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王小军 《甘肃教育》2013,(22):34-34
一、积累生活素材。让学生有话可写积累,就是用眼睛去看,时时处处留心注意,并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写作不是凭空捏造,素材源于生活,一切写作都要建立在生活素材的基础上,观察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叩开学生写作的心弦,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要想写好文章,必须重视观察事物,积累生活素材,提高观察能力,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乐写、善写呢? 一、在学生丰富材料的积累中增强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生活本身不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生活的美。在写作时。学生自然而然地有话可写了。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接触大自然。引导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观察的对象上。如上三年级的一次作文课.  相似文献   

3.
林凡瑞 《新作文》2004,(11):16-16
一位名人说过,世上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学生写好作.就要求学生做个有心人,注重生活,学会观察。那么怎样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写出质兼美的创新作呢?下面简谈一点笔的做法。  相似文献   

4.
一命题缘起:凝望他们中学生写记叙文,该写什么人记什么事?答曰:写自己的生活,写熟悉的人,记身边的事。"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你们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唯有你对生活张开了眼睛,你才会发现生活的美。  相似文献   

5.
王长明 《甘肃教育》2014,(15):56-56
正一、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细致入微地观察生活,带着情感,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比如要指导学生写人,首先就要让学生锁定某一人,然后去接近他,观察他的外貌特征、言谈举止,揣摩他的内心活动,进而了解他的为人处世、思想倾向,这样写起这个人来就觉得有话可说,能将人物写真写活;要指导学生写花草树木,首先让学  相似文献   

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所谓“从内容人手”,即让学生弄清要写的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那么,如何“从内容入手”呢? 1.培养观察能力,捕捉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文章就是写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把生活中的材料变成文章,第一步就要靠观察,观察是认识事物的窗口。观察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直接观察指的是亲眼见、亲耳听、用手摸、用心想。既要观察自然界的万物,也要观察社会生活广角。间接观察指的是通过博览群书,观看影片、声像、画面,对客观事物产生间接…  相似文献   

7.
洪涛 《小学语文》2012,(6):48-49
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的最大特点是过渡性,即由口头作文向书面作文过渡,由观察图画向观察生活过渡,由句段训练向篇章训练过渡。这个特点决定了小学三年级学生作文训练必须要解决“愿写、爱写、会写、有东西写”的问题。一、减少束缚,让学生愿写首先,不要将写作文弄得很严肃,要强调作文就是写话,是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难题。提起作文,学生头痛,教师心烦。不知道写什么、不明白怎么写、不懂得如何写好等问题困扰着学生。如何破解作文教学中的这些难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善于观察——给学生一双发现写作素材的眼睛罗梭说:"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很多学生经常抱怨找不到写作的素材,究其原因就是缺乏一双发现生活的慧眼。生活是平凡的,也是丰富的。在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9.
作文来源于生活,表达生活,高于生活。因此。作为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行诸语言文字。这样.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就能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样.学生的作文之花才会绽放得愈加美丽、芬芳。  相似文献   

10.
郑圣建 《考试周刊》2014,(70):49-49
<正>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作文水平决定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但现在的学生最薄弱的环节就是写作,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下面谈谈我的体会。一、勤于观察——让"美"无处不在认真观察是写作的第一步,只有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才有源头活水。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就是要练就  相似文献   

11.
郭瑞炜 《家教世界》2009,(Z1):69-69
写作文要注意"真实",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文贵真实"。今天,我们来简单说说——尢芳: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写作文选材要真实。说,实实在在的人,实实在在的事,实实在在的感情,才能触动读者的心灵。郭老师:"真实"就是要求材料符合实际,符合生活的逻辑。对于你们,就是要求写自己用眼睛看到,用耳朵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各种手段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从身边人、身边事中寻找真、善、美,激发出学生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用一双“多情”的眼睛:体察生活,用一颗细腻的心灵;表现生活,用一支轻灵的文笔,这样,才能使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到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能传神,能表现出人的各种思想感情。文章的“眼睛”——题目,要起到概括文章思想内容,突出文章的中心的作用。人们看文章,首先就是看文章的题目。一篇好的文章有好的题目,可以引入入胜,使人产生阅读的欲望。因此,认真研究作文命题,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命题是否得当,它直接关系到作文效果的好坏。题目出得好,学生有东西可写,写起来思路畅通,文从字顺,得心应手。反之,题目出得不好,命题脱离学生实际,学生没有东西可写,  相似文献   

14.
学生作文是要求学生说真说、写实事、表达真情实感。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生活、观察自然、社会、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多读书,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作文要想做到兴趣浓厚,做到表达学生内心想说的话,真正做到真情实感,仅凭课本中的几次作文练习和每周一节作文课上的写作技巧的指导,是很难达到新课标对作文的这一要求的。要想学生乐于作文,并在学习写作中学会生活和做人,我以为教师应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的材料,根据学生发现的具体写作材料来进行写作指导。一、观察,材料在生活的感受中寻学生不喜欢作文,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觉得没有材料可写。在书上看到别人写什么,自己也就跟着写什么。没有自己的材料,写起作文来就只能是人家怎么写自己也就跟着怎么编。作文缺乏真实的情感,语言…  相似文献   

16.
"生活即教育",生活体验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要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做生活的有心人,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  相似文献   

17.
[小引]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对于写作来说,第一层次是观察感知,第二层次是理解体验,第三层次是反映表达。要写好生活类文章,首先要善于观察,要拥有一双学会发现的眼睛,要用心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次感动、每一个细节,使之成为自己丰富的收藏;其次还要积极投入社会实践,去田头车间商场集市体验生活,当一回售货员,做一次家教,懂得朴素的生活中往往有真的流露、情的涌动和美的发现;再次对生活还要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一种理性思索,使之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最后还有一  相似文献   

18.
王辉  赵胜启 《现代语文》2004,(11):47-48
一、训练原则 1、写作教学要重视联系生活. 阅读教学,是让学生明白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写作教学,则是让学生懂得语文还能服务于生活.学生生活在家庭、学校、社会当中,美好的感情、痛苦的经历、执著的追求,都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学生走出家门,投入大自然,美丽的自然风光、可爱的动物植物、瞬间的心灵感受,也可以通过作文反映出来.以前学生作文往往抱怨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感受丰富多彩的美好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生活,在日常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认识美,进而用自己的笔写下那些美的亮点.  相似文献   

19.
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作文水平 ?笔者认为 ,“看”“想”“说”“写”“评”,是培养学生写好作文的五大环节。一、“看”这里所说的“看”,并不是单纯的看 ,而是感觉 ,即对客观事物和情况的具体反映。具体到写作上 ,指的是观察 ,即观察的积累和查阅有关的资料。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呢 ?首先 ,要让学生冲出两点一线式的生活封闭圈 ,进入生活的五彩世界 ,这样学生才能在亲身实践中感受生活之情趣 ,人间之百态 ,人生之多彩。其次 ,向学生介绍观察的内容、方法。观察分定向观察、机遇观察。定向观察要选好观察的对象 ,注意观察顺序——从外貌到动作、…  相似文献   

20.
作文教学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写什么 ,二是怎样写。写什么是内容问题 ,怎样写是形式问题。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割的 ,但内容决定形式 ,内容是主要的。因此 ,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学生写作文没有内容 ,就如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有“米”下锅 ,而且要让学生知道怎样下锅 ,怎样煮出“饭”来。这就需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 ,指导他们观察生活 ,分析生活 ,激发他们的作文愿望。对此 ,笔者进行了尝试 ,可用十六个字来概括 :着眼观察 ,感知内容 ,创设情境 ,寓教于乐。一、指导学生实际观察 ,获得第一手材料人的认识是从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