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李渔同时人方中通《续陪》卷四《与张维四》那封信全是驳斥李渔的,虽然没有提名道姓;有一节引了“红杏  相似文献   

2.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其《窥词管见》中说:“若红杏之在枝头,忽然加一闹字,此语殊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予实未之见也。”李渔是在批评宋祁《玉楼春》词中的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不合自然现象。很显然,李渔对诗歌语言的这种超常性用法不理解,所以,他的评论显得拘泥而迂腐。殊不知,桃李争春是诗人习用语,而“闹春”才是宋祁自出机杼,出奇制胜,富有创意。人所熟知的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也是语言的超常使用。这种超常用法中国古代诗人称之为锤炼“诗眼”,它变正为奇,变软为硬,化熟为生,以文入诗,以俗语入诗,以赋为诗,甚至改变语言正常的语法结构,鬼斧神工,出人意料。难怪王国维在《人间词语》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3.
“红杏枝头春意闹”这是人们极为欣赏的诗句。王国维曾十分赞叹地说:“着一‘闹’字,境界全出。”确实给人以清新悦目、传神入化、妙笔生华之感。也有人会以为“不通”,李渔就曾嘲笑说:“此语实难著解。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见之也。”李渔的说法有些片面。其实,该句采用的是通感手段,即各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渗透。它是文艺家感受现实生活的法  相似文献   

4.
诗有“诗眼”,正如王国维所说,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极为平凡的“横”字,在诗歌中使用得当,也能创造出非凡的意境和盎然的情趣。以“横”字写景,则景物更自然逼真。如赵嘏《长安晚秋》:“残星  相似文献   

5.
我认为古诗鉴赏的关键就是要学会体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体悟语言古典诗歌的语言注重凝炼、含蓄。古人做诗特别讲究“炼字”“炼意”。佳句、警句如石中之玉、水中之珠,自有其特殊的作用。学生平时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翻译古代汉语的字词之上,或仅仅死记硬背下来,不能真正体会字词句的意蕴。“‘红杏枝头春意闹’,一著‘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王国维)可见人们对诗歌中“字”的品味、感悟十分重要。体悟语言应分两步:首先初步体味,认识作品描绘的形象。“晴空一鹤排云上”(刘禹锡《秋词…  相似文献   

6.
宋诗名句多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出自宋代宋祁的《玉楼春》。这两句词描写春天的绚丽景色,绿杨笼烟,晓寒微侵,红杏竞开,春意盎然。“闹”字用得尤其活脱,巧用通感,描绘出红杏枝头百花竞放,争奇斗妍,蜂蝶争飞的蓬勃春光,使人好像听到春的呼喊,春的歌唱,视觉感受沟通了听觉感受,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境界,把美好的春光写活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宋祁因这一名句而获“红杏尚书”之美誉。“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出自张先《天仙子·送春》。这两句写春天的夜景,夜色降临,池上的水鸟成双成对地…  相似文献   

7.
1.意境、直抒胸臆、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诗中有画、色调、情调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什么样的诗词才算有意境?王国维《人间词话》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可见,所谓有意境关键是要写出作者自己的独特感受,以上名句,一个“闹”字写出了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一个“弄”字写出了诗人  相似文献   

8.
木兰花     
东城渐觉风光好 ,彀① 皱波纹迎客棹② 。绿杨烟外晓寒轻 ,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 ,肯爱千金轻一笑③ 。为君持酒劝斜阳 ,且向花间留晚照。[注 ]:①彀 ,音“g惏u” ,一种绉纱。②棹 ,音“zh劋o” ,船桨。客棹指客船。③爱 :吝惜 ,吝啬。【新读】正如张先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尚书”之美称 ,宋祁被誉为“‘红杏枝头春音闹’尚书” ,也有称“红杏尚书”。然而《木兰花》一词字字珠玑 ,又岂止一句独领风骚 ?细细咂摸之余 ,可谓满口余香。词的上阕写东城之景。“渐”字用得极是传神 ,它是一种期待 ,在时间的推移中写出了一种期…  相似文献   

9.
在诗歌的鉴赏中,我们只要把握住意象的审美特质,就能探骊得珠,获取诗美意蕴,受到情的激励和美的熏陶。下面仅就鉴赏方法略举几例加以说明。一、模糊体验诗歌是美的艺术,诗人们常常在自己多层面的审美观照中创构出一个让人陶醉的美的世界,使意象漫透情感的浓汁而现出多层次和多向度的审美效应;运化出象外之象,流转出味外之旨,让诗美境层臻于极致。王国维感赞“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认为“著一‘闹’字,则境界全出”。为什么?原因就在于,“闹”字一经同“红杏枝头”组合,就取消了人们清晰的逻辑分类,而代之  相似文献   

10.
一字生辉     
诗歌用最凝练的文字诠释着最绚丽的情感,用最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最深刻的内涵。古人作诗是非常讲究炼字的,字炼得好,能够准确地表现事物的特征,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言已尽而意无穷,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并体会其弦外之音。王国维《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就是古人炼字炼出来的。诗歌的炼字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读者如何鉴赏诗歌中炼出的如此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字呢?在教学实践中,我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语言中生辉一字的韵味和魅力…  相似文献   

11.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2.
同学们在阅读唐弢同志的文章《作家要铸炼语言》的时候,拿古今传颂的一些名篇佳作作参照,深深叹服前辈在文学语言的“刻苦追求和严格选择”上所下的功夫。但在玩赏吟味之余,虽然觉得香韵满口、精妙无比,若是追问何以如此,便难以说出个所以然。比如文章所举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里的“闹”字吧,“一闹字卓绝千古”。但何以着一“闹”字,便“境界全出”呢?  相似文献   

13.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指古诗中最为准确、生动、传神的字、词、句。诗眼最能体现古人炼字的功夫。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说的就是炼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这“闹”和“弄”字即是诗句中生动传神之字,即为诗眼。(一)找准诗眼如何准确找出古诗中的诗眼?一般古诗的诗眼常常表现为两类。第一类,表现在写景状物诗中传神动词的运用上。写景状物诗中最生动传神之处通常表现在动词上。例如:春兴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  相似文献   

14.
诗是最精炼的语言艺术。而在诗歌语言中,每一个词都有它特定的涵义;任何一个词,都不是另外的词完全可以代替的。相近或相似的词中,有的词外延大一些,有的则小一些;有的词感情色彩重一些;有的词甚至在色彩、音韵、声律等方面,都有一些哪怕是很细微的差别。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近体诗,每句每篇的字数都有规定,本来只有寥寥几十个字的作品,使用某一个字而不用另外的字,效果自然就会不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就是指出在诗词中,往往由于  相似文献   

15.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宇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宇,而境界全出矣。——王国维·《人间词话》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这段评论说明新颖独特的字眼能够创造出鲜明生动韵味悠长的境界。所举两例句分别出自宋代词人宋祁和张先的词,是两位词人的得意之作,神来之笔。当时,甚至以“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和“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作为他们的雅号。这两首词的全文是:  相似文献   

16.
宋祁《玉楼春》中的“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广为传诵的名句,特别是其中“闹”字的运用,使他“因一字之奇名噪千古”。“闹”字的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誉。如清人刘公  相似文献   

17.
在一个句子中,能使全句皆奇的画龙点睛的字就是句眼。例如宋祁的《玉楼春》写春景:“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一“闹”字写出了春意盎然的景象,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不仅使读者获得视觉的感受,而且还使读者得听觉的感受,“闹”字便是这句的句眼。又如宋朝王安石的一句名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绿”字,不仅写出了春风的行踪,而且还写出了江南的神韵,“绿”字便是  相似文献   

18.
吴芳 《语文天地》2012,(16):33-34
诗眼是诗歌中精炼而传神的词语以及关键性的句子。从用词上看,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在特殊情况下,名词、副词、数量词及语气词也可以是诗眼。在教学中抓住诗眼,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一、抓住诗眼有助于分析诗歌意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人间词话》)王先生这里所说的"境界"就是意境。所谓意境,即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抓住诗  相似文献   

19.
何效明 《学语文》2003,(6):23-24
文有文眼 ,诗有诗眼。“诗眼的所在 ,即在诗句中以一字为工巧的 ,如‘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中的‘垂’和‘涌’字 ,便是诗眼。”(《中国文学史初稿》)我国的古典诗词大多受字数、句数等诸多方面的限制 ,因此古人写诗填词特别讲究遣词造句 ,力求达到一定传神的效果。凡在节骨眼处皆炼得好字 ,画龙点睛 ,使全句游龙飞动、令人刮目相看的 ,便是所谓“诗眼”。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和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 ,是人们熟知的两句话 ,所写景色原本平淡无奇 ,而着一“闹”字、“弄”字 ,就使全诗情趣盎然 ,境界全出。…  相似文献   

20.
高考作文,考生写人写事的能力比较强,写景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用写自然景物来刻画人物、传情达意,以至揭示主旨、深化主题的能力较差。如何提高这种能力,我们不妨向古代作家们学习、借鉴。一、色彩之美宋祁的《木兰花》“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被人津津乐道的是“闹”字妙用,却忽视了绿杨与红杏所熔铸的色彩之美。试想,离开了绿杨与红杏所构成的鲜明画面,恐怕无论如何“闹”,也“闹”不出满园春色来。大千世界,五彩缤纷,七色斑斓。写景艺术要能使画面引人注目,必须以多彩之笔绘出特定景物的色彩之美。人们通常把“感情”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