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峨日朵雪峰之侧》常常被误认为是昌耀展现英雄主义的诗歌作品。分析诗歌的重点字词和结构,会发现诗人诗中暗含省察意识,诗歌也表现出重置的态度;结合社会思潮背景,厘清诗中所表现出来的矛盾和困惑,以及体现出来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2.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创作的一首诗,被选人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按照单元导读的提示,这个单元所选的几首诗歌"都是对青春的吟唱".然而从诗歌描写的广袤、粗犷的自然景象,开篇高扬"征服"的赞歌,中间抒写心灵的孤独,结尾赞颂弱小生命、转向追求"默享"的自然观和生命观来看,整首诗存在前后意脉和结构的矛盾和...  相似文献   

3.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中国现代诗而入选教材,虽然单元提示以青春为主题,但学生在学习此诗过程中,对于诗歌语言、诗歌意象、诗歌主旨均有不同程度的困惑。如何解读此诗,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现代诗人昌耀的一首短诗。这首诗表面上看是向读者展示了“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1],但进一步探究,会发现这首诗在歌颂生命力量背后,还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揭示了深刻的哲理。诗歌的情感主要通过“太阳”“石砾”“雄鹰”“雪豹”和“蜘蛛”这几个意象来表达,对此我们虽然也可以采用知人论世、与诗人其他诗歌中同类意象相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但在此之前,我们更应该顺着作者的思路,一句一句地品读,  相似文献   

5.
《峨日朵雪峰之侧》作为中国现代诗歌入选教材,以陌生化的语言表达、思维跳跃的意象、深刻的主旨,增强了学生解读和教师教学的难度。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叶嘉莹先生的“兴发感动”说,从感知、感动、感发三个角度引导学生激发诗感、体悟诗情、传延诗志,感受雪峰之侧谦卑而强劲的生命力量。  相似文献   

6.
昌耀以其被流放祁连山为背景创作诗歌《峨日朵雪峰之侧》,其中采用了众多具有隐喻性、多义性及思维跳跃性的意象,增加了学生解读的难度。教学时,可以根据孙绍振教授的“关键词分析法”,聚焦关键词“侧”,从品味意象、感悟诗歌结尾、研讨虚词使用三个角度来品读《峨日朵雪峰之侧》,感受山峰之侧勇于抗争的强韧青春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正>《峨日朵雪峰之侧》被编排在统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是昌耀诗歌的代表作。在这首诗里,诗人塑造了众多的审美意象,通过“我”的视角串联起来,共同营造出一个凝重而壮美的氛围,蕴藏谦卑而强劲的力量,饱含沧桑而悲壮的情怀,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前行、勇于探索、顽强不屈品质的由衷赞美和对伟大生命的热情讴歌。  相似文献   

8.
《峨日朵雪峰之侧》是纳入高中语文教材中一首彰显壮美生命力与孤超攀登者的诗歌,对其展开深刻解读可从中感知语言魅力。在此之上,本文简要分析了《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创作背景,从语句与意象的融合、写作手法的独特性、壮美生命递进展示、攀登者的高原情结等方面予以阐述,以此展示诗歌内涵价值。  相似文献   

9.
<正>【学习目标】1.认识新诗,把握当代新诗的特点。2.学会品鉴新诗,掌握新诗品鉴的一些角度、方法与路径。一、情境导入同学们编辑的新诗集《新诗语》已接近尾声,而我们的新诗品鉴会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划之中。随着新诗品鉴会的临近,这几天,同学们纷纷向老师表达一个困惑,即不知该如何去品鉴一首新诗。大家从小读的多是古典诗词,而所熟悉的诗歌品读的方法与手段,  相似文献   

10.
“冷寂”既是那个特殊的年代,也是诗人内心的沉闷进而达到的清醒和理智。在认知转换的背后,是诗人昌耀对“征服”和“高度”的新的态度,当他愿意与渺小的蜘蛛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之时,诗人已经完成了一次精神的重构。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有朗读意识,不断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歌,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自主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并通过练习将之巩固,更要充分了解学情,把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充分建立起来,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过渡到未知的诗歌鉴赏,真正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2.
<正>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这也是众多优秀学者的治学之法。语文教学和写诗、治学异曲同工,“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方法也适用于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即学生以“读者”身份走进文本、阅读文字,  相似文献   

13.
教学古典诗词,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诗人的生平、诗歌创作时的心境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细致的了解,从不同角度全面、深入、透彻地了解诗人的创作初衷,从而真正地理解诗歌。教学时,对诗人相关资料的引入,教师要从诗词本体出发,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并对照比较来理解诗歌,真正提升诗词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4.
申清丽 《海外英语》2013,(7X):193-194
《一朵红红的玫瑰》是英国伟大的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抒情诗的代表,诗人以高超的艺术技巧讴歌了坚贞美好的爱情。该文从审美的视角对其语言美、意象美和修辞美进行分析,以感受诗歌历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张红 《湖南教育》2002,(24):48-48
诗,是文学之母,以其优美的意境,丰富的感情,凝炼的语言千百年来源远流长。初中语文新教材都不同程度地安排了诗歌内容,诗歌教学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是如何运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创造意境来抒情言志的。 一、分析意境,调动情感。“意”是经过物象化处理的情思,“境”是诗人主观情感体验过的景物。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就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创造的意境,并在头脑中想象诗人在  相似文献   

16.
《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展示出荒原中的壮美生命意识,还原出攀登者的高原情怀,呈现出意象和语句的巧妙融合,体现了诗人独到匠心。该诗释放的攀登者情怀与顽强向上精神对立德树人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高中生而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要求较之初中有了大幅提高。如何衔接初高中诗歌教学?抓手是诗歌的意象。意象在初中虽是未触及的概念,但又很容易理解,无非就是融汇了诗人情感、观念或哲理的景或物,对学生而言,一点就透,因此可作为高一诗歌教学的过渡和中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紧扣诗歌中的意象特征,勾勒意象所描绘的画面,从而体会意象所传达的情感;引导学生把握诗作中各意象之间的关联,继而梳理、挖掘诗人跌宕起伏的情感脉络和情绪的嬗变;在课堂上创设诗人作诗时的生活情境,从本源上理解诗歌意象的朦胧性和多义性,帮助学生达到对诗歌的精深鉴赏。  相似文献   

18.
诗歌,语言高度凝练,简洁的语言蕴涵了丰富的内容和情感,诗歌的特点决定了诵读是引导学生感受和领悟诗歌韵律美和意境美的重要方法,让"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就抓住了诗歌教学的关键。初中学生的理解鉴赏能力有限,所以我们采用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赏析方法,以求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诵读赏析诗歌的能力。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淡淡几笔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种写景抒情诗,我们常采用"唐诗素描"法去引导学生赏读。所谓"唐诗素描"就是加以想象,把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融进改写者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罗泳 《海外英语》2012,(15):182-183
英国浪漫主义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诗人,其中,湖畔派诗人的领袖华兹华斯和积极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雪莱,无论在政治观点还是诗歌理念上都大相径庭,这必然导致两位诗人截然不同的爱情观。该文试图以两位诗人所创作的抒情小诗中描绘的同一种花:紫罗兰为例,来看两位诗人不同的爱情观,以期探寻诗人们不同的诗歌理念和政治观。  相似文献   

20.
通过深入解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探讨诗歌中情怀内涵的把握方法。从语言分析、背景调查和多角度解读等途径入手,分析诗中关键词、意象、修辞手法等是如何与诗人的情感相互关联和呈现的,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分析诗人的情感和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