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伍尔夫的巅峰之作《到灯塔去》的成功,不仅在于其丰富的主题隐喻,还在于其巧妙的多维叙事策略。文章从“窗口”“灯塔”“女性”等入手,解读其主题隐喻和叙事策略,以更深刻地洞悉伍尔夫作品中意识流思维建构下的时间、空间、诗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需要在具体的、实际的思维活动情境中达成。真实、深刻的问题是思维情境的重要载体。执教契诃夫名篇《装在套子里的人》时可以以文本矛盾为切入点,设置问题,架构课堂,引导学生在深度解读文本中训练思维。  相似文献   

3.
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诗集《野草》被鲁迅命名为“野草”绝非偶然。从“野草”来解读《野草》,解读《野草》中的其他篇章,也许能更深刻理解《野草》。倘若抓住了“野草”的发展历程和精神特征,就会更直接地掌握《野草》中鲁迅的精神。  相似文献   

4.
从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视角解读杨绛的《老王》,可感知人的主体交互性交往理性。《老王》所蕴含的以平等、真实、真诚、和谐、对话等为基础的交往理性,较为深刻地体现在代词的和谐运用、称谓语的得体应用、问句的有效使用等方面。基于交往理性,着眼于语用修辞,可以更“本色当行”、更有效、更精细、更实证地解读《老王》。  相似文献   

5.
“反常合道”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准则,亦为解读现代文学作品提供了借鉴。《百合花》中隐藏着战争叙事与诗意书写之反常、物资匮乏与精神丰盈之反常、性别隔阂与人情交融之反常、英雄事迹与“普通”“青年人”之反常。“合道”则是更本质、更深刻的人情美与人性美的回归。探究“反常合道”的抒情模式,有助于学生对《百合花》的认识从局部走向整体,由表层到深层。  相似文献   

6.
《老子》“有生于无”一语意旨颇难理解,这主要是因为《老子》在文本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疑惑。《老子》讲“有”和“无”的关系,有时像是本源论的,有时又像是本体论的,这种本源-本体论的冲突深刻地影响了后人对它的解读。庄子明智地采取了悬置这个问题的态度,而玄学却从本源论和本体论两个方向展开了讨论。本源论的解读固然有其缺陷,本体论的解读也有其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运用老子《道德经》中“道”的思想,从“三农”问题本源的探究中阐发对“三农”问题的一种认识,“三农”问题的本质是民生问题,探究其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用老子的思想对民生问题进行解读,这有助于开拓思维.  相似文献   

8.
话题作便于充分发挥考生的多向思维,今年高考作以对“诚信”的解读为主题正体现了话题作的这一益处。《不停地说谎就是诚信》(福建作满分卷)一,在众多的考卷中脱颖而出,正是其逆向立意深刻使然。  相似文献   

9.
在骈俪之风盛行的两晋时代,《兰亭集序》是一篇与众不同的文章,其内涵深刻、言辞清秀、情感真挚、文字流畅,成为东晋文坛一朵奇葩.从文本解读角度来看,学生不仅从解读中领略到文章所呈现的灿然文采,更能从中体会到东晋文人厚重的情感世界与深刻的思辨意识.怎样引导学生去挖掘文章之美,享受阅读之趣,是品读《兰亭集序》之关键.  相似文献   

10.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从“不变”与“变化”、“希望”与“失望”、“逃避”与“对立”三个角度解读《祝福》,能使学生从作品的双向对立性中体会多元而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11.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学习》中“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多元解读”栏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  相似文献   

12.
基于新课标提出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既要把握著作的社会学意义,更要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政治制度、文学艺术等文化内涵。本文以《无为政治》一篇为例,从多个维度对《乡土中国》做文化解读尝试,旨在于阅读教学中开拓学生思维格局,提升深度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寓言大都蕴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章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中便蕴含着“矛盾”观念,笔者从词语、典故以及文章中的言语等方面出发,对此种观念进行了分析。一、立足文章词语,解读写作思维在分析《自相矛盾》这篇课文时,教师要从文章中的词语出发,结合当前对“矛盾”的理解,去分析作者的写作思维。通过了解这一古代寓言故事,我们了解到矛和盾是两种兵器,经常被用到战争中,  相似文献   

14.
《喂——出来》是一篇经典的科学文艺作品。解读这篇文章时,我们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关注当下人类的生存环境,更要从“人文”的角度深刻反省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变本加厉的破坏环境,这才是这篇小说真正的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朝花夕拾》的传记批评式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传记批评的角度审视《朝花夕拾》,其创作不仅是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受到“当下语境”的影响。从思想内容到文体形式这种影响广泛而深刻,有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解读作品。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对鲁迅《祝福》等作品的主题和人物解读存在片面性、单一化的倾向。从文本中关于“忘却”等词的分析来看,作品中的“我”体现了作者作为思想启蒙者的心理复杂性和自我反思;运用生存哲学的理论分析祥林嫂的形象,可以发现小说中的人物存在着“生存悖论”,进一步反映出鲁迅对“人的生存”这一哲学命题有着更深刻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对传统篇目多元解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保留在新教材中的传统篇目兴起了一股重新解读热。这既是社会日趋多元化,人们思维日趋活跃、个性化的表现,也是随着新《课标》理念推行,教师思想不断突破僵化框框,表达自己声音的表现。《语文学习》中“重读”栏目、《语文教学通讯》中“多元解读”栏目、《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教材分析与研究”、“备课参考”栏目出现了一大批观点新颖文章,令人耳目一新。重读之风兴起,有利于文本认识的反璞归真,还作品其本来面目,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质疑、求异能力。然而重读背后,也出现了不和谐音:有的文章设立虚假目标,以旧版教参作为批…  相似文献   

18.
研究屈原及其作品已成为学术界十分关注的热门课题,陈蒲清从巫学角度研究《楚辞》,无疑是一种新的视角,亦是一种创新思维。通过对《南楚巫歌化伟辞》一文的剖析,解读其巫歌升华的基本内核,揭示其研究成果的深刻内涵和思想、艺术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悟道成仙”的神话与石头补天神话、神瑛侍者与绛珠仙草的神话、太虚幻境的神话同为《红楼梦》神话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对此说的解读并不多。本文通过对它的发端、索源、继承、创新等方面的解读,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曹雪芹在《红楼梦》神话世界方面的创作构思。  相似文献   

20.
李坤 《凯里学院学报》2008,26(5):144-146
张爱玲的剧本创作一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和详细的解读,张爱玲的剧本中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精神和她自身独特的审美情趣。张爱玲在剧本中对于“理想”、“爱情”、“人生选择”等问题上做了于小说之外的不同的相当深刻的思索。本文从这种视角对张爱玲的三部剧作《不了情》、《太太万岁》和《一曲难忘》,进一步详细解读。随着近年来“张爱玲热”的到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人注意到张爱玲的剧本创作,张爱玲的剧本也会有更多的作品被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