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民国档案,是民国时期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在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有价值的各种历史记录。云南省档案馆保存有自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档案共154个全宗,300724卷,它全面地反映了民国时期云南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卫生、交通、民族等方面的情况。为更好地保护抢救馆藏资源,提高馆藏档案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能力,近年来,云南省档案局根据民国档案的特点及云南省档案馆馆藏民国档案数量  相似文献   

2.
一、民国档案的休闲利用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民国档案是民国时期人们社会活动的真实记载,在现存历史档案中,民国档案以其涵盖面广,库存浩繁为特色。民国档案在为政府工作,经济建设,编史修志,史学研究,对外交流以及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近年来社会各阶层对民国档案利用层面的要求越来越广,民国档案也已逐渐在文化和教育等方面表现出独有的文化内涵,以民国档案为蓝本创作的影视作品和利用民国档案制作的各种类型的展览,把民国档案与民众的距离缩小了,为推动民国档案走向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档案》1999,(2)
1998年第2期《中国档案》发表了蜀言的《民国档案没有鉴定的根源》一文,文章指出:195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关于迅速清理敌伪政治档案资料的通知》,是中共中央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正式的有关民国档案“片纸只字不得损毁”的规定。这是中央在当时环境下对民国政治档案的规定,而不是对全部民国档案的规定,对真正无用的档案要鉴定、销毁。民国档案鉴定工作没有开展起来的原因,一是在于当时代管民国档案的机关没有条件开展鉴定,而国家各级档案馆于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才相继建立,民国档案从代管机关接收进馆后,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4.
正3月10日,由省档案馆、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现代快报社联合主办的《现代快报》"发现周刊·民国法庭实录"正式面世,并将在每周一以"一案一说"的形式陆续呈现民国法庭故事。这是江苏档案文化产品化又一新的尝试。1912年至1949年的民国存续38年,承载了太多沧桑厚重的历史内容。江苏作为民国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历经了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直至国民政府,浸透现代与传统文化交织,积累形成了卷帙浩繁的司法审判案例。江苏省档案馆馆藏民国审判档案,从一  相似文献   

5.
一收藏于上海市档案馆的民国名人手迹,系指民国三十八年间的著名人士的亲笔手迹。自一九—一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后,直到一九四九年新中国诞生,三十八年间,中国处于一个复杂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在军政、文化、经济等各界活跃着大量的、形形色色的积极分子,影响着社会各个方面,甚而影响到社会历史的变化。这部分人物的手迹,已不仅仅是档案的一部分,而且也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历史的原因,民国名人手迹一直未能被全面地整理,系统地研究与编辑出版。改革开放以后,上海…  相似文献   

6.
覃刚 《广西档案》2003,(1):44-45
根据自治区档案局馆《关于做好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报送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县级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和上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于2001年5月份起开展民国档案案卷级报目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2553卷(其中柳州市1156卷、柳江县84卷、柳城县1313卷)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的采集和报送。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相似文献   

7.
高群 《中国档案》2012,(2):61-62
辽宁省抚顺市档案馆民国抚顺县公署档案总计26000余件,记录和反映了1906年至1931年抚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状况,是抚顺清末和民国历史的真实写照,也是抚顺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中最珍贵的档案。2007年,辽宁省档案局将其列  相似文献   

8.
根据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档函[1999]127号件《关于印发〈全国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采集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完成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统一布置的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报送工作。自治区档案局于2000年8月建立了全区档案目录中心机构,制定了《广西民国档案案卷级目录数据采集方案》,  相似文献   

9.
正民国时期档案又称旧政权档案,系指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单位及个人形成的档案。我县档案馆收藏的民国档案,绝大部分是解放后从原国民党旧政府机关中接收过来的,还有少量是来自于民间个人上缴和捐赠。民国档案较系统地反映了民国时期镇赉县各单位的主要活动和境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是民国时期政治、军事、  相似文献   

10.
民国档案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真实记载了民国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由于当时管理方面的原因,民国时期文件与档案一般未作保存价值鉴定,新中  相似文献   

11.
3.阎锡山就任都督后,剪发、放足实施情况 民国建立,政府曾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出剪除发辫的命令,阎于忻州返回后,也曾再次向全省军民下达过限期剪发的命令。但是由于新政府成立不久,军民对于民国的前途仍存有疑惑心理,故对剪发的命令在山西各界中表现出各种各样不同的反映。5月间,在都督府的独立炮队中,尚有“一半顽固的兵士,仍留着辫发,摇摇摆摆,出入大门”。太原县高等小学的学生,剪掉辫子的有十分之九,而奇怪的是,学校的“某教习的油光大尾,还逐日修饰,学生们每遇上课时,便将种种笑骂的话,写在黑板上讥谐他,他毫不在乎,大有任由他人骂,豚尾我自保之态”。某中学的学生,行至东夹道正兴史门前时,因没有辫子,被第一镇士兵拦住询问为何把辫子剪掉,当学生回答我是共和国民,竞遭到士兵的辱骂与毒打。曾有徐沟某人,从该县西关路过,遇见有平阳返省的士兵队伍,士兵即将其发辫剪去。此人“呆立半晌,痛哭不止,该兵队走后,遂将辫子系于腰间,跳入西城壕水中溺死”。记者曾去祁县调查剪发情况,当地百姓都这样说:“马安良的公事来了,不叫剪发,等大清兵进来,没有辫子的人都要遭殃。”细细一打听,这些话都是从县衙门里传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近日从南宫物市场购得了一张珍贵的报纸,那是民国期间山西县级机关所办报纸中较早的一种,也许这张报纸是现存县级报纸中最早的一张。这张报纸名字叫《明报》。据近年出版的《祁县志》介绍,《明报》创刊于1924年12月25日,主办人为“学界人士”张景房、范树斋等,周刊,对开四版。开办之初,由太原印刷厂印刷,后因往返耗资费时,便自购机械印刷。三十年代,又增“画报”“童乐园”“抗日副刊”等栏目。每期印刷发行300份,其中160份是本县机关、学校及乡村办事机构所订阅,余均发往外埠祁人的商号长期订户。《明报》创刊于“五四”之后,其宗旨“作民众喉舌,为地方兴利除弊”,1925年时,因言辞激烈,协助农工,致国民党党棍到报社滋事殴打编辑,但《明报》没有妥协,继续办了下去,1937年10月,日寇逼近县城时,才停办。在1935年时,《明报》还不定期编发过一些音乐期刊,供教学与抗日之用。笔所购《明报》是民国二十一年(1932)5月29日的一张,404号,是其开办九年时的一份报纸,此报从创办到停刊,在风云变幻的政局中,维持达14年,在民国山西县级报刊中是极为稀见的,且国内所存仅此一张,可知其贵。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早的晚报,诞生于哪一年?在哪个国家?中外新闻界有多种不同的说法。概括起来,大体上有三种:德国说、英国说和美国说。 第一种,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晚报产生于德国,时间是1616年,报名叫《法兰克福晚报》。(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362页“晚报”条,又见《新闻记者》杂志1999年第6期《社会主义晚报学刍议》,作者均为周珂。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山西青年尤其是受过中高等学校教育的青年,形成了一个不同于传统文人的社会群体--新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一阶层对于山西思想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近代化,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成为婚姻变革的先锋.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银行行员录”日前在祁县发现。书页已卷边发黄。但内容很完整。封面落款为山西省银行总管理处,民国十二年字样。32开本、字为繁体竖排、黑色铅印,版心偏下印有页码,共60页,浅蓝色封面底,和一般书装订无两样。封面右下角有当时任洪洞分行行员,祁县人高廷栋的印章,当时此人39岁。据山西省银行背景资料显示:山西省银行(1919年-1949年)为1917年阎锡山兼任省长时,为解决财政困难和日益增长的军费需要,提议建立的。他组织商界、政界、军界有关官员成立山西省银行筹备处,自任处长,聘任祁县大德恒票号总经理阎维潘为副处长,征集资本,制定章…  相似文献   

16.
新发现的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飞龙报篇》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过去很长一个时期都认为是1895年在德国勃力门(今译不来梅)出版的《日国》,[1]后发现在前一年已有一份华文报刊在欧洲问世,即1894年10月在英国伦敦创刊的《中英商工机器时报》。[2]但是,笔者在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发现:一份名曰《飞龙报篇》的华文报纸早在1866年就已出现在伦敦并行销中国、朝鲜和日本等东亚地区。这一新发现,不仅推翻了现今的错误说法,更重要的是将欧洲第一份华文报刊问世的年代提前了近三十春秋。  相似文献   

17.
18.
刘满闪 《图书馆》2007,(4):142-143
报纸创刊号的收藏长期以来在图书馆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创刊号的形式、特征及发展趋势,提出了图书馆应重视、收藏创刊号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随着全国农民运动的高涨与北伐战争的爆发,在我国传播史上史无前例地出现了第一次农民“报刊潮”,不仅在发展历程、宣传功能和出版形态方面独具特色,而且在宣传革命思想、促进农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后人认识和研究中国革命史和传播史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文报纸《工人之路》是一份在苏俄远东出版的中文社会政治报纸,1922年3月创刊,早期为周刊,后期为双日刊.该报作为联共(布)远东边疆区委员会和远东边疆区工会委员会机关报,先后在赤塔、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哈巴罗夫斯克(伯力)出版,1938年4月停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