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的会议特别是新闻发布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新闻点,每个新闻单位都不可能避开这个新闻点另做新闻,这种会议一般难以写出独家新闻.但是,只要记者善于利用互联网以及采访主办单位有关人员找到独家的新闻背景.仍然可以在新闻中写出不少独家内容,使自己写出的会议报道别具一格,与其他媒体记者的会议新闻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从会议材料中"淘"新闻,即从会议材料中寻找新闻点,是指按新闻价值来取舍报道的内容,从会议材料中找出那些最重要、最新鲜、最精彩、最有特色、最能拨动读者心弦的新闻事实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位成熟记者来说,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必须具备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捕捉到独特的新闻点,写出语惊四座的高水平新闻稿件呢?经历15年的记者生涯,笔者在基层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捕捉新闻的好方法。从旧新闻中提炼新闻点。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鲜活的好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  相似文献   

4.
黄博 《新闻知识》2002,(12):35-36
写独家新闻,在每一个记者心中都是一种梦寐以求的职业热望。一个记者一生中如果没有几篇堆称独家的新闻,就很难说是一个成功的记者。但在新闻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采写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尤其是独家新闻线索的获得,更是难上加难。 其实,独家新闻,并不一定非要有独家线索,同源新闻中照样可以写出独家新闻,关键就看记者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是否有独家发现、独家视角和独家思考。 笔者在一家中央媒体驻地方记者站工作,和当地媒体记者相比,驻站记者的信息相对闭塞,获取独家新闻线索的难度也更大。因此,笔者特别注意在同源新闻中写出与众不同的报道。几年下来也收获不小,尤其是在同源新闻竞争中抓了一些可称为独家的新闻,因些在这方面有一些体会。 一、要有独家发现  相似文献   

5.
有比较才有发现,有比较才能独辟蹊径,并以独特的视角写出独家新闻来。在新闻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无疑是记者追寻竞逐的目标,也是新闻媒体出奇制胜的法宝。独家新闻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新、其奇、其特。新闻报道需要通过比较,发现其独一无二性,方能写出独领风骚的独家新闻来。  相似文献   

6.
最近,翻阅《情弥天山——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获奖作品集》,感受最深的是,记者要写出“接近实际,接近群众,接近生活”的新闻佳作,必须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人生活”,在深入采访中自己发现新闻。然而,近几年来,这种来自实际、来自群众、来自生活,真正由记者自己发现、采写的独家新闻,实在太少了。翻开报纸,打开收音机、电视机,看到、听到的新闻有许多是雷同的。这些内容相同的新闻绝大多数来源于领导机关提供的会议材料、内部简报、领导讲话。当然,此类新闻不可不发。但是,如果记者长期依赖领导机关提供的材料、简报来编写新闻,满足现状,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时间一长,这些记者离开了领导机关和各种会议,就很难找到新闻,写出报道来。影响记者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从主观上来看,在一些记者的眼里,  相似文献   

7.
找到新闻视角的八种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炼新闻、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中找到新闻点甚至是独家新闻,是记者应该具备的本领。经过近20年的记者生涯,笔者总结出许多捕捉新闻的方法。旧文里面提炼新闻新闻突出个新字,但旧闻经过提炼、改造也能变成新闻。有的旧闻有了新闻由头,就能变成新闻;有的新闻刚刚发生,没有事实加以证明,采用旧闻的材料,可以使新闻更加丰富、可信。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八十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我国将在今后三年内再裁  相似文献   

8.
概率论是一条非常有用而且简单易记的原则,无论是社会新闻还是时政新闻,记者利用这个原则去"核对"新闻点时,把"最不可能发生"的点提炼出来,那么往往就是一条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民希望快速获得新的信息。新闻媒体尤其是报纸要适应这一“市场”需求,就要不断增加报道的含“新”量,特别是会议报道一定要注意寻找新闻点进行报道,避免刻板冗长,枯燥乏味。新闻不在长,贵在精。新闻界老前辈穆青曾在文著中多次提到“迅速准确地捕捉新闻点子才能体现记者本色”。 怎样寻找会议中的新闻点? 其实这对于每一个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并不是一件难事。我认为,只要做到“三心”即用心、耐心、细心,就足以让你的大脑豁然开朗。 首先是要用心地参加每一个会议,时时做一个有心人。会议中什么是新闻点,…  相似文献   

10.
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独家新闻越来越少,同源新闻越来越多,同源新闻如何做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最能揭示事物本质的角度写新闻一篇报道是否能在读者的目光接触的瞬间就引起读者的关注,并能让读者兴致勃勃地读下去,往往取决于报道中新闻点的选择,即是否从重要性和大  相似文献   

11.
从会议中淘“独家新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者经常要"赶场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会议,这些会议往往备有"新闻通稿".那么,如何从这些会议中"淘"到对本报读者有益的"独家新闻"呢?笔者通过实践有了一些体会,那就是把通稿只当作背景材料,努力采写自己发现的新闻.  相似文献   

12.
在会议中找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写会议新闻,有时整个会议议程中也难以找到一个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点,或者根据找到的新闻点充其量也只能做篇"豆腐块"大小的文章.这时,不妨将与会者讲话中讲到的故事组合成一篇稿件.这样,可将本来只能做"豆腐块"新闻的东西做成一篇1000字至3000字的"大稿",而且使自己的会议报道成了独家新闻.  相似文献   

13.
写出受众叫好,有社会影响力的独家新闻,历来是记者们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闻竞争强调“快”,所以常用“抢新闻”来形容。独家新闻做为“抢”和“快”的产物,受到格外重视和厚爱也就不足为奇了。 独家新闻,顾名思义,就是只此一家首先报道的新闻事实。然而科学技术的进步,却使传统意义上的独家新闻陷入了越来越“难产”的境地。 现代通讯技术的强大功能,特别是网络的普遍应用,使各种各样包括突发事件在内的新闻信息,在发生后极短时间内,就能同时传达到各个媒体,成为大家共有的“公共信息”,不仅不能再为任何一家所独有,就是想抢…  相似文献   

14.
对记者来说,一个重要的基本功就是,面对新闻事件或一大堆“原料”,怎样选择和提炼有价值的新闻,寻找“新闻点”。 一、要善于选取全新的角度 “新闻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它有时隐藏在每条新闻或事件的背后,需要采编人员提炼、加工,才能出新。面对一个题材,当大家都以相同的角度看问题时,就要有意识地选取一个新的角度,这样,就可以写出与众不同的新闻来。今年4月,南京市来义乌举行经贸合作洽谈会,洽谈会之前,南京方面给每位到  相似文献   

15.
新闻敏感是指记者迅速发现和判断新闻的感知能力,它要求记者能够快速地判断新闻事件当中的新闻价值。如今,媒体竞争愈发激烈,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考验着记者捕捉新闻线索的能力。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能从不起眼的社会事件中发现新闻点,而且能深入挖掘,做出含金量高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谢明志 《新闻窗》2013,(2):44-44
从新闻的角度来看,我把会议分成三类:第一类会议本身就是新闻,像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以及其它影响政治经济生活的重要会议;第二类会议本身可能算不上新闻,但会议中可以发现新闻,如各种专业工作会议;第三类会议无论形式和内容都难以构成新闻,如各类开业、庆祝会等。第一类会议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第三类会议当属压缩之列,我们需要讨论和改进的,大量地属于第二类会议新闻。结合我多年的市政记者经验,就如何写好会议新闻,如何在会议中发现好的新闻素材、好的新闻点,我总结了如下认识:~、发现会议中的深层次新闻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同样,在有些会议中不是没有新闻,一是缺少发现,二是即使发现了,也由于长期的工作惯性,缺少把新闻的金子从材料的沙子中挑捡出来的勇气,常常让很重要的新闻被深深地埋没在冗长材料的堆积当中。  相似文献   

17.
发掘新闻价值需要专业知识。由于企业厂区相对狭小,居住集中,生产的专业性、技术性强,这就决定了企业不可能经常有突发事件,大量的是非事件性新闻。此外,报道非事件性新闻,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正如一位名记者所说的,“在最短促的时间中,一闻而辨其价值大小,固非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不可”。这就是说一个记者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寻找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从大家熟视无睹的事实中挖掘出具有新闻价值的信息来,才能写出有深度性的报道来。如张继民就是一个知识面较广的记者,1994年,他从《雅鲁藏布江下…  相似文献   

18.
从会议与会议报道中,能不能抓出优秀的好新闻来?笔者做了一点粗略调查发现:1978年11月10日新华社记者,从主要是研究首都四化建设的中共北京市委扩大会的万余字的决议中,找出了振奋人心的140字的独家新闻;《天安门事件完全是革命行动》;1980年7月4日新华社记者从中共湖北省委扩大会议上,抓出了针对性强的独家新闻:《湖北省长韩宁夫谈:发挥优势,不能离开“全国一盘棋”》;1982年5月26日湖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从  相似文献   

19.
常驰国外的记者,根据当地报纸、电台、通讯社等新闻媒介提供的消息,来报道驻在国发生的新闻,这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切忌照抄照转人家的新闻,记者要亲身采访,获取大量的第一手材料,才能写出生动而有特色的新闻报道。新华社驻莫斯科分社记者盛世良采写的《苏联加速发展合资企业》的报道(见5月8日人民日报)就是围绕苏外合资企业发展景况这一主题,深入现场,多方收集资料,写出有个人见解的独家新闻,这就是美联社、路透社记者未曾深刻报道的。虽然篇幅不长,约800多字,却从侧面反映了苏联当前经济改革的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文山会海”、“开业剪彩”的报道,最让记者头疼、编辑为难、读者反感,如何让这类报道鲜、活、深起来,这就需要记者培养和调动特有的“新闻鼻”、“新闻眼”,带着求新若渴、烛幽探微的工作态度去选材,去觅“宝”,挖掘出独家新闻,写出重头稿件。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得出如下几点体会。 视会议、活动为消息的来源 美国新闻学家麦尔文·曼切尔曾指出:“消息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