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分析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态度现状及其相关性与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探讨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对其体育锻炼态度的预测效果,为当代大学生端正体育学习态度、增强体质提供支持.通过对47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结果分析发现:(1)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态度总得分均处于中等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态度各个维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态度中存在显著正相关;(3)朋友支持能够有效预测行为认知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和参与武汉市2010年群众体育活动暨体育人口调查,获取该市体育锻炼参加者最新的第一手资料,据此对特殊的体育锻炼参与者群体——亚体育人口的社会分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增加我国体育锻炼参加者的基本思路和可行路径,以此促进中国民生体育和体育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3.
对牡丹江市大学生冬季体育行为与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传勤 《冰雪运动》2009,31(2):92-96
为了培养北方高校大学生冬季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牡丹江市2~4年级部分大学生进行有关冬季体育锻炼现状和影响因素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冬季课余体育锻炼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大多数学生在课余时间都不同程度地参加了体育锻炼,但锻炼量不够充足,尤其是女生显得更为突出 体育态度、心理因素、行为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影响大学生参加冬季锻炼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对福建成年国民体育锻炼行为的阶层差异进行了描述性分析,试图从体育锻炼行为的角度掌握福建省的社会各阶层分化情况。研究发现,福建省不同阶层成年国民的体育锻炼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分化,在是否锻炼的变量上表现的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5.
房辉  王东海 《体育科技》2023,(6):73-75+78
对多元动机理论及其对体育锻炼促进的启示进行分析探讨。研究发现,基于社会认知的动机理论认为,行为是基于意图的,而意图是基于对行为的期望和价值判断,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强化意图;基于人本主义的动机理论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的基本心理需求决定着行为,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强化内在自主动机;基于双过程系统的动机理论认为,自发过程系统和反思过程系统会从不同的方向影响行为,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减弱自发过程系统的负面作用;基于行为维持的动机理论认为,启动行为的动机与维持行为的动机是不同的,体育锻炼促进应着重于利用社会环境等资源来提供更多体育锻炼机会。借助多元动机理论,可以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这对完善体育锻炼促进策略具有积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6.
使用CLDS 2016数据对体育锻炼、社会资本对我国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进行实证检验,发现社会资本对体育锻炼的健康促进效应具有中介作用: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也能通过提高居民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存量间接影响居民的身心健康水平。通过城乡对比发现,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和社会资本均对身心健康有显著影响,而农村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对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并无显著的直接作用,农村居民反而更多地依靠参加体育锻炼后带来的集体和个体社会资本的增长来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农村居民的社会资本在体育锻炼和健康之间的中介效应比城市居民更高。  相似文献   

7.
对华北地区10所大学体育、文科、理科1250(男662,女588)g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与体育锻炼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显示,体育类大学生社会支持高于文理、理科大学生,并存在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的主要原因与体育锻炼因素不同有关。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对社会支持专业类别差异造成的影响不如行为习惯、行为控制感和行为意向对其产生的影响大。提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校应重视通过体育锻炼途径提高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程度,促进和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研究充分考虑到个体差异和不同社会环境对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识别了影响体育锻炼坚持的主要心理和行为因素,构建了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结构模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对模型进行分析和验证,研究结果显示,体育锻炼承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影响重要,学校制度因素对于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具有较大效果,大学生退出体育锻炼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体育锻炼意图不强。提出以下建议:大学阶段体育教学的核心任务应致力于使大学生形成参与体育锻炼的心理倾向并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在于改善大学生的体育偏好而不是过多的强调影响体育锻炼的外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我国西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与体育锻炼意愿的关系,并分析锻炼价值、锻炼满意的中介作用,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在四川、重庆、贵州、陕西、云南等西部地区采集数据,运用LISR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我国西部社会体育服务质量与体育锻炼意愿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社会体育服务机构中体育锻炼者的体育感知服务质量高,往往会有较高的锻炼满意度,而高的锻炼满意度可激发体育锻炼者的意愿;性别、年龄、收入等因素对锻炼价值、锻炼满意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提出提高锻炼者意愿的建议:1)增强服务的显现性、及时性、安全性和针对性;2)提高体育锻炼者满意度;3)根据性别、年龄和收入的不同,提供有差别的服务.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分析小城镇不同社会阶层非体育锻炼者的制约因素.结果显示:各阶层除缺少经费、身体较弱和缺少时间等制约因素差异具有显著性外,其他制约因素的差异不具显著性.从职业角度、传统文化角度和生活方式角度对不同社会阶层非体育锻炼者的制约因素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详细分析,旨在为越来越多非体育锻炼者参与体育活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1.
体育锻炼中的社会分层:现象、机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大松 《体育科学》2012,32(5):24-33
从结构的视角出发对体育锻炼中分层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利用CHNS2006数据实证了体育锻炼的分层机制。通过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总体而言,我国居民体育锻炼行为中存在着显著的社会分层现象;2)体育锻炼分层形成既有个体因素的影响也有社会结构因素的影响;3)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城乡差异,在年龄和婚姻状态上也存在差异;4)年龄与体育锻炼之间呈现U型关系,已婚群体的体育锻炼显著地比未婚群体降低,说明了中国中青年的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受到了"家庭生活"和"职业生涯"的双重挤压;5)通过对城乡模型的比较,发现农村与城市存在不同的分层机制。并指出农村群众体育的矛盾不仅有体育资源严重短缺,还存在体育资源被少数阶层所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体育锻炼的不公平问题。社会分层将是现在乃至未来认识和分析体育社会不平等结构的重要视角,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采用问卷调查法,分层随机抽取了辽宁省不同地域、不同性别的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4 628人,以调查辽宁省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并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辽宁省青少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学生校内外课余时间的行为选择均以功课为主,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较重,直接影响课余生活方式的选择和安排;辽宁省青少年校内外体育锻炼的参与度不高,学校体育教学与校外体育锻炼的契合性不强,体育锻炼的时间比较分散,长期坚持体育锻炼的学生较少;个体主观因素、家庭经济因素、社会导向因素是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及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老年群体体育锻炼是对于促进老年群体自身健康生活以及社会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试图在综合分析国内外老年群体体育锻炼问题的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我国老年群体的特点及老年人锻炼现状,运用问卷调查、重点访谈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杭州市为个案,对老年人口体育锻炼的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以期全面合理地掌握老年群体体育锻炼的情况,合理分析其需求原因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为未来老年群体体育锻炼的研究提供一定的资料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为探索体育锻炼、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检验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体育锻炼等级量表(PARS-3)、老年人生命质量量表(WHOQOL-OLD)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武汉市318名年龄在6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 体育锻炼、生命质量和社会支持彼此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体育锻炼可以直接影响老年人生命质量,也可以通过社会支持来间接影响其生命质量,社会支持在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命质量关系上有显著的中介效应,且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 需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老年人提供基本保障;树立正确心态,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大力宣传体育活动,促进老年人体育锻炼;完善创新老龄体育工作,提高老年人生命质量;加强适老环境建设,提升老年人社会支持。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社会综合调查(CGSS2006)数据进行二次资料分析,发现不同教育程度、职业的管理位置、居住空间城市老年人的健身锻炼情况有显著性差异。退休前不同的技术职称等级、行政级别、所在单位不同等级、不同幸福感、生活满意感和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认同的城市老年人对是否锻炼有显著性差异。性别、年龄没有成为区分体育锻炼行为差异的变量。应用社会分层和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分析认为社会客观位置与锻炼行动之间存在"结构化"关系,具有追求健康、非生产性、炫耀式休闲特征的身体锻炼行为成为文化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被用来强化社会地位群体的边界。研究进一步对体育部门职能方向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深化,中国城市家庭结构的变化日趋小型化、类型更加多样化。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泛长三角"区域5座城市7种家庭类型,在体育锻炼频次、时间、人际环境、空间环境以及体育项目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体育锻炼特征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究,分析了不同家庭类型选择体育项目的主、客观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家庭类型体育锻炼特征,差异性大于相同性。  相似文献   

18.
就医次数是衡量居民健康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构建零膨胀泊松回归模型和处理效应模型,从健康不平等的视角探讨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对就医次数的积极影响。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增加,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呈现“发散效应”,健康不平等现象突出。收入、体育锻炼对城市居民整体就医次数有一定抑制作用:收入有一定抑制作用的同时“发散效应”显著;体育锻炼的抑制作用和“收敛效应”均显著,且在不同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城市居民间存在差异。体育锻炼对女性、低收入、45岁以上城市居民的就医次数抑制作用显著,呈现出不同性别、城市、收入城市居民就医次数差异不随年龄变化的“平行效应”,但体育锻炼未能改变由社会经济地位引起的健康不平等。  相似文献   

19.
城镇居民体育作为特殊的文化运动和新的社会体育形态,将直接关系到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也影响到城镇体育的发展目标。在体育发展过程中,各地区受自然环境、民俗习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影响,导致各个地区人们体育锻炼质量存在明显差距。本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从性别、年龄和学历3个角度对滇辽两省居民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锻炼次数、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项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价值观大致相同,都把增进健康,祛病延年排在首位;受性别、年龄、学历因素的影响,滇辽两省城镇居民体育锻炼次数和锻炼时间有所不同;体育锻炼首选项目球类运动受场地设施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0.
基于当前部分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不足和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从自我效能感与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态度影响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模型。基于间接态度测量的思路,采用模糊评价理论,研究了不同大学生群体体育锻炼态度测量的方法,并以绍兴市大学生为例给出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