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作奎 《传媒》2021,(1):74-76
新时期,网络文学IP开发已经成为影视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并在粉丝经济的加持下,逐渐形成一个超级文化现象,在影视传播、文学创作、文创生产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结合网络文学IP发展现状,重点总结了现阶段其营销模式,包括版权销售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影视游戏改编植入营销和后期衍生产品借力营销,并结合营销问题从四个方面指出了具体优化策略,为其未来营销发展提供了新选择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曹金焰 《东南传播》2021,(3):101-104
出版业的底层逻辑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版权各方都在积极探索适应、利用媒介融合的背景发展自己的路径和方法,IP策略是其中之一.IP策略是基于互联网络上同一内容的跨屏出版与传播,运用知识形态的创新和粉丝的关注互动与粉丝的跨屏转移,使同一知识版权形态(IP)的传播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一种策略.IP运营的方式能有效提升书籍影响力和销售量,并能保持读者对类似内容和出版社的持续关注,对抗网络时代注意力四分五裂的境况.IP策略运用的最大障碍在于版权.IP策略的运用,需要版权的集中.IP策略运用的新发展,是基于垂直内容和场景结合的衍生版权开发.  相似文献   

3.
承载粉丝情感的IP具有多场域价值传递、超强货币变现以及全产业链运作等功能,作为一种全新的运营理念,IP对促使数字出版行业转型升级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此背景下,数字出版行业利用IP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内在逻辑,注重内容的多元化开发、善用粉丝经济实现IP增值、强化社群经营形成品牌效应,并利用资本运作实现全产业链运作.  相似文献   

4.
以政策法律不完善和开发实践处于起步阶段为前提,公共图书馆文创产品开发应探索IP产品的方向。公共图书馆IP产品的具体开发策略为内容差异化、产品品牌化、渠道平台化、用户流量化,并且需要注意避免授权争议和坚持品质创新。  相似文献   

5.
在跨屏收看的促进下,电视剧的收看平台已经从单纯的电视,扩展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网络IP剧的盛行,与其原著已有的粉丝数量有一定的关系,但是IP的影视改编并不等同于原著,将粉丝转化为观众,同时扩大观众数量是网络IP剧营销的目标.IP剧《欢乐颂》将UGC引入了电视剧营销,尤其在移动互联网客户端,扩大了电视剧的收视效果,取得了较好的营销业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媒体融合不断深化和影视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的大背景下,国内影视IP开发热情持续高涨.在IP开发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IP价格高企、内容同质化、优质IP稀缺、发展后劲不足等困境.本文针对IP开发的特点,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尝试提出走出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社会化网络的内容及影响力在文化产业市场上的蓬勃发展,跨媒体传播成为各大IP在策划、开发、制作、上线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而围绕着IP产业链,粉丝经济逐渐成为IP跨媒体传播中的中坚力量,助力IP发展成熟.那么,如何形成粉丝经济,如何在跨媒体传播中使粉丝经济达到叠加效果,本文将以2017年现象级IP文本《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例,分析跨媒体传播中粉丝经济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会上掀起了一场气势恢宏的IP热.IP热能否为出版业带来新的市场生机?本文认为,出版业应正视当前所处困境,将IP热作为一个发展契机,应用互联网创新思维,从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五个角度,创新出版业整体布局、服务理念、产品形式、营销策略、评估机制、队伍建设等,不断寻求商业模式的突破和产业化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9.
崔聪 《传媒》2016,(11):75-77
“互联网+”背景下,IP成为动漫产业追捧的热点。对影视作品的改编,以及游戏、玩具等衍生产品的开发,是提升动漫IP价值、打造产业生态的关键。纵观国内动漫IP,在改编中存在着内容模仿抄袭、定位低龄化、故事结构单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动漫产业的发展,也影响着用户的消费信心。因此,通过跨媒体传播塑造IP品牌,根据用户需求数据分析培育原创IP,利用“粉丝”基础实现内容与社群的结合,是国内动漫IP价值挖掘与商业转化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今年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热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盗墓笔记》大火的同时,也带火了IP经济。凭借粉丝成功营销的IP模式为广播节目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自带粉丝的属性也为广播节目IP化提供了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本文从分析成功IP的盈利模式出发,以福建经济广播《股市百家谈》在实践中的探索为例,对什么样的广播节目可以打造成IP,以及广播节目如何通过运营成为IP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广播节目未来产业化发展的IP模式。  相似文献   

11.
钟瑾 《出版广角》2016,(11):8-10
文学网站和网络小说的爆发,加上互联网公司以及资本的强势介入,将IP转化为影视、游戏产品,使得近两年IP市场热度不减,价格暴涨.相比之下,传统出版业却处于被动状态.笔者认为业内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影视产品、游戏、图书其实是同一IP产业链上的不同形态,关键在于IP所包含的内容.换言之,出版业也可以通过开发IP,以出版物为标的,自己组建产业链,进行全版权运营.  相似文献   

12.
"IP"(Intellectual Property),意指可以被再生产、再创造的创意性知识产权,其实质是原文本实现跨媒介平台的内容变现,观众中的粉丝群体、粉丝粘度是影响其价值变现的重要因素。鉴于此,本文选取了2014年——2016年国内IP电影,从IP产业链三个阶段、票房以及粉丝管理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粉丝群体以其自主、高参与度的行为,在文本再创造与传播过程中,衍生出更多消费内容,形成一个潜力巨大的文化消费群体和产业链。  相似文献   

13.
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受到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的挑战,开发跨媒体产品是媒介组织和独立内容生产商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跨媒体传播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受众,培育粉丝参与产品的传播、发行、消费、评价和内容创造,从而取得范围经济效应.然而在跨媒体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粉丝进行合理区分,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倾向受众的跨媒体产品,实现粉丝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4.
网络文学作品是新兴的作品形式,其主要的载体是PC端和移动终端,特别是在移动互联网中,个人借助APP就可以实现传播和复制.近年来,网络文学拥有广泛的用户群体和粉丝基础,以其作为优质版权的开发来源引发了IP改编热潮,网络文学商业价值凸显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版权问题.文章基于网络文学作品的版权侵权现状,分析网络文学版权保护的困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以期推动网络文学保护体系和相关法律的完善.  相似文献   

15.
版权再造:IP开发的三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P”即版权.好莱坞的版权概念更注重对原创作品的“保护”,而国内兴起的IP概念则更强调对原创作品的“开发”.基于水平整合的现代娱乐业结构设计理念,文章提出围绕版权价值挖掘,先后出现和并存着三种IP开发模式:产品扩展模式、项目协同模式和众创模式.对应Ip被视作产品、项目和众创过程,IP开发从无核心到有核心最终到去核心,涵盖了行动、环境与当代神话.  相似文献   

16.
网络小说IP剧"生成"与"生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一大批网络作家应运而生,促进了网络小说和影视的碰撞与融合.网络小说IP剧具有热播的先天优势,一方面拥有大量原著粉丝,另一方面弥补了影视剧原创剧本的缺失,其经过改编被搬上荧幕是必然的.网络小说IP剧的"生成"与"生存",需要网络小说IP的综合开发,通过文学、影视、音乐、动漫、游戏、戏剧等多种形式,实现网络小说IP剧泛娱乐生态运营体系和全版权营销产业链的立体化联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罗倩 《视听》2016,(7):53-54
从2013年IP热萌芽,到2014年IP电影集中爆发,再到现在,IP已然成为影视界最炙手可热的词汇。IP电影的价值之所以能够被看中,离不开IP本身的优质内容与主题以及IP背后强大的粉丝群体。  相似文献   

18.
胡少杰 《传媒》2021,(19):36-38
2021年,河南卫视一系列节日主题节目的火爆,让大众看到传统媒体流量变现的全新可能.本文通过分析河南卫视的流量变现四重密码,从内容IP、人物IP、融合变现和系统变现四个方面,解析传统媒体的经营密码.  相似文献   

19.
“得粉丝者得天下”,粉丝文化影响下的动漫期刊,为提升营销竞争力,应在明晰动漫粉丝群体发展历程,把握粉丝群体心理特点,解读粉丝群体传播等因素的基础上,针对动漫期刊粉丝情感消费、理性上瘾、产消一体等消费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办刊观念,设立粉丝营销机构,开发衍生产品,转化文学产品,开展品牌形象授权,以应对粉丝经济时代的文化产品竞争.  相似文献   

20.
钟倩 《出版广角》2021,(15):79-81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冲击实体书店的经营,并且放大了实体书店的困境.文章以5家实体书店的352次直播活动为研究对象,对实体书店的直播营销进行解读,认为在实体书店的未来转型中,私域流量营销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向.实体书店应构建营销矩阵,形成书店私域流量池,开发知识付费产品,促进自身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