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世纪末随着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欧洲出现了市民阶层,其特有的自由、平等、人格独立、权力等理念使得市民社会作为一个独立的领域与政治国家相互分离和互动发展,从而催生了宪政要素的产生,最终使得宪政国家在英美法等西方国家建立起来。市民社会不仅产生了与宪政相辅相成的政治文化,孕育了法律至上性理念,同时也为这种宪政理念的实现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因此,宪政的实现离不开市民社会的培育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丁标 《培训与研究》2006,23(6):73-74,80
法治社会,是指以市场经济作为其活动空间的自治自律的市民主体通过契约,理性缔结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实现应有权利和利益的一种社会形态,法治社会与非法治社会最重要的区别在于经济交往方式及其规范模式方面的差异。宪政国家是指为保障公民的自由权免受政府及他人的侵蚀,通过并依据宪法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限制与规范的国家。法治社会是宪政国家的基础,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通过公法与私法适度渗透来实现良性互动,确立相辅相成的关系模式,正是法治社会与宪政国家的互动构成了宪政。  相似文献   

3.
宪政是当代社会发展的民主形式,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选择。社会基本权利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权形态,产生于宪政之中,作用于宪法规范之外,并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宪政的要求。公民权利的实现离不开宪政的发展,宪政的发展亦是公民权利实现的基础。社会基本权利起于人民主权思想,在社会公平正义理念指导下形成国家之义务,最终追求实现人权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确立了完整的私有财产权保护体系。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体现了民主自由与个人独立,促进了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立现代法治和宪政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5.
宪政与民主分别同消极自由理念与积极自由理念相对应,也就必然反映两种自由理念的对立统一关系。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分别回答了“谁治理我?”和“我被治理的程度如何?”这两个问题,但它们要求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出发点是一致的。民主主张积极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力,宪政则强调以保障个人基本权利和自由为目的限制政治权力,两的互补互动、磨合产生了宪政民主制,较为有效地解决了人类政治生活中重大的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促进了西方国家宪法和宪政制度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基本上确立了完整的私有财产权保护体系。私有财产权的保障体现民主自由与个人独立,促进市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更重要的是,它是建立现代法治和宪政制度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宪政文化因宪政活动而形成,含宪政制度文化、宪政组织文化、宪政意识文化等。当代中国宪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也存在一些缺陷和隐患。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市民社会、宪政制度、宪政意识等方面建设当代中国宪政文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它直接推动了西方宪政的产生、形成和发展。体现了宪政的根本价值和理念,阐明了人民主权和国家权力合法性的来源,彰显了保障人民权利的价值追求。研究社会契约思想,借鉴西方宪政的成功经验,将会推动我国宪政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代美国宪政的生成是由两个重要因素决定的:一是以西方法律文化为渊源。从法律文化的角度看,立宪主义的确立是北美公民社会和独立后的合众国在长期奋斗中对自身生存和发展方式所做出的政治抉择。二是以独立前后的社会宪政运动为先导,在邦联试验失败后又继之以国家宪政运动为主导,并且是社会和国家两种力量对接和碰撞的结果。美国宪法是将其宪政实践作成标本,宪政与宪法之间存在着有机的互动关系,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把握好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建立立宪政体,是梁启超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但是,什么是理想的宪政国家,建立理想的宪政国家的途径是什么,梁启超在不同时期又有不同的思索。欧战是梁启超宪政思想转变的分水岭。欧战前.梁启超高倡国家主义,主张主权归属国家,励行积极干涉,实行开明专制。欧战后,梁启超的宪政思想有了重大转变.由国家主义的宪政思想转向自由民主的宪政思想。其表现为:反对国家至上,主张个性发挥,提倡市民政治。发生这一重大转变的原因:一是德国的战败;二是他对开明专制理想的幻灭;三是他把宪政的实现,由寄托于精英转向造就民主社会。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法哲学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是其法哲学中的核心理论部分。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由需要体系、司法以及警察和同业工会三个环节构成。在黑格尔的法哲学中,市民社会是客观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体现了特定伦理精神的伦理实体,也是逻辑发展的展开环节之一。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包含着超越其历史时代局限的深刻洞见,为审视现代性社会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宪政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我们对于宪政理念的整体把握乏力,对于西方党政的历史及其意义缺乏足够了解和体悟。经过对作为范本的西方宪政进行文化的历史考察,可以认为,保障人权、限制国家权力、政治容纳性、自由、民主和法治,是西方宪政发展历程中形成的历史品格。西方宪政的历史道路给我们的启示是:宪政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文化条件;根植于不同文化土壤的宪政,可以具备不同的形式、价值内涵和国家政治形式;缺乏法治和权利文化资源的中国,需要寻找一个更高层次的价值,以统摄文化交融时代的宪政理论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宪政与公民社会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公民概念是公民社会的特有概念,它界定了公民与公民之间的平等,自由的关系,揭示了公民的权利对国家公共权力的本源性,公民社会构成了对公民个体的保护屏障,同时对政治国家形成了有效的制约。公私法的划分对宪政具有重要的意义,私法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规则,我国宪政建设应当以公民社会的建构为起点,将经验理性与建构理性相结合,并以经验理性为重点。  相似文献   

14.
入世促进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将催生成熟的市民社会,这铺垫了法治的基石;入世促使中国政治体制的完善,将架构规范的政治国家,这指向了法治的核心.在入世的背景下,在外部力量的冲击和内部力量的涌动下,中国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趋于成熟与完善,并且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关系--即两者之间既是对立的,也是统一的;既是对抗的,也是合作的;既是制衡的,也是配合的.入世推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这两个轮子互动前进,中国将在这种背景下步入法治之路,走向宪政之巅.  相似文献   

15.
论当代大学生宪政思维培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小飞  杨凤娥 《大连大学学报》2007,28(5):110-112,74
宪政思维是建立宪政国家的思想意识基础,民众没有宪政思维,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国家无从建立。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盛行法律工具主义,缺失宪政思维,与大学生即将承担的历史任务的要求相背离,因此,培育宪政思维是大学生担当时代重任的前提。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宪政思维是高校的历史责任,高等院校应该开设宪政公共课程、培养高素质宪政教师、革新教学方法,从而培育富有宪政思维的大学生,推动我国宪政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尽管人们对宪政的概念理解不同,但宪政社会的基本内涵即权力的制约和权利的保障还是为人们所认同。从宪政内涵引申出来的宪政的标准即政府权力的分立、制约与公民权利的保障则对于构建宪政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国民教育的普及和地方自治的实施对宪政社会的实现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宪法有解释的必要性,并且可以被解释。国外比较典型的宪法解释模式为英美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与大陆法系国家开创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且各具特点。我国目前的宪法解释存在着种种不足,必须结合现实的国情,建立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解释主体的宪法解释制度,并使其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本论述了宪政和政治明的关系,阐明实施宪政是建设政治明的核心,并提出了实施宪政的几个措施,如加强宣传、理论研究、制度建设和宪法司法化等。  相似文献   

19.
县级政府作为最贴近群众、贴近公民社会的政府机构,与公民社会有着密切关系。公民社会与县级政府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神纽带、民主参与和经济发展方面。温州市公民社会作为发展较为成熟的地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特点,在县级政府建设实践中有创新并积累了经验。温州市县级政府建设与转型应抓住公民社会起步早的良好契机,加快政府职能转型,加强与公民社会有效互劝,提高行政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