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特点及其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书院所刻印的图书,在版本学上称为“书院本”。历代书院硕儒云集,“书院本”校勘精审,质量上乘,版本价值较高。随着清代两湖地区书院的兴起和繁荣,书院刻书业也逐渐兴盛起来。清代两湖地区书院刻书业的特点和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刊刻历代经史典籍、丛书、文集、名家读本,作为书院的教材和阅读参考书籍;二是刊刻大量的书院志、学规、章程、藏书目录等书院志书文献,为书院的教学管理及其基本建设服务;三是刊刻书院师生的读书札记、课艺等,反映书院师生的学术成就,为书院教学、科研服务;四是编修、刊刻地方志书文献,为地方文献的编纂、整理作出了贡献;五是刊刻硕儒巨著、名士文集、山长著述。为书院的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2.
宋代台州的刻书业,不仅因为诸如有刊刻精良的大字本《荀子》传世而使历代藏书家垂青,而且因为有尤袤、陈振孙等目录学家曾守台郡而使版本学家注目,更因为有朱子劾唐仲友刻书公案而使台州宋版书名声大振。所以,整理、研究台州宋刻本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陈起是南宋临安地区著名刻书家,也是一位重要的江湖诗人。至少在宋宁宗嘉泰年间,陈起已经开始经营书业,并因此结识韩淲、危稹、赵师秀等诗人而走入诗坛。因其经营书业,而获“解元”“秘校”“学士”“秀才”等诸多称谓,重建芸居楼后,人多称为“陈芸居”。清代以来的藏书家将陈起刻书称为“书棚本”“府棚本”,都是牵合于陈氏书籍铺所在棚北大街而产生的误解。南宋后期临安府书商“陈道人”并非陈起,而是生活时代相近的陈思。陈起书籍铺以诗集为主要经营方向,而陈思书籍铺以博古与书画为特色,二者存在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指“家集”突破了文献目录学的范畴,专指其编集刊刻的传播形态.家属后裔作为宋人文集的重要传播者,他们的编集刊刻行为在两宋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而南宋时,家集纂刻成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值得后人关注.家集是以塑造崇高道德形象的隐合作者为纂刻理念,通过发掘潜文本,编撰全文本,并积极谋求刊刻的途径使其传播于世.这种纂刻传播范式带给后人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历来有关元代书院刻书研究,皆对杭州西湖书院刻书予以较高评价。本文重梳文献,考辨史实,细究西湖书院刻书详情,认为元代书院刻书是官刻书籍的补充,西湖书院刻书系江浙行省刻书的组成部分,该书院实际承担刊刻的书籍数量并不多,今存世者仅元人苏天爵所编《国朝文类》一种,其余以往认为系西湖书院所刻者,多为江浙行省及下辖诸路儒学所刻,仅置版于书院而已。西湖书院在中国书籍发展史上最突出的价值,在于它继承了南宋太学书版,元亡后这批书版又为明国子监所承继,使得宋代高度发达的版刻成就有了更多的直接传承渠道。  相似文献   

6.
历代书院之志,隶属于四川大学《儒藏》自创体例“三藏二十四目”之“史部·学校史志”。该文所提要的八种书院志《岳阳慎修书院志》、《石鼓书院志》、《国朝石鼓志》、《长沙府岳麓志》、《长沙岳麓书院续志》、《问津书院志》、《紫阳书院志略》、《东坡书院志略》,七种属于两湖地区,一种属于江苏。八志所提要的内容,包括版本信息、作者简介、书院概况、内容介绍及其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书院蓬勃发展和雕版印刷术开始广泛用于书籍的刊刻之中,宋代形成了特色的书院刻书文化,宋代书院的刻书文化深深地影响了后世的书院刻书。文章将从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内涵、形成的原因和条件,以及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求能增进一点对独特的宋代书院刻书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8.
皖籍文人徐乃昌以一己之功编纂刊刻古籍丛书9部,185种,其编纂刊刻古籍丛书具有注重影刻宋元旧本,留心清代学者研究著述,重视丛书刊刻的专门化,刊刻与编纂的统一等特点,在中国近代出版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现存世的《金瓶梅》版本有三个系统,即,一、刊刻于明万历年间的《新刻金瓶梅词话》系统,这是《金瓶梅》最早的刻本;二、刊刻于明崇祯年间的《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或《新镌绣像批评原本金瓶梅》;三、张竹坡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本。这是清代乃至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刊刻最多的版本。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13,(5):F0002-F0002
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始创于1905年,校园是清代“两湖书院”和原“中央军事政治学院”旧址。学校一直坚持在教师中营造“崇尚学术,享受书香;崇尚实验,享受研究”的研究氛围,让学校从“书香校园、实验校园”走向“精神家园、文化家园”,逐步培养了一支“爱读书、讲学术、善研究”的学术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11.
杜信孚、漆身起所辑元代江西刻书书院共有七个,经考察,真正属于元代江西刻书书院的可能只有兴贤书院、广信书院、武溪书院。圆沙书院有可能是江西的书坊,由于江西、福建毗邻,所以其刻书具有建阳刻书的特点。元代泰定年间,圆沙书院曾刊刻简本《广韵》,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原本《广韵》虽然同属略本系统,但是与原本《广韵》相比,泰定圆沙书院本与南山书院本的关系更近一些。简本《广韵》主要是对注解、引文、典故进行省略,这种省略与《广韵》的前身《切韵》系韵书性质不同,简本《广韵》主要是在《广韵》基础上的省略,其又音异读并未省略,音系框架仍属于《广韵》系列。略本《广韵》同样具有查找音义的作用,只是其类书功能有所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主编寄语     
赵麟斌 《闽江学院学报》2014,(3):F0002-F0002
“书棚到处贪翻刻,俗本麻沙遍学堂。” 宋明以来,福建一直是我国出版业的重要地区,刻书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流传之广,为全国之仅见,刻书业的繁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福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达,也对弘扬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时至今日,福建刻书的文化价值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研究价值亦与日俱增。  相似文献   

13.
清代书院是我国历代书院的典型,它在我国教育史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继承了历代书院的优秀成果,而且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融入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承担起推动中国教育走向近代化的责任。因此,对清代书院的研究一直受到学者的重视。总结近三十年来学者们对清代书院的研究情况,发现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研究范围逐步扩大;研究成果丰硕;研究内容走向深化。  相似文献   

14.
曹关群 《南平师专学报》2009,28(3):21-23,56
宋代的闽北,书院教育兴盛,甚至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地位。与此同时,以闽北建阳为主要代表的刻书业也发展迅速,异常繁荣,形成了以建本书籍传播为主流的建本文化。通过对这两种文化现象的考察,我们发现建本书籍的传播与发展对宋代闽北书院的兴盛以及理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季清大儒王先谦终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编辑校刊工作 ,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集众说学者 ,一生之中刊刻书籍 4 0余种。其版本可分为书院刻本、局刻本、家刻本。王先谦十分重视版本校辑工作 ,所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确 ,刻印精良 ,为清代晚期刻本之冠  相似文献   

16.
清代是书院发展的鼎盛时期,又以广东地区最为繁盛。从清代广东书院的历史发展、广东书院与清代广东学术源流的关系、清代广东书院的教育特色、清代广东书院的社会影响、清代广东书院人物研究等五个方面梳理清代广东书院研究文献,发现以往对清代广东书院的研究多是片段、零碎的,缺乏系统、动态的研究,对清代广东书院的地方特色研究也不够深入。今后可尝试多学科研究法来研究清代广东书院,使之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研究局面。  相似文献   

17.
王先谦刊刻书籍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季清大儒王先谦终生致力于文献典籍的整理编辑校刊工作,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集众说学者,一生之中刊刻书籍40余种。其版本可分为书院刻本、局刻本、家刻本。王先谦十分重视版本校辑工作,所刻印的书籍校勘精确,刻印精良,为清代晚期刻本之冠。  相似文献   

18.
宋荦乃康熙之宠臣,康熙三年筮仕黄州府通判,此后仕途通坦。康熙三十一年,调任江宁巡抚,驻节苏州0直到康熙四十四年迁任吏部尚书。在吴十四年,宋荦依托苏州刻书之地利,刊刻了大量精品图书。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其承刻的“御籍图书”,成为内府刻书的有益补充,开创了清代臣子替内府刻书的先河,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版书”风格的形成。而宋荦之所以能承刻御书与当时的主客观条件有一定的关系。康熙皇帝平定天下后,致力于文化建设,冀营造一种稽古右文之盛景,并以弘扬文治来收买人心。但当时天下初定,内府刊刻能力有限,不能满足康熙皇帝之文治需求。而宋荦刊刻图书之能力及其风格甚合康熙帝之需求,同时宋荦自祖辈起即得康熙皇帝之恩宠,宋荦为官及学识为世人称道。鉴于此,康熙皇帝敕宋荦刊刻御书则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9.
从开设信息检索课,开展书目文献利用讲座来提高用户意识,通过技术和知识两方面提高采访人员素质,做好用户教育工作;还应当丰富书目文献资源利用形式,充分发挥网络联合目录、网络书业书目、网络文献书目数据库等网络资源,提高书目文献资源的利用率,以更好地为高校师生服务。  相似文献   

20.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中期兴起至清末改为学堂,共延续了千余年之久,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全国书院研究和以某地区或个别典型书院为对象的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学术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该文拟利用有关的史料笔记、碑刻、地方志、文集等资料,把清代甘肃陇东的书院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就陇东书院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社会影响等问题做一详细的历史总结和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