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医西传”的时代要求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中医典籍的译介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话语体系有着较为突出的战略意义。通过梳理中医典籍译介传播史可以发现,中医典籍译介历史悠久,但是译介篇目较为局限;中医典籍翻译研究视角较为丰富,但是研究内容需要进一步体现跨学科属性;中医典籍翻译虽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但是相关语料库建设和人才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基于翻译地理学的相关研究视角,特别是宏观的翻译方法指导层面,中医典籍翻译可以进一步在翻译过程的“名”中体现中医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实”。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中华文化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大中华文库》作为实施"中国文化外译"国家宏观文化战略的重大译介工程,受到译学界的高度关注。论文针对译学界对该工程的某些质疑,就《大中华文库》对外译介工程的重要意义与多重价值进行了探讨,进而结合《大中华文库》的译介与推广,就中华典籍的对外译介与传播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医典籍凝聚着中医药文化的精髓,对其进行译介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过往研究对中医典籍译介的分析大多是从译介的主体、内容、途径、受众、效果5个方面展开。本研究一方面对中医典籍译介要素进行了补充,并尝试构建新的译介模式,另一方面对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本元与路径进行了探讨,旨在促进中医药文化助推构建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文学典籍的译介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和国际话语影响力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对《儒林外史》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王际真译本译介过程中的“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译介效果”进行分析,总结两译本的成功译介经验,进而探究其对中国文学典籍“走出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上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自 17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典籍和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 ,论述了中国文化三百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晶晶 《英语广场》2024,(11):108-112
目前,翻译课程在我国英语专业本科阶段教学中的地位正稳步提高,且有从高年级课程延伸至全域教学的趋势。然而,英语专业本科阶段的典籍英译教学仍处于起步阶段,诸多方面亟待完善。本文综合考虑典籍的知名度、翻译难度以及已有知名作家翻译的典籍作品的“参考答案”价值等因素,提出了典籍英译最优译介内容选择的原则、要求和目标,进而得出典籍英译教学的最优译介内容应以《水浒传》等市井、讲史类章回体小说为主体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丛报》是十九世纪由美国人裨治文在中国创办的一份很有影响力的英文期刊,这份刊物陆续译介了一批中国历史人物,包括政治人物、儒学名家和历史学家。译者采取介绍和评论相结合的方式,兼及译介中国文化典籍。这些译介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途径,体现了译介者的西方视角和宗教动机,同时也存有一些错误。  相似文献   

8.
《千字文》是我国重要的蒙学典籍,翻译则是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之一。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从宏观和微观梳理《千字文》的德语译介传播,分析译本特点,并从译介模式的视角出发,探索中国典籍走出去的影响效果,为中国蒙学典籍外译提供启示,以期更多的国学典籍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9.
史艳华 《考试周刊》2013,(88):26-27
汉语古典籍的英译目前已成为较热门的学科,本文意在对古典籍诗歌的英译情况进行简要概述,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如《诗经》等的翻译简史及其在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的译介出版情况.  相似文献   

10.
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世界各国自17世纪以来对中国文化典籍和历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论述了中国文化三百年来对世界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期以来,欧洲文明面临危机。在德意志帝国晚期和魏玛共和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文化热: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大量被译介;中国文化成为德国文学家的创作源泉;老庄学说风行一时;宣传东亚和中国文化的刊物和组织纷纷涌现,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的研究中国文化的汉学著作。"借东方之智慧,释西方之焦虑",这一时期的中国文化热具有浓厚的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理雅各《中国经典》英译系列不断再版,原版译介副文本组成有所调变。1960港大版与2011华师大版中出现了"他序",体现的是译介领域专业读者的接受实况,新增译介副文本与原版译者"自序"形成主客观连续统一体关系,彰显并推动着理雅各中国典籍英译系列经典的跨时空接受与传播。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如何藉由翻译西传是学界鲜有问津的问题。本文从中国音乐典籍、儒经乐论的西传、音乐民族志以及中国音乐学术论文的国际交流中追寻翻译的踪迹,并由此梳理国乐对外译介史,指出译者的认知水平、身份与动机、所处的社会背景对中国传统音乐译介的影响,并从中得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中国音乐文化对外传播应依靠"以史为鉴,主动译介"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1.学科的价值、意义与推动社会进步的贡献中国古典文献学是一门以中国古代典籍与传统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基础学科,它将中国古代典籍作为一个整体,以目录、版本、校勘、辑佚、校注、考证等传统的文献学方法进行研究。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尊重学术传统,崇尚实证研究,注重夯实基础,积累深厚功力,同时,由于其方法具有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性质,因此在人文学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文字媒介的非自足性,提倡在民族典籍的对外译介中发挥图像的传播优势,对于图像介入民族典籍的对外译介进行了相关的翻译阐释,指出应用图像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文字与图像的关系处理、图像应用的程式化和类型化、文字译者和图像译者的异质和一致等。  相似文献   

16.
马礼逊是第一位新教来华传教士,他在华24年,编纂《华英字典》和中文文法书《通用汉言之法》,首次把《圣经》全文译介到中国,同时又把中国典籍译介到西方,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摆渡者"。马礼逊在华期间,费尽心血收藏近万册中文古籍,并冲破重重阻碍运回英国,希望能有更多人来关注和研究中国文化,其中就包括大量珍贵的中国古典小说。马礼逊藏书有力地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传播了中国文化,并保存许多珍贵的中国典籍,同时也突出反映了马礼逊在中西文化交流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以及他内心和灵魂深处的奉献精神。  相似文献   

17.
辛克莱刘易斯是美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作品传入中国已有九十余载。通过对刘氏译介作品的收集分析,梳理其在中国的译介历程,运用操纵理论探讨意识形态、诗学、赞助人与译介历程的相互关系及其作品译介的特点与价值。研究表明其作品的译介受我国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的影响,其作品的译介呈再版多、重译多及单一性的特点。对刘氏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研究不仅为后续研究提供更为完整开阔的景象还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汉语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在当前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对汉语典籍进行英译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难题。胡庚申提出的生态翻译学为汉语典籍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文以不同的汉语典籍翻译译文为分析文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探讨了汉语典籍英译的策略,以期能为汉语典籍译介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借鉴,从而减少文化沟通方面的失误和文化负迁移,实现不同文化之间信息的传递,使汉语参与世界性话语建构。  相似文献   

19.
陆羽所撰的《茶经》作为中国茶文化核心典籍,其英译对中国茶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具有极大的价值。本文从信息论视角,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译者的《茶经》英译本中信息过载现象,从拓宽信道容量和信息删除这两个方面考察两位译者对信息过载处理方法的差异,进而对两个译本的翻译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为茶典籍翻译实践提供借鉴,以促进中国茶文化的有效译介和传播。  相似文献   

20.
系统梳理了以中国法律典籍翻译为研究主题的文献和书籍,发现译者、翻译策略与技巧、译介与传播、翻译对比与批评是当前研究的焦点。虽然法律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不断增加、视角逐渐多元、内容不断深入,但依旧存在发文总量较少、研究人数不多、对象域待拓展、理论待深挖等问题。基于当前研究现状,应科学规划以提升研究前瞻性、开展合作以扩展研究深广度、精研理论以指导研究实践性、培养人才以保证研究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