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宣王对期,申伯在南阳唐河县境内建立的诸候国,史称南申.后楚国伐申,申国并没有灭亡,而是于公元前688年左右迁都于今信阳平昌关的谢城,谓东申,直到公元前585年左右东申亡于强楚.南申与东申灭亡后,申人或以申为姓,或以国都“谢域”之谢为姓.作为南申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东申国的国都,信阳与南阳同为谢、申两姓的重要起源地.这一点也被历史地理学和在信阳一带的考古发现证明.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期,楚武王(前740―前690年在位)在攻克权国后派斗缗以"尹"的身份治理权地,权成为楚国的一个县。这一举措在其子楚文王任命彭仲爽为申、息两县的"令尹"(约在前687―前682年间)之先,也较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于邽、冀戎设县为早,权县是"中华第一县"。权县县治位于汉水之滨的古权城,今荆门市沙洋县马良镇至高阳镇一线、以章山(马良山)为中心的地区。认为权县治于沮漳水流域的"糜城"或杨水流域的"建阳驿城",是由于没有注意到汉晋时期的当阳县治位于今荆门城南,因而误读了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对权城方位的描述。  相似文献   

3.
名楚考     
在我国历史上,楚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对于楚国文化历史的探索,从古至今都没有停止过,然而关于"楚"的来源,历来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清华大学藏战国楚简>--<楚居>的问世,引起了我们新的思考,也为楚国命名的缘由提供了新的依据,由此我们对"楚"国之得名也有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檀弓下》"遇负杖入保者息"当断句为"遇负杖入保者,息","息"为叹息之义,"入保者"为守城士兵。"负杖"乃《檀弓上》"负手曳杖"之简写,意为将兵杖拖在身后地上。"遇负杖入保者息"的意思是:(公叔务人)遇见(守城士兵)拖着兵器进入城堡而叹息。此是形容右师守城兵士懈怠战事之行状,是公室子弟公叔禺人叹息的真正原因,同时也是孔子赞成勿殇汪踦的真正因由。  相似文献   

5.
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说屈原《骚》的创作得益于楚国的"江山之助"。"江山之助"这一文学审美命题深刻揭示了楚国的自然地理环境对楚国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所谓"江山之助",包括气候、物产、植被、山川河岳等独特自然地理条件。楚国的"江山之助",不仅养育并铸造了楚民族坚韧不拔而又柔婉多情的性格,而且还使楚国文学具有绚烂多姿、浪漫而又奇幻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楚国后妃的历史,是反映楚国历史的一个侧面。西汉刘向所辑《列女传》中记录的楚国后妃共有10位,她们与楚王的婚姻中含有很多政治因素。当时人们的贞节观念还比较淡薄,但同时妇女的"德行"被放到很重要的位置;女性对军国大事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对其人、事的考辨和梳理,可作为认识楚国乃至先秦社会历史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7.
楚方城新考     
近年来,国家长城专家高度关注楚长城研究,已经取得丰硕成果。笔者作为地方业余研究人员,近二十年来潜心研究,实地考察,在方城境内新发现6处楚长城遗迹和与楚长城密切相关的"夏路""方城""缯关"等遗迹,认为:楚长城是楚国为强国安邦而修筑的军事性防御设施,必然修筑在楚国需要防御时期,楚国在春秋时期并非一直处于强势进攻势态,同样经历过崛起与逐渐发展阶段,也曾遭遇南北夹击,需要划界自固、主动防御、持续发展,楚国在楚文王"伐申""过邓"之后、"还年伐邓"之前有必要、有条件修筑长城。  相似文献   

8.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所藏战国楚简第8号简是一枚零简,内容仅10字(含重文符),言及官名"司埶",是主管暬御之臣,即近臣的官职。简文中的"子国"即春秋晚期楚惠王时担任令尹的公孙宁,可知"司埶"是楚国官名。通过对相关史事及官制的考察,可知"司埶"与"寝尹"同官异名,当时担任此职的应是王孙由于。这枚简很可能是记录惠王时期楚国历史之篇章的一部分,是春秋晚期楚国史研究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我们现在读到的历史记载,是事实吗?如果不是,那真相是如何被岁月烟尘掩盖的呢?纵观历史的长河,无论是秦始皇统一中国还是昔日罗马帝国的辉煌,无论是楚汉之争还是一次次的欧洲争霸之战,战胜者都是要么英明神勇、要么大仁大义,战败者要么荒淫无道、要么愚不可及。胜出的历史法则果真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吗?近日,习《公输》一文,对此产生了深深的疑惑。文中写道:墨子听说楚国要攻打宋国,自告奋勇地去楚国说服公输班和楚王,经过一番辩论,使楚国放弃了攻宋计划,捍卫了和  相似文献   

10.
学界一般认为宋玉的《高唐赋》为山水文学作品,甚至认为是"自荐枕席""巫山云雨"的男欢女爱的文学作品,通过考证,所谓山水文学和"自荐枕席"是其表象,该赋正文是楚国祭祀所用的祭文。该赋具体产生的地点在楚国西部高山巫山,而巫山是楚国的神山(圣山),正文描绘了整个祭祀的地点、祭品、神职人员、祭祀要求和过程等,而祭祀的主神是楚国的"(东皇)太一"神。正文中纵猎"羽猎"仪式是祭祀的重要内容,楚王代天行高禖社祀之礼,与"神"交合以求雨于"天(社)",祈求楚国国家兴旺,盼使物种蕃茂。历代文人骚客往往被《高唐赋》和《神女赋》"自荐枕席"所惑,没有理解春秋战国时《高唐赋》所记载的历史文化的真相,造成千古误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古中的来历、“中”的含义、申国之受封、古中伯国的兴衰史及楚国令尹古申故地人春申君封地变迁的考究,澄清人们对“申”的种种谜团认识,梳理世人把信阳和上海都简称为“申”、“申城”的来龙去脉,揭示信阳市和上海市的关系渊源流长。  相似文献   

12.
"工匠之师"这个词汇,源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于2017年教师节前夕的9月8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考察时对学生们的勉励。总理对同学们说:"你们不是一般的工匠,你们是‘工匠之师’![1]"总理的到来,把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这所有着近40年历史的全国第一所培养职教师资的高校呈现在更多人的视野之中,也使更多的学者对这所学校的办学特色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文章以该校特色人才培养为基点,重点挖掘其结合新时代新要求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工匠之师"的重要作用,提出在顶层设计上要依据生源的禀赋差异处理好"师能"和"傅能"的传递与传承,构筑培育"工匠之师"的思想高地、打造特色思政教师队伍、营造"工匠之师"的文化氛围等特色思政实施方略。  相似文献   

13.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工作时间之长,工作要求之高,工作对象之复杂,工作压力之大,工作竞争之激烈,已经让教师产生普遍的无力感和怨愤感,赋予了"愿有所息"和"生无所息"这两个词一种当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4,(4):18
正"毛遂自荐"我们可能常常听说,但"毛遂自刎"听过的应该不多。延伸考证往往会让我们发现许多意料不到的东西。酷咖网(kuka.hnjy.com.cn)有更多意外之喜等着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载:毛遂是战国时代赵国平原君赵胜的门客。赵孝成王九年,秦兵攻打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救,毛遂主动请求跟着去。到了楚国,平原君跟楚王谈了一上午没有结果。毛遂挺身而出,按剑上阶,直陈利害,终使楚王歃血定盟,答应派春申君带兵去救赵国。毛遂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相传,他在朝歌云梦山从师于  相似文献   

15.
上课伊始,突然有个学生说:"这个楚国人真笨呀!"于是,我请这个学生说说理由,并随机板书:笨。生: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走。生:他的朋友再三劝他,而他却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还说得那样沾沾自喜。师:大家能找出他沾沾自喜的地方吗?生:"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他的马跑得快,本来可以很快到达楚国,而现在往反方向走,离楚国会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16.
春秋旱期,崛起于“江汉间”的楚国向北扩张,逐步兼并了在今南阳、信阳一带的申国。楚武王破申时间在公元前698~前691年间;楚文王伐申时间在公元前688年~前687年;楚国进军路线是过襄阳、唐河、桐柏,经桐柏山与大复山之间的古道东进,攻占了唐、白河和淮河上游地区。公元前676年,楚与巴人伐申,攻取了东申南部的河地区和“三关”(平靖关、武胜关、九里关)地带,打通了楚军东进的捷径.即江陵──江夏(大洪山南边)—平靖关—訾水(今河)—淮河路线。  相似文献   

17.
楚辞产生的背景春秋末期的楚国,仍然是奴隶制国家.而战国初,北方各诸侯国已步入封建社会.在潮流的冲击下,楚国以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实为必然之势.但楚国未能象秦国的商鞅变法那样作出彻底的改革,加以旧贵族顽固势力"谄谀用事",政治黑暗腐败,故国势积弱不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屈原,鉴于历史的教训,主张变法图强、选贤任能、联齐抗秦,借以挽狂澜于既倒,并把楚国引入富强之途.  相似文献   

18.
《离骚》中"女媭之婵媛兮,申申其詈予。"一句之训释历来颇具争议,各家对此句中"女媭"、"婵媛"、"申申"、"詈"等字词的理解持诸多说法。在综合诸家之说和现有材料成果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分析,提出蝼蚁蠡测之论,对以上问题做出考释。认为"女媭"指"女神巫","婵媛"作"啴咺喘气"释,"申申"解释为"反复"。此外,诸多版本中,该句写为"詈"字的版本正确,而非写作"骂"。  相似文献   

19.
该文点击、揭开春秋战国历史.记载了楚国名相孙叔敖"三年治楚而楚国霸"的丰功伟迹,并对其一生从政、从廉进行了要说.作为"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伴君如伴虎,事必躬亲,楚国的兴衰,其具有很大的决定权.但是,名相孙叔敖作为一名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在楚国霸业初绽,他离开经世济民的舞台时,却没有购置棺木的钱,这对今日的中国,具有很现实的指导性.该文对孙叔敖何许人也,也进行了辩解.  相似文献   

20.
《卜居》、《渔父》两篇,因王逸解题称"屈原之所作也"且又为朱熹、洪兴祖肯定后,即被视为屈原的重要楚辞作品。但自明清以来,已多有学者怀疑并证伪。从其文体和文风来看,两篇当不是屈原的作品。据战国后期的楚国历史文化背景和战国至汉初的文学发展状况推断,两篇应作于楚考烈王时代、出自楚国具有道家思想的隐士之手。两篇的产生,反映出战国末年的楚人对屈原已经有了较为全面深刻的认识,反映出屈原在战国末年乃至秦末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