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缘由聚焦]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自己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被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2.
【缘由聚焦】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自己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被熏陶和感染。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审视当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显得尤为严重,有的老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来套用,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从摇摆走向平衡,让我们一…  相似文献   

3.
绘本以图画讲故事的方式来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它拥有独特的魅力,让孩子爱不释手,孩子们在阅读中被感动着、陶冶着,也快乐着、享受着……有人形象地称之是"无压力阅读"。我们可以依托绘本,给文本补白,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孩子在写作中趣味十足,快乐无比,变这种"无压力阅读"为"无压力作文"。  相似文献   

4.
学会解读文本,是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受到真正的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5.
【缘由聚焦】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但是,无论何种选择,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也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所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  相似文献   

6.
<正>高中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包括"理解作品"和"鉴赏作品"这两个层次,"鉴赏作品"的过程是与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对话的过程。在文本鉴赏的过程中,音乐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因为文本是以静态文字的形式来呈现相关内容和信息的,这样,就不容易立刻被读者感知到,而音乐能够把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能够有效地把文本语言"活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充分发挥音乐在文本鉴赏过程中的穿插作用。一、在导入文本时穿插音乐,再现文本意境  相似文献   

7.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8.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征服学生的心灵,而征服学生心灵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感动。感动能够唤醒人的灵魂,净化人的心灵,震撼人的道德情感,更能促使人的道德升华,它是一种有形而又无形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创造感动,要用感动来征服学生的心灵。一、要使学生情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动之以情,比之于单纯的说教,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1.  相似文献   

9.
憧憬的梦     
李新 《小学生》2009,(8):52-52
《憧憬的梦》非常之处:鸟妈妈和孩子们的深情讲述,告诉了我们一个让人惋惜的故事。正是这种娓娓道来的深情,感动了我们。  相似文献   

10.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如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指导呢?笔者就来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关注文本,让朗读"情有所依"文本是作者生活感悟的文字再现,朗读是学生体验、感悟文本的重要途径。教师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时,首先,要提醒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知识背景去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对话教学":它是文本、师生、生生基于平等的立场,通过言谈、倾听或感悟而交往的,它强调师生、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使师生的认知、思想、性感在互动、交往中渐进与提升;这种对话也是创造的、生成的,教师既要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平等对话,又要让学生超越教材,培养创造性的学习意识;既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又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材进行质疑和批判,使教学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那么,如何让阅读教学走向"对话"呢.  相似文献   

12.
很多语文老师在备课时都会对文本内容精备细炼,上课时通过调动学生的一切感官来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意。往往课文被上得翻来覆去,朗读是有声有色,学生也能被文本内容所吸引。那么,是不是这样的课就是一节成功的、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好课呢?作为老师应该站在专业的高度,为孩子们发现哪些有价值的“语文”内容作为教学内容呢?  相似文献   

13.
《秋天的怀念》教学片段:(教师蜻蜓点水式的朗读感悟过后)师:母亲去世后,作者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文章,他不止一次地提到了自己的母亲,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和爱。文章比较长,老师节选了其中的几个片段,想看看吗?课件出示几段史铁生怀念母亲的文章片段——《合欢树》片段——《有关庙的回忆》片段——《我与地坛》片段师:同学们,当你读到这些苍凉的文字,你能够理解作者内心的痛楚吗?能够体会作者深深的思念之情吗?你能够感受到在那苍凉的夜色中汩汩滚落的热泪吗?再来深情地读读这一段文字吧,我相信一定也会有一股热流从你的心头滚落……(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也许没有看到教学的全过程,我们会认为教师这样拓展真是太好了,岂不知,文本中重要的句子教者并没有很好地让学生朗读感悟,就急着补充课外的知识,试问,这样学生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吗?能真正充满激情与深情吗?能真正认识到母亲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并成为作者自己一生的力量和源泉吗?我以为,我们要让学生自己从文本中去体会,才会扎扎实实。诚然,恰当的补白与拓展有时候能帮助理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一定程度上为文本锦上添花,但这有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要看文本本身还要在文本的规定中找...  相似文献   

14.
记得在三年级的一次朝会上,当我满含深情地给孩子们讲完每周故事《爸爸的小护士》的时候,许多孩子都被感动得流下了眼泪。那一幕情景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孩子们对爱的感受多深啊!作为一名辅导员,我有责任让孩子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爱的含义——那就是奉献爱心的快乐!于是,我把队员们召集起来出点子、想  相似文献   

15.
书籍是文化的载体,它生生不息地传递着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魅力,倾听封存在文字里的动听的声音,让孩子们在文字世界里畅游.如何指导孩子在文字世界里畅游呢?笔者就此从三个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还原"作为一种文本解读的方法,有它内在的哲学基础和逻辑起点。从教学论的角度来看,"还原"也不失为一种课堂教学策略。教学《船长》,还原场景,感悟文字;还原情境,关注表达;还原形象,感悟心灵;还原故事,应对召唤。通过还原,打通了文字的隔阂,意义的阻断,去除了陌生感,有效地把学生引入了作品的情境,在文本呈现的特殊语境中咀嚼文字、体会情感,带学生真正走进了人物的精神世界,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感悟能力和运用能力.因此,文本的细读就显得格外重要.搞好文本细读要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学生,以学生实际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让学生琅琅书声,静静思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细细品读文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走,也可能向右,也可能下坠,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选择。但是语文教学无论作何种选择,作为语文老师;首先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的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9.
张云华 《广西教育》2012,(37):17-18
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强调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强调语文教学思维的原点和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应具备新的理念、新的视野。课前,教师应先和文本对话,即读好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因此,要使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告诉我们每个人对文字的理解感悟不会完全相同,所以语文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地统一要求.而必须重视个体对文本的理解.更多地通过感悟去体会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