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 毫秒
1.
常国富 《科教文汇》2013,(14):F0002-F0002
我们知道,幼儿天生活泼、好动。因此,小学美术课堂就应遵循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收获。但是,现在有些美术课堂特别是公开课过分花哨、热闹,学生在一片哄闹中美术素养似乎无明显提高。针对这一现象,笔者从静以修身的角度,以不同的教学环节为例,阐述了静气对小学生美术素养提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衢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了高职学生的整体道德现状,挖掘其背后的原因,认为文明修身教育有利于高职学生自觉提高道德修养,推进高职院校贯彻以人为本素质教育理念,最终形成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最后,探索了高职学生文明修身教育的引导策略,即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员德育"精神;加强网络空间里的文明修身教育;并经常性地开展文明修身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女学教育是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而产生、发展的,它萌芽于清末,发展于民初。广州的女学教育肇端于西方传教士开办的教会女学,并随着广州社会的发展而产生了国人自办的女学,形成了教会、官方、民间共同办学的局面。本文综合考察了清末民初时期广州女学的特点及其影响,表明清末民初广州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是艰难的、有局限性的,但却为以后广州女子学校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而其历史过渡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之一,也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源所在.本文以开展的"知蒙明耻尚德修身塑造健康人格"系列活动为主线,从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路、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与形式入手,着力探讨构建富有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历史,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相互借用,互相渗透。清末民初大量的日语借词进入汉语,增加了汉语词汇的数量,丰富了汉语词汇的表现力,对汉语词义和语法都产生了影响。对这些来自日语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一直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本文把清末民初大量传入汉语中的日源词汇分成六种类型,分别探讨不同类型的词汇在汉语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6.
丁晓 《中国科技纵横》2010,(22):238-238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里的“八条目”,同时也是儒家提倡的修身之道。本文通过“八条目”联系曾国藩这位历史名臣,阐释做人的方式、准则,供现代人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美国退还部分庚子赔款用于中国的留学教育,从而掀起了清末民初的留美高潮,它是中国近代留学史上较有影响的留学运动。本文主要从留美运动的历史影响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8.
孔明 《科技风》2014,(7):211-211
清末民初时期是建水紫陶工艺形成和发展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时期。本文以建水紫陶在该时期生产的以花鸟画为装饰主题的"陶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个案分析,来解读陶斗装饰艺术的文化特征和工艺价值,以期为建水紫陶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崔鹏 《知识窗》2001,(10):32
清末民初,梨园有“三怪“.   跛子孟鸿寿,自幼患了软骨病,身长腿短,头特大,脚小而纤弱,行走极是不便.他暗下决心,苦学三年,扬长避短,终成为独树一帜的名丑,戏园争相邀请.   ……  相似文献   

10.
我们谈伦理规范与人的自身成长,主要还是道德修养的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到人的成长过程中以形成高尚理想的人格和道德品质。中国古代哲学家,自孔子、老子以来,都十分重视道德修养,提出了比较丰富的关于修养方法与修养境界的理论。“修”指修身,“养”指养性或养心。修养即提高觉悟,培养高尚的品德。一、修身、养性。儒家“修身”、“养性(心)”之说,认为人必须提高道德的自觉性,这是保持“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体现人的价值的自觉活动。“性善论”者以为人们具有先验的善性而此善性必须加以发展;“性恶论”者则不承认先验的善性,而认为是后天习得,肯定人有总结经验的  相似文献   

11.
庞雯予 《科教文汇》2014,(27):17-18
自古以来,道德教育都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古人云:“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司马光《资治通鉴》)今天我们仍然强调“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可见,任何时候,道德教育都对人才的培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基础课”道德教育存在许多问题,尽快改变其现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相互促进,是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防灾科技学院思政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设计形成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3+2"多维度、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并推广实施,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对此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内容、实施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以期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3.
王静 《科教文汇》2013,(21):18-19
"体验式"教学是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新型教学方式。小学品德与生活课不同于其他类型的文化课,需要小学生通过真正的参与和体验来完成知识、情感以及价值观的架构。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通过有效教学策略实施"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于"体验"中不断获得提升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生彪 《科教文汇》2020,(7):161-162
从学生时代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日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进行思想品德教学的首要目标就是对学生的思想品质、言行举止进行规范,由此可见,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养成教育,会取得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主要对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实施养成教育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雷娟 《科教文汇》2012,(9):66-66
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中职德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中职生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本文分析了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开展活动课的必要性,并探索了如何有效开展活动课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王汉宗 《科教文汇》2012,(18):23-24
道德教育,是对学生道德品德的培养与塑造。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其核心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十分重视德育教育。他围绕着"仁"与"礼"的政治目标,向学生全面实施了包括人性、人伦在内的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教育,使"政治理想"与"道德行为"两大板块的教育达到了和谐统一。本文从"孝悌"、"财富观"、"诚信"、"知行"、"自省"等方面论述了孔子德育思想对中学道德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余国英 《科教文汇》2012,(19):15-16
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已结丰硕成果,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根据思想道德修养知行统一特点,引领大学生在校园、校外及家庭等全方位践行科学的道德观,成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远瑛 《科教文汇》2014,(10):20-21
人类社会是多层次的有机的集合体,个人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分子,每一个人的行为选择都会对社会和谐与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个人道德修养水平越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越高。当代青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担负着实现我国伟大复兴的重大责任,他们更应该提高综合素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修养。个人修养中包括礼仪、道德、思想、文化等内容,本文将侧重从提升青年的自我思想品德方面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9.
郑蕾 《科教文汇》2013,(18):154-154,159
21世纪是一个发展极为迅速的数字化信息时代。计算机教育所涉及的范围逐渐低龄化,如今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在这一层面上,本文将对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的培养方式,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以及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张静 《科教文汇》2013,(3):16-17
实习实训是高职院校有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形式,也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实习实训期间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着重视不够、教育内容缺乏、手段单一、缺少有效机制保证等问题。本文将依据目前现状和问题,提出实习实训期间思政教育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