根据以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为代表的各传统武术门派各自关于发劲的理论阐述,通过实验法以及多年演练这些传统武术的实践体会和对有关专家的访谈咨询,总结出传统武术发劲的共性规律:发劲要顺,气息配合,意念激发,完整合一,一触即发,螺旋滚钻。  相似文献   

15.
卢艳彬 《武当》2013,(8):30-32
二、蹬、踢、摩、探、踩五劲在先天八卦中获得,于拧旋走转中变化不已。八卦有先后天之分,八卦掌亦有先后天之别。先天八卦掌为拧旋走转,为根为本为体。后天八卦掌为64势法与384之手法,为用。以身体而言,有身体八卦,为先天八卦,"本"也;以四肢而言,有四肢八卦,为后天八卦,"用"也。天地生万物皆有本源,人体亦皆具先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相似文献   

16.
赵宝安 《精武》2011,(1):50-51
五行通背拳总操法有108种之多,打出"探肩送背、放长击远"、"贴衣发劲、击响见物"的皮鞭劲及大劈大盖的气势,是五行通背拳独特的风格特点,而皮鞭劲是五行通背总操法的整体劲力和能看到的表面(外)劲力,其练出内劲才是五行通背拳之精髓所在,同时也是检验、衡量五行通背拳功夫深浅的标志,能否更好地区分、练出皮鞭的“九柔一刚”——内劲与外劲及它的瞬间变化,  相似文献   

17.
心意拳是以意领气,气沉丹田,以气催劲,由内催外的内功拳。练精、蓄气、养神是宗旨,强内、壮外、达意是目的。可见劲为拳之魂。气为劲之源,气是血之帅,血是气之母。以气为本则可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如何调息运气? 光与气融 光与气融就是掌握练拳的宝贵时刻,把光气融入功法之中,从而增强内气强身健体。心意拳是内功拳,  相似文献   

18.
五形功具体包括了“混元内劲虎形桩”.“混元内劲太极桩”和强化内劲的五形功法。其以松静自然为法。以形取意,以意象形.形神兼备,以不求而至为功,在意不在力,久炼自生内劲。  相似文献   

19.
蛰龙 《武当》2009,(4):33-33
求取拳劲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无非三种类型,即静力型、动力型和动力静力结合型。比如泰拳、拳击属动力型,大成拳、丹劲道属静力型,太极拳、八卦掌属动静结合型。当然动与静都不是绝对的,只是在求取拳劲的方式上比较侧重于动或静的某一方而已,并由此形成鲜明的训练风格和技术特点。总体而言,动力型属外求法,静力型(含动力静力结合型)属内求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卢艳彬 《武当》2014,(5):28-30
“探劲”不仅是磨炼虚实之势、进步之能,还是调动周身整劲之功,激活丹田之气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