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西厢记》作为一本千古名剧,一直活跃在明清舞台上。在明中前期它主要以其本来的北杂剧面貌被搬演,最初是演出全本,到万历年间开始出现折予戏的演出。到了明中后期及清代,传奇勃兴,因“北曲不协南耳”,杂剧《西厢》不仅被改编为弋阳腔、昆山腔、徽州调、青阳腔、泉腔、四平腔等多种声腔演唱,而且其部分曲词和宾白也被进行了改编,《西厢记》北杂剧的面貌渐渐被其传奇的新面孔所代替。《西厢记》之所以在明代被重新发现,并在舞台上盛演,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的主题与明代风情剧所表达的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倡情”主题极为契合。  相似文献   

2.
明代一些文人在论及《西厢记》时常常把它称为南戏之祖、传奇之冠,《西厢记》明刊本也有不少在体例上被予以程度不同的传奇化改易,此外,杂剧选本不选《西厢记》,而另有许多戏文、传奇选本却都选了它。文章认为,由于《西厢记》在篇幅上较为接近戏文、传奇,加上明代的主导戏曲环境是以戏文、传奇演唱为主,因此明代人有意无意把它以南戏文对待,其实,《西厢记》明刊本的校刊者和选本的选校者多数都明了《西厢记》的北杂剧体性,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西厢记》误当成戏文。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代杰出的杂剧作品,明清戏曲小说受其影响者甚众。一些文人还将其改编成南曲《西厢记》。明代崔时佩、李景云的南曲《西厢记》就是较著名的一个本子。对于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论者多从曲调、文词上进行评说,且褒贬不一。本文试图从思想倾向、结构、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崔西厢》更多地流露出封建正统思想和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倾向,其思想性无法与《王西厢》同日而语,崔莺莺的形象失去了连贯性,亦缺乏光彩,但其戏剧结构无疑比《王西厢》更严谨,更富有逻辑性,更适合舞台演出。因而,将崔时佩、李景云的改编抬得很高或贬得很低都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4.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相似文献   

5.
正作者简介:王实甫,名德信,元代著名戏剧家。早年曾经为官,宦途坎坷。他常在演出杂剧及歌舞的游艺场所出入,是个不为封建礼法所拘、与倡优(当时的演员)有密切交往的文人。晚年弃官归隐,过着吟风弄月、纵情园林的生活。王实甫的杂剧有《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等,其中最著名的《西厢记》在元代和明代就为人推崇,被称为"杂剧之冠"。故事梗概:《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全剧共五本二十一折,主要故事情节是:书生张君瑞在普救寺里偶遇已故崔相国之女  相似文献   

6.
创作于元代的杂剧,在舞台上活跃了很长的时间,在进入明代之后,仍然是演出的主流。但是为了适应演出需要,艺人势必会对其做出种种的改变。关汉卿的《单刀会》杂剧主要有元刊本与明钞本两个不同版本,其中元刊本出自《元刊杂剧三十种》,明钞本出自《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明钞本与明钞本《单刀会》杂剧的异同,恰能向我们展现出明代杂剧演出对元代杂剧演出的传承与创新,以及随着时代的改变,杂剧演出形式的演进。  相似文献   

7.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王实甫的代表作,其中《长亭送别》一折已选入高中教材。《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五本二十一折,它是以爱情为题材的杂剧高峰之作,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星。明代贾仲明为王实甫写的吊词《凌波仙》中高度评价《西厢记》:“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其主要内容写相国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遇到书生张生,二人一见倾心,适遇叛将孙飞虎兵围普救寺,崔母声称能解兵困者即以莺莺许之,张生仗义相救,计退贼军。然后,崔母嫌张生出身寒苦,弃约赖婚,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二人私下结合。在既成…  相似文献   

8.
明代的元杂剧演出并没有因为传奇的兴盛而完全消亡.而是以各种不同的形态存在于明代的戏曲演出舞台上。本文通过对明代士夫厅堂、教坊勾栏和社戏庙会上的元杂剧演出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元杂剧在明代民间的演出舞台上.无论是腔调和文本都已发生很大变化。尤其是在社戏庙会的演出中,元杂剧被改编的痕迹尤为明显.且历史剧受到老百姓的青睐。  相似文献   

9.
众所周知,我国北杂剧艺术始于金代,盛于元代,衰于明代。长期以来,中外学者重在北杂剧作家与作品的研究,成绩显著,而对于北杂剧舞台演出,研究者极少。其实,“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笠翁曲话》)。因为,戏曲艺术必须通过场上搬演,让观众直接受到舞台艺术形象的感染,才能真正取得寓教于乐的社会作用。这正是戏曲艺术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据王季思主编的带中国十大古典悲喜剧集》,我国的十大古典悲剧影 元代关汉卿的杂剧孩娥蜘; 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恤宫秋沁 元代纪君样的杂剧‘赵氏孤儿》; 元代高明的南戏一《琵琶记从明代冯梦龙的南戏《精忠旗》;明代孟称舜的传制娇红记朴清代李玉的传奇《清忠谱补_清代洪具的传奇《长一生殿》;清代孔尚任的传奇《桃花扇从清代方培成的传奇炙雷峰塔》。我国的十大古典喜剧是: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救风尘卜元代白朴的杂剧心墙头马上》; -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元代康进之的杂剧(李边负荆);元代郑廷玉的杂剧《看毛毋奴》;元代施惠的南戏《幽…  相似文献   

11.
南京图书馆典藏《玉梅香》传奇残本,为孤本戏曲。作者凤凰山民为清乾隆末年之后的作家。该剧创作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之后,受到《西厢记》、《红楼梦》等传统戏剧、小说的影响,尤其以《红楼梦》为最。该剧继承了文人剧作家文词化的创作倾向以及浓郁的抒情特征等传统,突破了文人传奇剧一生二旦的结构模式,在戏曲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明代戏曲家诸葛味水的生平、字号、里居目前各种著录、工具书均云不详,据《两朝平攘录》、《滇史》等书序跋可考知其人名诸葛元声,号味水外史等,为浙江会稽人,生活于嘉靖、隆庆、万历时期,参考地方志可考知其生平大略。他不仅有戏曲创作,而且有重要的戏曲理论文章《西厢记序》传世。  相似文献   

13.
著名元代杂剧作家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为我们构建了一座迷人的语言艺术殿堂。而享誉中外的翻译家许渊冲则以其精湛的翻译技艺和对源语及译语的参透把西方读者引进了这座瑰丽的语言艺术殿堂,成就了现代西方人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对话和情感交流。  相似文献   

14.
《西厢记》、《玉娇梨》是我国著名的两部写才子佳人的著作.一部是戏剧,一部是小说,体裁不同,二者所叙述的故事和描写的人物在某些方面既有相似性又有不同点.从故事结构、人物设置、对爱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这两部作品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西厢记》是元杂剧的一颗明珠,也是我国古代戏剧文学奇葩。其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碗,深得骚人之趣。最脍炙人口的一折《长亭送别》,景物、人物情态、人物语言描写精彩纷呈,修辞技巧丰富多彩,值得人们细细品味。  相似文献   

16.
析《西厢记》中红娘的存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红娘在《西厢记》中的作用不仅仅是个丫环,她的作用更表现在她是剧中剧外的联络人,既是剧中人物,同时又超出了剧情范围。红娘的积极意义在于她极其符合台内、台外以及作者的各方面要求,但由于红娘的媒介作用,她不断地消解了矛盾冲突,致使戏剧矛盾无法达到真正的高潮,从而造成《西厢记》的价值弱化。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媒介消费,实际上推动着抗战电视剧的改编实践,新世纪抗战改编剧的传奇英雄叙事的消费倾向越来越明显。满足大众的消费"欲望"与追求利润的目的是转型的原因,集中表现在抗战传奇英雄人物形象塑造对感性审美主义的青睐和抗战传奇英雄故事情节设置对偶然性的重视。市场经济与产业化的背景下,抗战传奇英雄叙事正经历第三次转型——消费转型,但是抗战传奇英雄叙事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以剧作《西厢记》成就了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但在从明代以来形成的“元曲四大家”的称谓中,却没有王的位置。这主要是《西厢记》的剧作的形式、其故事情节来源、历史上对《西厢记》作者的争议、明人对王实甫贬语等原因造成的。而“元曲六大家”似乎更能给古人一个交待。  相似文献   

19.
清代《西厢记》人物批评,是中国古典戏曲学从曲学体系向叙事学和剧学体系转向之后的产物,反映了戏曲文学人物中心观念与人物批评意识的自觉。在批评过程中呈现以"神韵"写意、以"情理"写照和关注人物形象体系中不同性格互动关系等诸种批评标准多元并存的态势,充分反映了清代戏曲人物论的审美追求和所达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