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我四年多的新闻记者生活中,曾收到过上百封各种身份读者的来信,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要算去年我收到的一封老山前线同龄人的来信。来信者,是我在去年九月参加成都军区“保卫边疆优秀儿女”的采访中,结识的一位刚从老山前线、被称为“八十年代上甘岭”阵地猫耳洞下来的解放军某部班长、二等功臣梁成亮。从他那里,我了解到前线同龄人的生活,以《他从老山来》为题,写了一篇通讯,发表  相似文献   

2.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下乡采访,一些通讯员常常这样问我,我老老实实地谈了自己的体会:“多读点文学作品,必有收获。”我在走上新闻岗位之前,主要是学搞文学创作,先后在《雨花》、《青年作家》、《芒种》等报刊发表过小说、诗歌、散文40多篇(首),1986年底,我被借调到南通县广播电台(现已调入)。  相似文献   

3.
他,关起门苦思冥想,后,只得另请“高明”一篇通讯放在我的面前,题目空白。“你怎么没写题目呀?”我问通讯的作者——一位青年记者。“让编辑去标,我想了几个都不理想,算了。”他回答道。这位青年记者采访能力挺强,文字也不错,可是,做不好一个标题,只得付诸阙如。看来,他的基础还不扎实,缺乏新闻工作的全面训练。在我工作的那个报社,还有不少记者不会写言论。有人采访了一个“打得响”的先进典型,感到应该配个言论.扩大影响,就向部主任提了出来.部主任请他自己执笔。这一下可苦了半天也理不出一个头绪。最  相似文献   

4.
老山前线红军师“猫耳洞之声”乐团去年底来北京进行了演出.我在参加接待工作的同时采写了3篇报道,其中刊登在去年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版《猫耳洞之声乐团在京首演——“战地之星”轰动北京》的特写,受到了好评.对采写这篇稿件,我有些收获.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乐团没到北京前,我就和某报一位记者去招待所找该团的先遣人员谈了6个小时,了解了一些情况。这个乐团去年4月诞生在老山前线,绝大部分成员是连队的战士,他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武汉市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引起我的注意。因写的是我的亲戚,通讯中描述的事我知道来龙去脉。当看到一些情节无中生有,我非常生气,打电话质问亲戚:“你怎么能向记者说瞎话?”亲戚委屈地说:“记者没有采访过我,我没看到报纸,也不知道哪个记者写了稿子。”不久,又见一家报纸登出一篇人物通讯,写的是我的朋友,事情经过我很清楚,发现有几处明显失实。我问朋友是怎么回事,他说:“署名的记者、实习生没有一个人采访过我,也没采访过我的家人。”我不禁想,这两家报纸登出的其它人物通讯,还有多少属于类似情况?记者写我的亲戚、朋友的…  相似文献   

6.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同志在50年代经常到各地视察,并同各界人士举行联欢晚会,他始终在人民群众之中。但由于他本人不主张新闻界对他作过多宣传等方面的原因,他这些同人民群众同欢乐的情景极少报道,所以只给参加者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1958年1月24日晚.他曾在广州中山纪念堂同5000多人联欢,就是一例。当时我作为《广州日报》记者曾有幸参加和采访,同其他文字记者写了特写,摄影记者拍了照片.由于陶铸办公室在我们送审稿上批示:“退回,不拟刊出。”所以,消.息、特写和照片都没有发表。当时我写了一篇日记,记录下这次晚会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1976年毛主席离开我们了!我曾怒起这篇日记.但由于日记本和手稿都是包扎堆藏起来,又忙于工作,无暇寻找。一日,为寻找材料写回忆文章,偶然又发现这篇东西。这篇日记经历了我从广州调到北京新华社的搬迁,特$.l是遭受了“文革”抄家的“洗礼”,还能保存下来,真是喜出望外。适逢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于是把这篇日记加以整理,拿出来发表.作为一个记者对毛主席的缅怀。  相似文献   

8.
1983年春夏之交,我去长江流域作了一次采访,写了《长江,愿你早日恢复青春》和《浩浩长江,何日百舸争航?》两篇通讯,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 有位青年记者曾经问我:长江流域那么广阔,记者只身一人,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全局,抓取主要问题,及时写出报道呢?我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9.
我国著名记者黄远生说过:新闻记者应有“四能”,即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在老山前线采访实习的课堂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土记者”:他在弹雨硝烟中战斗、采访,在低矮潮湿的猫耳洞里奋笔疾书,半年写稿上百篇,见报37篇,立了二等功。这位“记者”未踏过新闻学院的门坎,没有在报社、电台吃过“新闻饭”,他叫孙善毅,在守卫老山主峰的某部五连当文书,今年22岁。来自安徽鱼米之  相似文献   

10.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吸引读者,能感动读者。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当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文章时,是否能被它打动呢?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吸引他人?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新兵,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在国内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其中有散文、小说,也有消息和通讯。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通讯《心灵的震撼》,一篇是人物专访《面对李威》。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都是在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之后才下笔的,并且几易其稿,写到高潮之处,禁不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困惑不少记者的一个问题是写不好短通讯。笔者也有数年的记者生涯,至今尚未写出一篇象样的短通讯。编辑和读者喜欢短通讯,不少记者写的却是洋洋数千言的长通讯。发回报社后,审签的部主任和老总们,都望文生畏,头皮发麻,所以,迟迟不能见报。结果,鲜菜拖成了黄菜,黄菜拖成了干菜。最后,虽无人“枪毙”,却自然“死亡”了。最近,再读1990年5月12日《人民日报》发表的“金马”征文《夜,静悄悄》(见报稿附后),使我感悟到选择最佳角度和典型材料,是写好短通讯的关键。过去,我们写通讯很少从横断面结构作品,从最感  相似文献   

12.
一位记者随淮安市委书记到农村蹲点一天,写了一篇很好的通讯:《与农民兄弟“零距离”》。记者在这篇通讯的最后说:当晚睡在农家“吱吱作响的木床上”,感到“新鲜兴奋难以入眠”。 记者说住到农家感到新鲜,这无疑是他的真情实感。但这件事也表明:近几年来,我们的一些记者,已经习惯于乘小车、住宾馆、听汇报、搜罗一些人云亦云的第二手材料,很少深入农村作过细的调查研究了。 到农村采访住在农家,这本该是不算新鲜的事情。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凡记者下乡采访,谁不是常住在农民家里?记者如此,一些高级领导干部亦复如此。记得1964年江苏省委、省政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4.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5.
北京日报记者赵红、通讯员滕四波写的通讯《应该发生的故事》,得到了读者的好评.此文五月二日在《北京日报》发表后,很快新华社发了通稿,人民日报全文转载并配发了评论.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看到这篇通讯后很高兴.他说,这篇通讯内容和文字都很好,希望报纸今后多抓一些这类报道. 这篇两千七百字左右的通讯,为何有如此强烈的感染力?它有哪些特点呢?我以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平凡中见深  相似文献   

16.
记者下基层     
合为提高青年记者的政治素质,湖北省洪湖报社分批安排青年记者参加农村“社教”工作。图为报社领导与赴农村参加“社教”工作的青年记者话别。 王玲英摄 白襄樊日报主任记者吴高升热爱新闻事业,工作认真负责,能吃苦。8月24日,他到湖北省谷城县,7天时间采访了40多名县、乡、村、组干部和30多名农民,废寝忘食,写出了3篇通讯、4篇消息、1篇评论共1.3万多字的稿件。这是8月27日吴高升夜访农民邢天才家的情景. 帅琦摄 巾8月20日,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星期天特别节目《今天好时光》记者、编辑宁炜(左)与娄底市广播电台记者高德华(右)来到湖南涟邵砂务…  相似文献   

17.
1987年上海好新闻一等奖作品中,文汇报记者朱幸福采写的通讯《菲律宾兵变目击记》获得全票,独占鳌头。这篇通讯的推荐意见是,写得真实生动,富有现场感,而且报道及时,比新华社的消息还早,是国内记者采写的第一篇报道菲律宾兵变的稿件。我反复阅读这篇通讯,不由为记者深入枪林弹雨中采访的精神所感动。菲律宾兵变军人进攻的三个热点:总统府、四号电视台、国防部军营,记者都驱车前往采访。当时,政府军与兵变军人还在互相枪击,记者就在枪弹纷飞中采访。通讯中就有相当生动的描写,“我和另外两名外国记者举起双手靠近总统府,但被躲在暗处的全副武装的政府军挡驾,不让前进。”  相似文献   

18.
逼出来的话     
没有想到,1991年我将65篇杂文结册的《热冷集》,有幸被推荐列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图书目录。这事拽着我又把1990年以来写的61篇杂文随笔汇集出版。 本集杂文随笔,绝大部分是在《人民日报》、《半月谈》和《中国记者》上署名谈峰发表的。它们也如同我40多年来“爬格子”“爬”出来的其它杂文、新闻、通讯、报告文学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动因可分三类:一是奉命写的;二是人们希望写的;三是自己逼自己写的。初当记者时写的东西,属第一类动因者多,第二、三类动因  相似文献   

19.
写好有份量的长通讯不易,写好短小精悍的通讯更不易,这在很大程度更能说明记者观察问题的深度和行笔有素的真工夫。记得50年代新闻业务刊物上,曾登过苏联记者在电话上向作家波列夫依约一篇急稿,作家说在限定很短的时间内,他很难写出应约的文章;记者说那你可以写得很短很短,波列夫依对此则作了诙谐而耐人寻味的回答:“记者同志,那么我请你为我制造一只很小很小的手表。”记者哑然。可见,写好短文、短消息、短通讯,在很大程度上比之含水分量多的长文更难一些。我从事新闻工作三十多年,至今仍为自  相似文献   

20.
老记者徐熊在《我是怎样学步走的?》一文中讲他写一篇通讯引起的风波:我的第一篇通讯在《新华日报》(华中版)上发表后闹了笑话,当时一些读者竟把我当成蒋帮特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