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歧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近五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主要在分类归纳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度、歧义分化等方面进行。从三个平面、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审视歧义,其研究价值更为显著。21世纪的歧义研究应更多地重视不同平面的研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中遇到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结构和认知两个方面对歧义的根源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上来说,歧义根源于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和语言的线条性;从认知角度来说,歧义根源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以及人类认知过程和交际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歧义容忍是语言学习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歧义容忍的出现是语言学习的必然,在语言学习过程中标志着认知的发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歧义容忍性的平衡关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歧义现象是语言的一种普遍现象。在日常交际中,一句话如果存在歧义,就会影响到人们对话语的正确理解。因此,从话语表达的要求来说,应做到表意明确,避免歧义。本文就从歧义的出现、歧义的原因、歧义的分化这三方面来分析歧义句式。  相似文献   

5.
从关联理论视角研究语用歧义、关注语言交际与人类认知的关系,是语用歧义研究的创新思考。具体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推导可以增强和明晰对该机制的理解。文章结合实例分析推导出基于关联理论的语用歧义认知机制,认为认知语境设定语用歧义认知机制存在的隐含前提,语用推理推动语用歧义认知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歧义现象。歧义产生的原因有多种,本文试从语法、词汇和语音三个方面对英语中的歧义类型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7.
歧义现象的研究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开始了。近五十年来的汉语歧义研究,主要在分类归纳歧义定义、歧义类型、歧义格式、歧义度、歧义分化等方面进行。从三个平面、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的理论角度审视歧义,其研究价值更为显著。21世纪的歧义研究应更多地重视不同平面的研究。考察歧义句例歧义度的变化,从动态角度对歧义进行量化分析;重视应用性的研究,解决自然语言计算机处理中遇到的歧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V+A+N”格式为切入点,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形式与意义两个层面展开对歧义格式的研究。通过研究发现:“V+A+N”格式是一个潜在歧义结构。在该格式实例化过程中,若A既可指向V,又可指向N,潜在的歧义得以保持,成为真歧义结构。能够进入真歧义结构的V、A和N有着一定的条件。真歧义结构“V+A+N”可作两种意义理解。人们在认知理解这一格式的不同实例时,选择意义的优先顺序是不同的。在这一过程中,语义、语用两方面的标准在无形中制约着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歧义是言语交际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意义不确定的动态现象。歧义的产生与否,不仅由语言表达本身决定,还应与交际双方尤其是听话人即语言解码者的认知背景和逻辑推理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歧义成因的研究,多聚焦于语言材料本身,即语音层面、词汇句法层面、语义层面、语用层面及语境层面等等。认知逻辑是用一种回归的自然语言,绕开语言材料本身,以人为本的分析推理方式。语言解码者通过自身的认知逻辑背景,对焦点信息进行补充推理,完型出最终的意义,从而达到消除歧义的目的。其推导过程为:由话语信息到信息量的扩大补充及认知逻辑推理,再到完型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语言中广泛存在歧义问题。歧义使语言能够表达丰富的内容,从而使其成为有效的交际手段;它是一个表达式具有至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或解释。语言的表达式与意义之间不是一对一的关系,而是一对若干的关系。语言的语义内容是无限的,大到人的想象力所能及的范围。使用有限的表达式表达无限的语义必然产生多义性,而多义在语言使用中常常导致歧义。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对歧义现象进行了研究和分类。单纯从语言学角度看,歧义主要表现在三个层次上,音系和词汇方面造成的歧义范畴只局限在句子的个别词上,可称为局部歧义。语法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