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共产党》月刊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现玉 《东南传播》2016,(10):47-49
《共产党》月刊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这一报刊对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有重要作用。笔者详细梳理了六期《共产党》月刊的200余篇文章,研究这一近代报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状况如何,具体传播了哪些内容,对当时的中国社会、对建党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希望可以更深刻地认识这个刊物,掌握刊物的任务和性质,加深《共产党》月刊对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新青年》、《共产党》月刊、《向导》周报这三份刊物是中国共产党伟大进程中非常重要和特殊的刊物。1920年改组的《新青年》完成了近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化转型;1920年创刊的《共产党》月刊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1922年创刊的《向导》周报对推动当时国民革命运动和反帝反封建运动的深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可以说三份刊物承前启后,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转型。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7):75-76
<正>《共产党》月刊于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创刊,这一天也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3周年纪念日。该刊由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创办,主编李达。这是中国共产党筹建时期的理论机关刊物。它主要介绍俄国共产党的经验和马克思主义学说,阐明中国共产党人的主张,刊载第三国际的重要文件,报道共产主义运动在各国的发展,同时批判了修正主义和无政府主义思想。它对促进国内工人运动的发展,统一中国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党思想,以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1920年8月,《新青年》杂志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伊始的机关刊物。同年11月,作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理论性刊物的《共产党》月刊问世,李达同志任主编。《新青年》和《共产党》月刊基本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思想认识和管理水平,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报刊的直接前身。不久,作为中共中央时事政治机关刊物的《向导》周刊,于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蔡和森等同志主编;由于蒋介石汪精卫叛变革命,疯狂迫害共产党人,1927年7月18日,《向导》周刊被迫在武汉停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8月至1928年7月,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中央通讯》和《中央政治通讯》。为  相似文献   

5.
1920年8月,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即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立。小组创办了以工人为对象的刊物《劳动界》,并将《新青年》(8卷1号起)改为小组机关刊物,秘密编辑与出版《共产党》月刊,同时,着重出版翻译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这项工作是由党的上海发起组肩负的重任,以便对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成员学习革命理论和传播马克思主义起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求实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杰出的青年运动领袖和工人运动先驱.他革命的一生始终与马克思主义传播思想密不可分,从编辑《中国青年》到主编《日日新闻》《安源月刊》《少年先锋》《飞沙》《上海报》,以及《红旗日报》副刊《实话》等报刊,在揭露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罪行的同时,不断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广大青年学生的觉悟,影响了大批进步青年.  相似文献   

7.
一九二0年十二月七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的《共产党》月刊,是党内最早的刊物,由李达主编。陈独秀在创刊宣言中,号召中国人民“举起社会革命,建设劳工专政的国家”;“跟着俄国共产党一同试验新的生产方法”。它着重宣传了列宁的建党学说和有关共产党的知识,介绍了十月革命的经验以及共产国际和俄国共产党的情况,阐明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8.
宋应离 《出版科学》2011,19(5):94-98
李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创始人领导人之一。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他以《共产党》《新时代》和人民出版社等为阵地,旗帜鲜明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批判非马克思主义,为党的建立巩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的编辑活动及编辑思想,对我们今天出版工作仍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936年7月,毛泽东对来延安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讲到自己思想成长的心路历程时曾这样说道:"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排在这三本书之首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是其初心使命的精神原乡和入门老师.陈望道翻译的这本堪称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中文全译本,在上海市档案馆众多馆藏珍品中,无疑属镇馆之宝.  相似文献   

10.
严峰 《编辑学刊》2021,(4):31-32
2021年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位中文翻译者、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先生诞辰130周年.复旦大学拟于2021年七一前夕编撰、出版《陈望道文存全编》,全书400万字,分12卷,由复旦大学党委书记焦扬担任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望道先生1891年出生于浙江义乌,是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者,也是著名学者、教育家、语言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20年,陈望道与陈独秀等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并参与社会主义青年团筹建工作.同年春,翻译、出版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1920年8月,陈望道先生加入上海共产主义小组.  相似文献   

11.
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者,中文《共产党宣言》全译本的第一人,上海早期中国共产党建党元老级人物。  相似文献   

12.
辰目 《传媒》2011,(7):1
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在以不同的方式纪念和庆祝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整个世界、整个地球也都在关注或致贺中国共产党的90华诞。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出版人和一名新闻出版科研人,则几乎不用选择地会从新闻出版的角度来观察和思考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与成就,特别是他的早期活动。1921年7月建党前,与党的诞生直接相关的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共产党(月刊)》、《湘江评论》  相似文献   

13.
党的第一个宣言1920年11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起草的《中国共产党宣言》,是中共第一个宣言。《宣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共产主义者的理想和任务,对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党的作用等作了具体论述,明确指出共产党是“革命军的总司令部”,“目的乃在于实现共产主义。”《宣言》在中国树起了共产主义的旗帜,为后来起草“一大”党纲奠定了基础。最早在中国介绍与传  相似文献   

14.
由毛泽东亲自创办的湖南自修大学的校刊、李达主编的《新时代》月刊是一份党内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期刊.中共二大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该刊以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宣传党的革命纲领、路线为宗旨,并根据中国革命的实际需要,为党培养了一批精干而忠诚的干部,这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影响重大而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和邓小平在谈到自己早年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一本书——《共产党宣言》。这本书的译者陈望道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并有着曲折的人生。  相似文献   

16.
贾晓茹 《大观周刊》2012,(51):58-58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纲领性文件,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第一次完整的系统阐述,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和深刻的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学习和分析《共产党宣言》对我们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全书可分为《共产党宣言》的核心要义、《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共产党宣言》与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章,重点讲述《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中国革命的影响以及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现代化文化的影响和《共产党宣言》基本原理对中国当代现实具有的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宣告成立。上海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也是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基地。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为发动工人运动,宣传革命思想,著书立说,办报纸,编刊物,在组织动员革命力量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上海市档案馆收藏有大量红色革命史资料,其中既有建党初期的《共产党宣言》初版本,也有《青年杂志》《少年中国》等大量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还有宣传动员工人的各类小册子、宣传品,以及党组  相似文献   

19.
《全国新书目》2022,(12):6-7
<正>本书紧扣中央关于革命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为时间纵轴,从中国发展变化的视角,选取反映中华民族命运走向的文物,讲述其背后的细节故事,展现一个又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历史横切面。相信每一位共产党员对《共产党宣言》都不会陌生。毛泽东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他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邓小平讲,“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正因为这本书的巨大号召力,革命战争年代的反动政府视其为洪水猛兽,不断进行封禁和销毁。然而,依然有一批革命志士在白色恐怖中用生命守护这本信仰之书,  相似文献   

20.
1927-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建立了一系列的出版发行机构,党的出版事业在白色恐怖中发展壮大,打破了国民党的文化控制,促使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书刊的传播,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吸纳了更多的知识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更多的工农群众信仰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