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有仪 《收藏》2012,(19):68-73
扇面文化最初流行于文人之间,据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三国时,曹操就有清杨修为其画扇之事。到了北宋,宫廷画家更是画扇成风,且传留下不少扇面画。集书法、绘画艺术于一扇之上,则始于明代,并随之出现了折扇。文人骚客如唐伯虎、郑板桥等,均有画扇轶事流传。明清两代,几乎所有在画史上留有一笔的画家都画过扇面。扇面往往是画家的心血之作。尤其是折扇,无论构图还是笔墨,都要比一般作画难得多。一来是由于扇面尺幅较小且为弧形,书写作画需有讲究;二是折扇有折痕,更是增加了运笔的难度。此外,扇画需一气呵成,中途不能停  相似文献   

2.
张丽萍 《收藏》2012,(2):16-24
安徽省歙县博物馆藏有著名画家黄宾虹、张大千、徐燕孙、溥松窗、吴镜汀、汪溶、汪采白、张君逸八人合作的两开扇面绘画册页,此两开扇面当初应为一体之八面集锦成扇,专供多人合作。这两开扇面绘画册页之外,另附一开叶永康先生的题跋:"此君逸先生赠送歙县文化馆之折扇,上有吾乡宾虹、采白、慎生诸先辈仙品各一幅,镜汀、大干、燕孙、松窗各一...  相似文献   

3.
吴桢 《收藏》2012,(10):30-31
在清代宫廷藏品中,有一种方便精巧的手执物件,它既有生活实用性,又具艺术欣赏性,这就是清宫旧藏的折扇,亦称成扇、折叠扇、聚头扇。  相似文献   

4.
韩建武 《收藏》2012,(19):38-43
扇分为团扇和折扇两大体系。团扇历史最为悠久,在团扇上写字绘画始于三国,明中期折扇盛行后,团扇趋于没落。折扇,古称折叠扇,相传自宋代开始由朝鲜传入我国,明永乐时进口大量的朝鲜折扇。据明詹景凤《东图玄览》记载,南宋时"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式两面,与今折叠扇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这是古代文献所见宋代折扇的最早记载。在折扇上作书绘画成为风气,大约在明永乐以后。现将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部  相似文献   

5.
张静 《收藏》2012,(10):38-41
扇分为团扇和折扇两大体系。团扇历史最为悠久,在团扇上写字绘画始于三国,明中期折扇盛行后,团扇趋于没落。折扇,古称折叠扇,相传自宋代开始由朝鲜传入我国,明永乐时进口大量的朝鲜折扇。据明詹景凤《东图玄览》记载,南宋时“马远竹鹤、马麟桂花二册,本是一折叠式两面,与今折叠扇无异。扇式折痕尚在,皆绢素为之”。这是古代文献所见宋代...  相似文献   

6.
折扇     
折扇(2006-1002BK0053-4,图1)又名折叠扇、聚骨扇等。聚头散尾,宽一二指,展开成扇形,广尺余,用于取凉、观赏把玩。  相似文献   

7.
中国扇画艺术源远流长,独具魅力。扇面入字入画,扇与书画成一体最早见于晋代王羲之六角竹扇的轶事。之后历代画家屡有建树,文人雅士多有涉猎,通过在有限的画面精心题字作画,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宋代扇画艺术达到高峰。尽管扇画在传统书画中属"小品类",但扇与书画一体,  相似文献   

8.
费稳山 《收藏》2020,(2):50-53
费稳山,1944年生,上海人,别号馨扇、布衣居士,斋名静斋、云峰草堂,退休教师,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费先生平生博览群书,广结名家,不断精研和提高鉴赏书画艺术学养,形成了一套颇见功力且行之有效的独特鉴赏方法。他酷爱书画艺术品收藏,尤其对收藏近现代名人书画成扇最为用心,不遗余力。目前,费先生所藏书画成扇几乎囊括清末、民国、建国初期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名流闺秀、扇刻家的精华佳作,其中不乏吴湖帆、吴昌硕、何绍基、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知名画家的作品,堪称代表这段时期折扇书画艺术的高峰。2015年,费先生将近200把折扇整理成册,命名为《袖里乾坤·静斋藏扇品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9.
《收藏》2020,(8)
正费稳山,1944年生,上海人,别号馨扇、布衣居士,斋名静斋、云峰草堂,退休教师,现为上海书法家协会会员。费先生平生博览群书,广结名家,不断精研和提高鉴赏书画艺术学养,形成了一套颇见功力且行之有效的独特鉴赏方法。他酷爱书画艺术品收藏,尤其对收藏近现代名人书画成扇最为用心,不遗余力。目前,费先生所藏书画成扇几乎囊括清末、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著名书画家、金石家、名流闺秀、扇刻家的精华佳作,其中不乏吴湖帆、吴昌硕、何绍基、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于非闇等知名画家的作品,堪称代表这段时期折扇书画艺术的高峰。2015年,费先生将近200把折扇整理成  相似文献   

10.
明永乐年间,折扇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成为文人士大夫展玩、去暑之必备雅物。小小扇面一经题字作画之后立刻就成为一件美轮美奂的艺术品,令人爱不释手。故此,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