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小学六年制教材,两次出现“角”概念的教学,其目的和要求是有差异的.第五册P65接触的“角”概念是描述的,学生建立的概念是:“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图形就是角”,又要求学生指出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角.第八册P53比较严格地叙述了角的概念,并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叙述度数不同的角的形成.笔者对两次“角”概念的教学有以下体会: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正确把握教材的标高,充分发挥直观教具的作用,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细心观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一次教学“角”概念:首先出示实物五角星、三角板、钟面、扇子,让学生指出以上物体中的角,然后闭着眼睛想一想角是什么样子,形成角的表象;第二步用抽动片演示由实物图形的角到几何图形的角.并对照图形指出:“这样的图形就叫角”,建立角概念;第三步演示角的形成、画角.通过自学找出角各部分的名称;第四步通过判断角,让学生知道  相似文献   

2.
“角的度量”教学设计及评析设计者何绍萍评析者徐立杰“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六年制第八册中的一个教学难点。教学实践中发现,角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平时接触“角的度量”少,对“角的度量”缺乏感性认识,因此在学习时常出现一些问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容易...  相似文献   

3.
一、教材分析“角的度量”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第八册第六单元第2课时。本单元主要包括直线、射线、线段、角的概念,角的度量,角的分类及画法。本课时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直接比较角的大小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今后继续学习画角及三角形分类的关键,它是...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数学》第三册“角的认识”一课,某教师为拓展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对“角”概念的理解,设计了“剪一剪”的教学环节。笔者在教学中也设计了这一环节,两次教学出现了不同的效果,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这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数学》第九、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来的第十册教材份量较轻,这次修订把试用本第九册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和“圆柱和圆锥”两个单元移到本册,使各册教材的份量比较均匀。 试用本第九、十册教材经过几年试用,大多数教师认为:几何初步知识注意从实际出发,使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得出结论和公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和比例的讲法经过改革,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与中学教材的衔接;用新的正、反比例的定义,来判断正、反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试用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6.
苏联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数学是许多概念组成的锁链。”这句话指出了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非常强的学科,知识之间的联系非常紧密,各部分内容都不能孤立地彼此分开。小学数学课本中有些练习题初步渗透了中学的知识,我们教师要善于把握住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强中学与小学间的知识衔接,为将来学习中学内容起到铺垫作用。 [例1]量出下面图形中∠1的度数。想一想∠1与已写出度数的两个角之间的关系?(六年制九册73页)。  相似文献   

7.
1999年,我在教学中发现人教版教材第十册第38页中一道病句修改题里的标点令人疑惑。此题是:图书角有《儿童文学》《少年文艺》和《中国少年报》等课外书。其中“《儿童文学》《少年文艺》”之间没打“、”。随后,我翻阅了人教版的中学教材也是这样,可是一般报刊杂志遇到此情况时却大都打了“、”。这么明显的问题应该不会是人教社一时的疏漏吧。解铃还需系铃人,于是,我把自己的困惑及个人见解寄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小语室的蒯福棣老师,没想很快收到了回信,她在信中说:关于《》《》之间是否用顿号的问题,在我们这套教材中都没…  相似文献   

8.
这册课本是在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试用本)《数学》第九册、第十册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原来的第十册教材份量较轻,这次修订把试用本第九册中的“圆的周长和面积”和“圆柱和圆锥”两个单元移到本册,使各册教材的份量比较均匀。试用本第九、十册教材经过几年试用,大多数教师认为:几何初步知识注意从实际出发,使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实验,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概念,得出必要的结论和公式,学生容易掌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比和比例的讲法经过改革,加强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与中学教材的衔接;用新的正、反比例的定义,来判断正、反比例,解正、反比例应用题,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教学质量有显著提高。试用本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初中《代数》第三册第三章中关于“函数”的概念是:一般地,设在一个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与y,如果对于x的每一个值,y都有唯一的值与它对应,那么就说x是自变量,y是x的函数。由上可知,函数关系中存在两个变量,它们是一一对应的。而在初中《几何》第三册第六章“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中,由于正弦、余弦、正切、余切每个函数表达式中均出现了角、两条边及函数符号sinA、cosA、tanA、cotA等多个元素,致使学生对“三角函数”中的“函数”概念比较模糊,理解不深不透。笔者在教学“三角函数”定义时,与代数中的“函数”定义进行比较,用类比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五年制小学数学教材中,第二册用了“被乘数”、“乘数”的概念,而到第五册则提出“‘被乘数’、‘乘数’同叫因数”,从此以后就一直用“因数”这个概念了.那么,教材中为何会出现教而后舍、生命力短暂、严密性又不够的“被乘数”、  相似文献   

11.
张桂梅 《福建教育》2005,(10A):45-45
第012题(福建教育杂志社论坛枫叶供题):人教版第十二册第127页判断题:平角是一条直吗? 征答综述:平角的两条边在同一条直线上,但不能说平角是直线。首先,平角和直线的内涵不同:角是从一点引出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而直线从小学到中学课本给出的都是描述性定义,强调直线“直”“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其次,角是由顶点、两边构成,而直线没有顶点。  相似文献   

12.
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把“比”和“比例”这两个密切相关的内容分别放在第十一册和第十二册学习,可减缓学生认知过程的坡度,学生在逐步深入理解“比”的基础上再去学习“比例”的知识,会轻松得多。“比例”具有简化数量关系的作用,它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中学数、理、化等学科的基础。建立正确的“比例”概念,掌握其基本性质是学好本单元的大前提。  相似文献   

13.
加强实际操作建立“倍”的概念栾淑珍,慕淑清佳木斯市第五小学“倍”概念的建立,统编教材是在第四册出现的。义务教材把应用题进行分组教学,因而“倍”概念提前到第三册。统编教材中关于“倍比”应用题只有两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而义...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第八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中的许多概念,在小学阶段要进行阐述,到中学阶段后还要继续深化。备课时,有必要弄清这些概念的前后表述,明确这些慨念在小学阶段应讲授的深度,以使学生从知识的整体结构上认识这些概念。一、体积概念。小学数学第八册中,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高中数学第二册第五章第21节定义体积为:“几何体所占有空间部分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两者基本一致,仅有“物体”与“几何体”之别。因为前者接近于小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课本节十册第三单元“约数和倍数”,是在学生已学过0和自然数都是整数、整除的概念及整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习约分、通分、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还为中学学习因式分解作准备。本单元概念多,而且比较抽象,概念间联系紧密且易混淆...  相似文献   

16.
“地图上的三要素”是人教版(新版)中师地理课本第一册第三章“地图”的重点内容,因为它既是地图的基本特征,又是学会阅读地图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比热”概念引入演示实验的改进湖北省宜城县孔湾中学蒋文才(441411)现行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第三章第三节“比热”一课中,比热的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如果采用课本第62页图3—l装置的演示实验来引出比热的概念。将两个同样的烧杯里分别装上质量和温度...  相似文献   

18.
“角和直角”在小学实验课本第五单元中独立出现,并将“角”与“直角”分为两个小节进行教学,暗示我们对此应予重视。这同现行统编五、六年制教材是有所不同的。现行统编教材是把这一内容安排在第四册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第二小节,往往使缺乏经验的教师把“角和直角”并在一节课内教学,把“初步认识”变成了“粗步认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数学》第二册下(B)(第43页)在研究平面的斜线和它在平面内的射影所成的角,以及斜线和平面内的任一条直线所成的角之间的关系时,给出了一个公式cosθ=cosθ1cosθ2.该公式应用广泛,为方便记忆和应用,不妨把它叫做“三线角公式”.  相似文献   

20.
四年级小学生在学习五年制第七册第五单元“角、垂线和平行线”的知识时,往往对形概念的建立存在困难。他们对“角”、“垂线”和“平行线”等概念不仅记不住内容,抓不住实质,而且对几何的叙述方式也很不习惯,往往造成概念上的错误;他们的观察力较差,缺乏感性知识,很难从图中抽象出定义、性质等,加上语文水平低,更难对图形性质加以概括叙述或根据文字叙述画出符合条件的图形;他们习惯于形式上的记忆和机械的模仿,逻辑思想能力较薄弱,容易造成对形概念仍是死记硬背。针对这些现象,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