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文章对社群经济环境下,传统出版机构的商业模式重构进行研究.移动互联技术推动社群经济的形成;传统出版机构社群由“连接+内容+协同活动”构成;社群经济重构了出版企业生存的商业逻辑,并对出版企业的营销模式、盈利模式、竞争模式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国威  杨玲 《出版广角》2015,(17):136-137
本文就社群经济环境下出版产业的实践进行了分析,指出目前出版企业基于社群经济主要有三种营销模式:第三方垂直经营的自媒体社群营销模式、出版企业自建的社群营销模式以及以经营、获利为目的的大V社群营销模式,并提出出版企业基于社群经济运营的对策,希冀对我国出版产业在社群经济环境下的经营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3.
出版众筹平台的全版权运营战略主要包括版权生产、社群经济和“生态圈”构建.版权生产主要可以通过整合上游传统出版企业、整合数字出版企业以及平台自出版的方式来实现.社群经济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模式,构建社群不仅可以激发平台的双边用户对出版众筹项目的参与感,同时也能激发社群用户自组织参与版权生产.“生态圈”构建是以版权生产为源头,不断延伸整个出版众筹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发挥版权在影视、网游、动漫、周边衍生产品等各个子系统中的价值增值,从而实现出版众筹平台全版权运营的战略.  相似文献   

4.
大数据给企业传统的商业运营模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必须将大数据与企业的运营管理结合起来,深度挖掘大数据信息的商业价值,转变商业运营模式,才能够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本文中首先概述了大数据及大数据时代的内容,然后重点对大数据时代商业模式转型与创新的目标、架构以及具体的应用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期对促进企业商业模式转型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京东自出版业务实现了“互联网+大数据+传统出版模式”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可借鉴京东模式的成功经验,在保持原有“内容”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寻求与平台企业的合作,学习占有与使用大数据资源,弥补互联网运营经验的不足,开展跨界合作,创新销售渠道,培育粉丝社群,塑造出版品牌.  相似文献   

6.
王莹 《编辑之友》2021,(3):30-34
疫情放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将图书消费的全部环节推向网络社群平台,实体书店和用户对网络社群的功能诉求急剧升级.后疫情时代,优化社群生态成为实体书店再次转型升级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文章梳理了网络社群从营销工具到营销模式再到商业模式的发展演化历程,基于网络社群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理论前提,探析了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实体书店的网络社群运营现状,从社群关系、链接模式、价值共创和内容黏性四个维度,提出了后疫情时代实体书店社群生态升级路径.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变迁,资源整合力取代编辑的甄选智慧成为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于资源整合力的基本概念及构成要素,立足传统出版企业已有优势,提出出版企业应在充分挖掘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出版企业的内容资源整合力、产业链整合力、商业资源整合力和品牌资源整合力,广泛整合资源,革新商业模式,打造新的赢利点,为传统出版企业重构数字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可供借鉴的战略思路.  相似文献   

8.
随着知识付费的发展,在新一轮出版行业变革中,众多出版机构不断尝试转换角色定位和开发新的商业模式.文章以"得到"APP的知识付费营销模式为例,从选题内容、跨界融合、线上线下、服务运营4个方面阐述其对传统出版行业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媒体融合中,优质内容资源的合理运营是传统出版企业实现转型升级的基础.但当前许多传统出版企业尚未找到合适的内容运营策略,出版融合之路步履维艰.本文就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内容运营现状进行分析,阐述了媒体融合中"内容为王"策略的重要性,结合武汉理工数字传播工程有限公司RAYS平台的探索与实践,从生产与消费互动的独特运营模式、出版行业大数据服务、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内容运营人才培养方面分析其帮助传统出版企业展开内容运营的策略,以期为我国传统出版企业的内容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数字出版商业模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双方的优势,是当前出版人进军数字出版的最大期望和心理前提.传统出版人在现实中最大的担忧和障碍,则是数字出版没有形成统一的商业赢利模式.问题在于,数字出版是否能够形成统一的商业模式,在统一的商业模式形成之前,数字出版的做法中有哪些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社群经济是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人际关系下的商业现象,在社群经济的影响下,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关系开始转变,新型的关系网络开始搭建.本文以传统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圈定用户、搭建平台和参与变现三个维度探讨社群经济下传统期刊的创新发展,旨在对传统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的转变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社群成为常态,报业应抓住社群经济发展的机遇,运用社群思维创新传统商业模式。社群经济下报业商业模式创新是基于社群生态系统对价值主张、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三要素的创新,价值主张从大众化需求到社群成员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价值创造从报媒单独创造到社群成员共创价值,价值实现从"二次售卖"到多元化盈利模式、口碑传播和众筹,三要素基于社群生态系统相互影响和促进,从而实现报业商业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3.
伴随出版纵深融合,商业模式业已成为融合出版企业可持续发展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本文以价值网络为理论资源,尝试界说融合出版企业商业模式之概念,并探析其基本构造、商业机理和创新路径.本研究认为,融合出版企业商业模式是基于融合出版企业价值网络,以用户为中心,整合企业内外资源能力以实现用户价值、伙伴价值和企业价值的有机体系;其基本构造可以用"1-3-4-10"模型予以理论表达;其运行主要遵循价值共创、资源转移、交叉补贴和集成经济等四重商业机理;其创新则可通过重构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传递和价值获取等结构单元而实现.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将成为传统企业销售产品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而社群是连接企业和用户的关键,社群的力量将推动企业变革和品牌再造,企业和品牌社群化将成为下一个潮流.网络社群营销影响着各行各业,出版产业也不例外.可以说,社群营销已经成为图书零售市场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是图书编辑不得不重视和研究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社群与电商经济的内涵角度,界定2015年以来借由移动互联网产生的社群经济.社群经济的组织方式为新网络社群,在保留传统网络社群"精神共同体"特征的同时,还体现了两点新特征,即虚拟性的消退和边界的转换;社群经济的商业模式为电子商务,体现为电商3.0的发展阶段;社群经济的参与主体为参与式文化影响下的产销者,其内在机理为信任代理模式和共享经济.基于高收益、低成本的特征,社群经济将会成为我国互联网经济中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商建辉 《出版广角》2016,(19):30-33
文章通过分析互联网对图书出版业供应链的重构,阐明了实体书店相对于网络书店在成本、多样性与便捷性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为实体书店商业模式的再造指明了方向,并在此基础上,从独立运营与作为附属进行运营,半公共、半商业逻辑与纯商业逻辑两个视角组合了实体书店商业模式的选择矩阵.  相似文献   

17.
2016年互联网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似乎迎来春天,诸多强IP带动的垂直新媒体社群模式兴起,不少"意见领袖"以知识产出的方式,获得丰厚的利润回报.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财经媒体的转型方向似乎有了另外一种可能,发展"新媒体财经社群"体系和"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为传统电视财经媒体转型、摆脱"唯广告论"魔咒提供了机会,互联网下半场的机遇或许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18.
日本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的转型过程中,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所占市场份额不断攀升.本文对互动式网文平台、读者参与式网络出版平台、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三类日本互动参与式网络出版模式进行分析,发现日本出版社通过自营网络平台,收集读者阅读意见从而提升纸质书发行量与发行效果;社群连接型网络杂志由"以内容为核心"转向"以用户服务为核心",通过社交化社群运营、会员参与策划等方式为用户提供跨行业的"融合性服务",实现"内容+产品+服务+情感链接"的多元融合性产业链,赢利形式走向融合与多元.  相似文献   

19.
社群经济将粉丝经济升级到2.0版本.按照创始人罗振宇推崇的社群经济运营思路,罗辑思维要在内容生产上为社群奠定粉丝基础,通过多渠道的营收形成一条成熟的产业链,把社群做成品牌,组建基于信任关系又有行动力的社群,构建“自媒体一社群一产业”价值链,最终达成社群经济的终极目标.罗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表明:自媒体运营要处理好“效率与效果”“商业与文化”“人情与事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服务是出版业进行转型发展的必经之路.文章通过调查与分析可知,用户对知识的需求程度较高,对出版企业提供的知识信息也较为信任;虽付费意识有待提高,但用户比较愿意使用出版企业提供的有偿知识服务.对此,利用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的思维框架,归纳出用户、产品、业务架构和组织盈利四大板块,并细分出精准用户、用户关系、用户连接、价值主张、核心要素、多元联动、业务运营、成本支出和收入来源九大要素,构建出版企业知识服务商业模式画布,为出版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