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汉语语法和词典研究中,概括词的兼类问题最为棘手,其中具有自指用法的概括词兼类问题尤甚。主流观点坚持兼类要尽可能少的“简约原则”,把分析语普遍存在的概括词语法多功能现象视为汉语特有的词类多功能现象,从而造成汉语词类“类无定职”的困境。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分析,发现上述观点已对现代汉语词典的词类标注和现代汉语语料库的词性标注产生消极影响:现代汉语词典中兼类词条的数量被人为减少,造成现代汉语兼类现象远远少于现代英语的假象;对于规约化自指用法的表征,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同一部词典中的词类标注自相矛盾、在不同词典之间相互矛盾的现象突出。因此,取消自指词项兼类禁令是解决汉语词类问题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2.
作为印欧语系中形态发达的斯拉夫语,现代俄语常被认为缺乏兼类词,但前人主要从转类构词角度对语法多功能现象进行思辨研究,缺乏大数据的实证调查。本文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自建“《俄语详解词典》(第四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对现代俄语概括词的兼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发现:(1)现代俄语中兼类词的数量很少,共311个,占0.49%;(2)兼类词的类型较多,共43种,其中33种为首次发现;(3)概括词最大兼类数达到五类;(4)作为词类叠加的兼类现象是人类语言的共性,但在现代俄语中名形兼类词最为凸显。本文一方面证实或证伪了前人相关假设,另一方面也深化并细化了语言类型学视野的词类研究。  相似文献   

3.
现代英语等分析语在社群语言层面词库中的概括词因转类而衍生的语法多功能现象(兼类现象)自20世纪以来一直饱受争议,并成为各个理论阵营争论的焦点,其中动名兼类尤甚。然而,绝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形态学或句法学角度出发,对于兼类这种跨越形态学、句法学和词汇学(词典学)的课题难以获得全面的认识,对于现代英语社群语言层面词库(即语文词典)中的动名兼类现状更是缺乏系统的实证研究。以自建的"《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词类标注数据库"为基础,研究词典中动名兼类词条的表征策略。结果显示,动名兼类现象在现代英语中较为普遍,动名兼类词条占整部词典所收词条的5.8%,接近动词词条的比例;OALD-8所收录的2670个动名兼类词条中,严格意义上的兼类词为2285个,其余385个为同形词;在严格意义上的动名兼类词中,52.12%的词条设置了自指义项,其自指义项的表征呈现多样化特征,有助于满足学习者用户的编码需求。  相似文献   

4.
名动词在汉语语法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词类。《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名动兼类词的调查表明:所谓的名动词这一概念是既不具科学性也不具实践性,甚至还容易导致词类系统的混乱。在使用大型语料库对所谓的名动词进行了专项研究后,发现大多数所谓的名动词实际上是一种语法隐喻,是词类的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应将其标注为名动兼类词。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中词类划分标准到底是语法还是语义或者二者并存,尚存争议,这使得兼类问题的讨论更为激烈。兼类问题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词典编撰的准确率,误导学习者。基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以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为研究工具,以"选择"作为个案研究的检索关键词,探讨了该词在语言和言语两个层面的词类归属,认为该词具有动名兼类现象,建议在词典和语料库中增添其为名词的词类或词性标注。  相似文献   

6.
词类标注在汉英词典编纂中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其中兼类处理尤甚。《新世纪汉英大词典》被誉为第四代汉英词典的开山之作,但至今缺乏对其词类标注进行系统研究。从双层词类范畴化理论视角,基于自建的"《新世纪》(第二版)词类标注数据库"和语料库使用模式调查,对其兼类词表征策略进行系统研究。研究发现,该词典在词类标注方面成绩与问题并存:总体而言,兼类词数量显著增加,微观结构更趋合理,但仍未能全面反映现代汉语中概括词的兼类现状;具有对称语义关系的词条在词类标注中尚存一定问题。《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二版)在词类标注上的困惑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现代汉语等分析语词类研究困境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本文列举了兼类词、词类活用的常用种类,并通过对兼类词与词类活用的比较分析来阐明兼类词属于词的跨类,词类活用不属于词的跨类这一观点,同时还指出了几种词类现象也不属于词的跨类。  相似文献   

8.
现代汉语中,兼类词和词类活用现象的关系同语言和言语的关系相似.兼类词是一种"语言规则",是语言层面上对词类的归纳和认可,是汉语词义系统性和词汇规则性的体现.而词类活用是一种"语言习惯",体现出汉语词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独立"一词进行词典查阅和语料库检索,发现各大词典和国家语委语料库对该词的词类标注处理不一致。以双层词类范畴为理论依据,以词的表述功能为词类判断标准,结合大量的语料证据,得出该词的词类标注应被确立为动形兼类这一结论,并对词典编撰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词类活用"是指某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原本的语法功能,临时充当其他词语及功能的现象。"词类活用"作为一种重要语法在文言文中应用比较常见,有名词动用和形容词动用几种用法,然在现代汉语中,名词则不能作状语。因此要想灵活辨别词类活用现象,就要辨清"词类活用"与"词的兼类"二者的区别,本文首先区分了词类活用及词的兼类,然后通过对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的词类活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更好地判断词类活用的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一、引言1.1 现代维语词类体系中存在许多种类型在复杂结构体内同时呈现出双重词类属性的词,我们把这些词统称为“两性词”。1.2 “两性词”和以往语法学中所说的“兼类词”都指具有双重词类属性的词,但这二者是有区别的。所谓“兼类词”是指具有两种词类属性,但在每一具体使用的场合只体现出一种词类属性的词。例如,[快来]中的是副词,(手脚麻利的人)  相似文献   

12.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形名兼类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了两典形名兼类词标注分歧类型,并进而探讨标注分歧缘由,认为词类标注完全可以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义项排列应在坚持历史顺序的同时结合频率顺序、义项分合要保持义项内部语法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2版)形名兼类词进行了对比研究,归纳了两典形名兼类词标注分歧类型,并进而探讨标注分歧缘由,认为词类标注完全可以分层次分类别进行、义项排列应在坚持历史顺序的同时结合频率顺序、义项分合要保持义项内部语法功能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学生常常混淆汉英词汇在词类上的用法区别。从汉英在划分词类的标准、汉英词类的特点和汉英兼类词现象等三方面进行对比。汉语在词类划分方面同时注重词的功能和意义 ,而英语则主要根据词的功能来划分词类 ;汉语和英语词类虽然具有许多类似之处 ,却在词类的组成及用法上有许多的不同 ;汉语和英语在词的兼类现象上也有语音、语义和词形等不同之处。最后提出英语词汇教学应采用的方法 ,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琦 《现代语文》2010,(1):34-35
本文试就汉语词类划分中的词的“兼类问题”进行探讨,追溯汉语兼类词产生的原因,并对汉语兼类词辨析中存在的争议提出异议。  相似文献   

16.
兼类词的基本条件是:语音相同,词义相关。兼类词的特征是:至少具有两套对立的功能系统。兼类词的主要类型有:实词与实词的兼类,虚词与虚词的兼类,实词与虚词的兼类。兼类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词义派生,词类活用,模仿欧化语法。吸收方言用法。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副词是一个封闭的词类,单音节副词相对更少,但兼类却达到40%左右。逐个考察这些单音节副词,就会发现它们绝大多数是副词形容词兼类和副词动词兼类,而且共同的语义特征是表示相对模糊的主观程度。如果把词类和句子成分对应看成是一种标记模式,那么单音节副词的兼类现象恰恰处于一种有标记和无标记的中间状态。  相似文献   

18.
给语文词典标注词性应根据词典的规模、义项归并的粗细确立相应的词类系统,标准要具体简单具有操作性,词性与释义、配例尽量协调一致,妥善处理兼类词及照顾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9.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不同于词的兼类;词类活用的范围需限定;在实际应用中,词类活用不能以今律古,要从语义、句法、语用几方面综合考察。  相似文献   

20.
2部汉语词典和5部汉英词典对"倾斜"一词的词类标注不一致,从基于使用的语言学理论(Usage-Based Theory)出发,采用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对"倾斜"一词的使用模式和搭配词语进行调查。通过相关数据的分析,将"倾斜"判定为动形名兼类词,并发现"倾斜"比喻义的使用多于其本义,最后得出在处理兼类词与多义词关系时应该从用户视角出发考虑"词类先行"还是"词义先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