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胡甫臣 《新闻三昧》2007,(11):13-14
用文同志的儿子电话上告诉我,他爸爸去世了,说他妈妈嘱咐他一定要通知我。用文同志生前同我们家通电话时,声音总和他在工人日报社  相似文献   

2.
2015年10月22日下午,我正在从南京返回北京的高铁上,接到了我的同事,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黄晓新的电话,说木文老昨天夜间走了,25日在八宝山举行告别仪式等.我的心情一下子沉痛起来,8月份他在协和医院住院期间,我和晓新同志、冯建辉同志、庞元同志去探望他,感觉状态不错,以为已经闯过了这一关,没想到还是没有坚持住.随后,《出版发行研究》杂志主编李晓晔来电话,希望我写一点纪念木文老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2010年12月29日,洛风同志(原名张凤葆),以92岁高龄驾鹤西去,离开了我们。我之所以在时隔一年以后,才写这篇悼念并纪念他的文章,这其中有一定的原因。在2008年以前的十几年中,每年春节,我都和我的老伴一起,去看望洛风同志,给他拜年。但在2009年以后的两年中,我因一直在生病,没有去看望过他。2011年1月下旬,我病情稍好后准备春节前再去看望洛风同志,于是给他的家里打电话,没想到他的家人告诉我,洛风同志已于一个月前  相似文献   

4.
往事二则     
严以律己的小平同志1989年11月中旬,国家档案局在京召开会议,我和四川省档案局局长张仲仁住在中央办公厅招待所。晚上聊天到深夜,准备入睡时,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是邓小平同志家里来电话,要他回去一趟,来车接他(张仲仁同志是小平同志的妹夫)。第二天张仲仁对我说,昨晚小平同志向  相似文献   

5.
访李準     
1990年9月18日,河南省“中原文化艺术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幕。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负责对外宣传的处长任子厚同志邀我去参加开幕式。我们乘公共汽车赶到首博,开幕式已过,于是,我便随人们参观那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时,我才发现李準同志也来了。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紧握着他的手,向他问候。这是我第二次同李準同志见面。第一次是粉碎“四人帮”之后。当时,我正在北京日报文艺部当编辑。一个春节过后,我的同事、学长赵尊党拉着我去看他。尊党是河南人,与李准同志很  相似文献   

6.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 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志的老伴陈振翟同志写信,给北京我们共同的老朋友写信,打听他的究竟。不料,9月24日又得到了更坏的消息:王揖同志已于9月22日逝世了。信中并说,在他病倒之前,正在为筹  相似文献   

7.
朱光烈 《现代传播》2003,(4):104-108
20 0 3年 4月 15日 ,雷颐先生在电话里告诉我 ,李慎之先生病危。我着实地震惊了 ,眼睛立即涌出了泪水。在这之后的几天里 ,我们一直保持着电话联系 ,我从他那里不断地了解到李先生的病情。我们都明白 ,先生已经走到了人生的终点。渐渐地 ,我的心情倒是平静了下来 ,并开始撰写悼念文章 ,准备后事。噩耗终于来了 ,4月 2 2日中午 12点 ,雷先生来电话说 ,敬爱的李先生两个钟头前去世了 !先生带着他的渊博的学识、伟大的精神和先进而又极具价值的思想 ,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祖国和人民。一、先生对我的鼓励、批评和期望初识先生 ,先生给我过于沉重的…  相似文献   

8.
翁少峰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他走得那样突然。我远在南国,去年元月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心情久久平静不下来。  相似文献   

9.
今年6月14日下午,我从电话中听到一个陌生人的声音,说他是王仰晨的儿子,他爸爸已于前天逝世。我听后猛然一惊,因为不久前,仰晨同志还来过电话,说他白患脑血栓后,健康情况一直不好,走路困难,近日又摔了一跤,我们在电话中还互通了一些情况,想不到这竟是我们之间的最后一次谈话。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种种往事,历历萦回于我的脑际,久久难以散去。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和魏厚敏同志在一个锅里吃过饭,在一个屋里睡过觉,在一张桌上写过稿,可这次要写他倒真有些为难:一来在最关键的几天,我没和他在一起;二来他又总是一口一个“还是多写写平暴一线的同志”。好在许多同志积极地给我提供素材,他又发了35篇稿子,两下一结合,拉出这一小文。魏厚敏在部队新闻干事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七八个年头,这其间,他采写过的对象一串串,他  相似文献   

11.
背景提示:在江西省广电局援疆干部、江西电视台记者郑忠杰同志即将完成三年援疆工作任务之际,我随同局领导前往郑忠杰同志援疆工作之地———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以下简称新疆克州)考察慰问。考察慰问期间我的心情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一是震撼,二是感动。登上帕米尔高原的人,无不为它的恶劣环境、气候,以及它特有的纯朴民风、民情所震憾;另一方面,援疆干部们抛家别口,一千多个日日夜夜在那贫瘠艰苦之地努力勤奋地工作,他们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怎不令人感动。在帕米尔高原考察慰问期间,当我问及郑忠杰同志这三年来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在同辈人中间,大家几乎都对王揖同志有个共同的印象:他精力充沛,身强体壮。我万万没有料到,竟会突然收到他去世的消息。他走得太早了.太出乎同志们的意外了。9月20日,我从外地回来,一进家门,就看见桌上放张字条说北京来电话,告知王揖同志病危。我简直不相信这张字条,以为电话中听错名字,误记下来。于是,我急忙给王揖同  相似文献   

13.
一次我到一县采访,同车的宣传部同志突然接到电话:本县发生了一桩刑事案件,上面某媒体突然就来了.他与对方在电话中反复商量如何拦住媒体不予报道的计策.因我们平时关系很好,对方与我说话不回避.他说:"你知道吗--现在下面一大块的工作是‘灭火',几乎一周有3天时间应付这些事."  相似文献   

14.
2010年12月8日,为我国新闻出版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老出版家许力以同志走完了他87年的人生岁月.我接到噩耗后十分悲痛,因为就在7日上午,力以同志还和我通了电话,说他已收到我寄去的新著<中国出版史话新编>一书,很高兴,并说了鼓励我的话.当时他的声音和往日毫无异状,不料第二天凌晨就猝然辞世.几十年来我在他的领导下的历历往事一一在脑海涌现,久久难以平静.  相似文献   

15.
去年九月份,我在北京参加筹备江苏省乡镇企业展览会时,专门走访了五十年代新华日报社论作者之一徐荇同志。我和本报理论处黄维岳同志来到了首都中南海,怀着十分尊敬的心情,通过门卫,找到了中央书记处政策研究室顾问徐荇同志。徐荇同志在办公室接待了我们。他开门见山说:我对新华日报是有感情的,我喜欢这张报纸,在五十  相似文献   

16.
宓浩副教授于1988年10月16日逝世的噩耗传来,我的心情一直很沉重。一个多么好的同志啊!他才56岁,正是学术上、事业上采撷累累硕果之际,华东师大图情系需要他,上海图书馆学会需要他,图书馆学理论界需要他……,而残忍的病魔竟把他拖走了。但是宓浩同志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坚持为图书馆事业奋斗的精神,将久久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17.
大年初九深夜,正在山西拍片的杨亚洲导演接受了记者的电话采访。因为忙着筹拍新剧,春节前,他只回家陪妈妈过了一天。杨亚洲的声音显得疲惫,却很真诚,在谈话中,他很喜欢用“我真的真的……”来表达他对事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一场50年不遇的大雪过后,山西太原异常寒冷。12月1日深夜,有朋友从北京来电话,说姬乃甫同志病危,已从北京宣武医院转至北大医院进行抢救。又说他在病危中还念念不忘几个朋友,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见上二面。第二天一大早,我便匆匆赶往北京。  相似文献   

19.
艾思奇同志离开我们已十二年了,现在又重印他早期的有名著作《大众哲学》,使我们心情激动,对他无限怀念。艾思奇同志在中学时代就很爱好哲学。一九二六年冬他中学毕业后来到南京,和他哥哥同住。他哥哥是个革命青年,有一天反动军警忽来搜捕,其兄不在,将他抓去。后在亲朋营救下,他恢复了自由,就到了日本东京,和我同住一屋。学完日语初级课程后,他买了一本日文本黑格尔哲学,作为进修日语的主要读物。我当时对哲学一无所知,认为在备考时期不该如此浪费时间。他说他爱哲学,借此容易搞通日语,一举两得。不  相似文献   

20.
1949年我在延安刚过罢春节,群众日报社、新华通讯社西北总分社通知我们到陕东(即关中东部)前线采访(李言年同志已先去了)。那时陕东工委驻在合阳县城,书记是刘文蔚同志,他对新闻工作很热心。见了我们,就要求给工委办张报,我们说没人,他说:“那就训练人。”不久按总分社指示,成立了新华社陕东支社,并派来了电务人员,由李言年同志任主编。这样,陕东就正式有了我党的新闻单位。我们马上办起了通讯干事训练班,陕东10多个县都派人来学习。办了一个多月,就分下去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